适合各级中医师、西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医药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
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医学著作。作者以《黄帝内经》为导向,结合当代医学*新进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医药和西医药的跨越融通,创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结合医学模式。其中,以特别视角所认识的经络实质为红线,不仅展现了中医药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增进了临床治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而且对西医药的瓶颈问题亦有新认识。本书是作者在中西医结合40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潜心钻研,以科学、创新、系统、实用的理念精心编著而成。本书是中、西医理论与临床知识更新的**书籍,也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参考读物,适合各级中医师、西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医药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
**章 中西医药学发展的历史特色及新医药模式
导言
**节 中、西医药学发展的历史特色
一、纪元前东、西方医学认识的相似性
二、纪元前东西方医学认识的相异性
三、纪元后中西医学先驱们的代表性观点
四、中西文明观差异的原因
五、纪元后西方医学发展大事记
六、纪元后中国医学发展大事记
七、小结
第二节 中西医学的结合趋势及新医药模式
一、古代的中西医学交流汇通
二、传统中医学的历史低谷
三、中西医汇通和结合的重大事件
四、毛泽东的医学思想简介
五、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六、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七、小结
第二章 “生物-心理-社会-自然”之四统新医药模式的基础
与应用
导言
**节 新医药模式的自然观及生物学基础
一、传统中医学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
二、自然与生命起源
三、生命与细胞
四、生物信息传递与调节
五、传统中医学的“气”理论之现代剖析
六、传统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之现代剖析
七、人体生命节律医学
八、人与自然的和谐
九、小结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
一、传统中医学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中国古代对脑的相关认识
三、现代心理学的一般认识
四、心理学与疾病
五、古代中医学的心理治疗
六、心理疾病的现代治疗
七、社会性疾病与疾病谱
八、现代医学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
九、《黄帝内经》的社会主张和认识
十、小结
第三章 新医药模式的经络特色及科学拓展
导言
**节 经络的古今认识与实质揭示
一、世界文明古国的经络认识及中国特色
二、《黄帝内经》对经络理论的总结及意义
三、关于经络理论的古籍论述
四、中国对经络实质的科学研究
五、特别视角下的经络科学实质
六、小结
第二节 经络的属性阐释和理论剖析
一、经络实质“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学术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科学认识
三、经络科学实质是物质观中主要的物质基础
四、经络科学实质是运动观中的主要物质基础
五、经络科学实质是整体观中的主要物质基础
六、小结
第三节 经络科学实质在现代中医针灸中的核心作用
一、经络科学实质的核心作用及应用
二、针灸之一般性(反射性)调节规律
三、针灸之防御性(兴奋性)调节规律
四、针灸之交感抑制性(抑制性)调节规律
五、从生理应激概念到生理应激理论
六、针灸针麻原理及其指导作用
七、生理应激系统的组成
八、小结
第四章 新医药模式的生理应激调节系统
导言
**节 血管系统
一、中国古代典籍对血脉的认识
二、解剖生理学的血管系统
三、血管系统的神经支配问题
四、血管系统在调节功能中的作用
五、血管在诊治中的作用及意义
六、附二级子系统:淋巴系统
七、小结
第二节 交感神经系统
一、古今对交感神经系统的认识
二、交感神经系统在新医药模式中的独到作用
三、交感性神经的进化与特点
四、交感性神经的分布和传入
五、交感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
六、交感神经系统属性的临床应用
七、附二级子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
八、小结
第三节 血液系统
一、《黄帝内经》关于血液的认识
二、血液系统的当代认识
三、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四、血浆的理化特性
五、血细胞的理化特性
六、关于血液病的古今中外认识
七、血液指标在临床检测中的作用及意义
八、附二级子系统:津液系统
九、小结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一、具有中医特点的内分泌学认识
二、内分泌与激素
三、肾上腺
四、甲状腺
五、甲状旁腺
六、胰腺
七、性腺
八、下丘脑
九、垂体
十、其他内分泌腺体
十一、各种激素的联合作用或抗衡作用
十二、中医对激素的调节和应用
十三、附二级子系统:递质和调质
十四、小结
第五节 免疫系统
一、中医学在免疫方面的认知与实践
二、免疫力的进化
三、主要的免疫器官介绍
四、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
五、人体获得性免疫系统
六、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举例
七、中医学中的免疫功效
八、附二级子系统: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九、小结
第六节 内脏系统
一、内脏系统的古今认识
二、心脏
三、肺脏
四、肝脏、胆囊
五、胰脏
六、胃肠
七、脾脏
八、肾、膀胱
九、各脏器接受神经-体液的系统性调节
十、附二级子系统:非特定器官性网络组
十一、小结
第七节 痛觉调制神经系统
一、传统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
三、新医药模式对痛觉调制神经系统的释义
四、人体感觉系统的新认识
五、痛觉调制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六、附二级子系统:大脑新皮质、躯肢感觉和运动
七、小结
第五章 新医药模式的整体生理病理学及其应用
导言
**节 新医药模式:应激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
一、《黄帝内经》对感应变化的论述
二、应激及应激理论
三、细胞-组织调节微系统
四、经络调节小系统
五、防御应激调节中系统
六、生理应激调节大系统
七、生命应激调节特大系统
八、小结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平衡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
一、《黄帝内经》对平衡调节的论述
二、平衡性调节学说的提出
三、近代以来平衡理论源流
四、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枢纽方面的解读
五、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主导方面的解读
六、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系统性调节方面的解读
七、现代体内平衡理论在机体内、外平衡方面的解读
八、小结
第三节 新医药模式:生命医学的系统性调节及应用
一、《黄帝内经》对生命医学的论述
二、关于生命医学的定义
三、脑的调节网络组与生命力
四、生命医学的平衡状态分类
五、平衡状态分类阐释
六、先病和后病与自身调节性失衡
七、生命力的管理中枢
八、小结
第六章 新医药模式:个体化医学之新诊治法则和方法
导言
**节 新医药模式的功能诊断新标准与新五诊法
一、《黄帝内经》对辨证施治的论述
二、传统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启迪
三、新医药模式的功能状态诊断问题
四、新医药模式的功能状态诊断标准
五、新医药模式的复合诊断法
六、新医药模式中的望、问、切、按、检五诊法
七、新医药模式五诊法的内容一览表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新治则和新治法
一、《黄帝内经》对治则治法的论述
二、古代治则治法的启迪
三、新医药模式中生理应激原理的指导作用
四、一般性调节治则及逆反治法和顺应治法
五、防御性调节治则及复兴治法和防疫治法
六、交感抑制性治则及抑衡治法和通激治法
七、新医药模式的复合治疗问题
八、新医药模式的临床特点
第七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非药物疗法
导言
**节 现代针灸学的现代穴位分类与临床
一、穴位实质分类概说
二、皮神经穴
三、血管神经穴
四、淋巴管(结)神经穴
五、混合神经穴
六、压敏穴
七、痛敏穴
八、一般穴
九、复合针灸疗法
第二节 现代针灸学常用穴位及主治介绍
一、现代针灸学的新式取穴法
二、头面穴段
三、颈肩穴段
四、上肢后侧穴段
五、手穴段
六、上肢前侧穴段
七、胸穴段
八、上背穴段
九、上腹穴段
十、中腹穴段
十一、下背穴段
十二、下肢外侧穴段
十三、足穴段
十四、下肢内后侧穴段
十五、下腹穴段
十六、腰骶穴段
第八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药物疗法
导言
**节 中药学的来龙去脉与新药理学
一、中药学的过去
二、中药学的现在
三、中药学的将来
四、中药学的现代化问题
五、新医药模式的药理基础
六、新药药理学的新分类标准及应用
七、关于中西药新分类的小结
第二节 新医药模式的药物疗法典型示例
一、新分类标准下的单味中药药理作用(示例)
二、新分类标准下的中药制剂药理作用(示例)
三、新医药模式观点下的中成药——口炎清
四、药物治疗须知
第三节新医药模式的常用中西药物新分类
一、新医药模式对药物新分类的说明
二、具有防御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
三、具有交感抑制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
四、具有一般性调节作用的中西药
第九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疾病诊治示例
导言
**节 支气管哮喘和面神经麻痹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一、支气管哮喘病因
二、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
三、诊断要点
四、施治方法与新医药治疗
五、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说明
六、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七、新医药模式的治疗机制及措施
八、新医药模式施治方法
九、关于面神经麻痹的说明
第二节 增生性脊椎炎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一、增生性脊椎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及措施
三、诊断要点
四、新医药模式施治办法
五、关于增生性脊椎炎的说明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古代认识与治疗
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认识
八、新医药模式治疗机制
九、新医药模式治疗方案
第三节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一、艾滋病概述
二、传统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
三、新医药模式治疗艾滋病的科学认识和方法
四、针灸及复合治疗艾滋病的典型资料
五、白血病概述
六、疾病诊断
七、西医学治疗
八、新医药模式对白血病的辨证认识
九、新医药模式对白血病的治疗
第十章 新医药模式:治疗医学之临床常见病症概述
导言
**节内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一、呼吸系统病症
二、心血管系统病症
三、消化系统病症
四、泌尿系统病症
五、血液系统病症
第二节 神经精神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一、中枢神经系统病症
二、周围神经系统病症
第三节 外科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一、肌肉和骨骼病症
二、其他外科病症
第四节 五官科及热门病症的新医药模式诊治
一、五官科病症
二、热门病症
附录a 世界医药学发展进程的分类概述
一、医药学内容分类
二、医药学地域分类
参考文献
后记
袁其伦,1944年11月生。1968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40多年来在中西医结合实践中努力跨越融通,潜心钻研针灸及中医药的现代化,形成了创新而独到的科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相继编著出版了《现代针灸学概论》《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中华医学的科学之光》《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等专著,为我国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和新医药模式的创建作出了开拓性研究。曾在1990年主持了全国性的“现代针灸函授班”,是“2003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两项目的负责人,曾应邀赴乌克兰、俄罗斯和英国从事针灸和中医药的临床工作,因成绩突出而享有国内外的良好声誉。
本书充满了发人深省的故事、经验和思想,来源于四十多年在世界上一些最暴力的地区调解冲突和修复人际关系的经验。书中的内容包括解决冲突、改变企业文化和专制制度、改变敌...
作品目录总序序绪论一 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第一篇 国家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再分配的促进者二 国家与经济转型——一种
《甘肃自助游(第4版)》沿用藏羚羊旅行指南12年经典体系,以分区导览的形式全面覆盖甘肃各大景区、景点,并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和美食等方面深入挖掘甘肃的地域特...
佐佐木洋子,日本著名画家,1939年生于日本青森县。美术大学毕业后,曾在设计室担任插图画家,后成为自由职业者。除《小妖怪系列童话》外,她还从事杂志插图和广告宣传...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
《52周记忆魔法实战手册》内容简介:《52周记忆魔法实战手册》为多米尼克·奥布莱恩最富实战性的一部作品!书中,奥布莱恩对自己多
《感应炉冶炼工艺技术》论述了不锈钢、双相不锈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高锰钢、耐热气阀钢、高氮钢、电热合金、耐蚀合金、软磁
这是一部气度恢宏的全景式小说。它以30万字的篇幅展现了一个拉丁美洲国家从本世纪初到1973年为止风云变幻的历史。以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家族的兴衰变化为中心线索讲述...
周文强:1987年11月生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2008年开始传播财商思想,2012年创办新思想控股集团,集财商教育,创业培训,投资咨询于一体。公司总部坐落在香港...
弗兰克是政治思想史家,以研究西方启蒙运动以后的政治思想著称,先后任教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哲学系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图宾根大学作了题为Der...
(精)古今异义比较词典 内容简介 一个词的古义、今义是相对而言的。本词典所说的古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近代语言环境中所体现的意义。实际上,这中间的时间跨度是很长...
心脏物理检查技巧-中文翻译版-赠英文原版心音和脉博波CD 本书特色 随着二维超声心动图及核素成像等现代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心脏听诊教学和心脏物理检查的应用已...
姚中秋,笔名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曾致力于译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哈耶克思想与普通法宪政主义,译有《哈耶克传》...
堂娜·邓宁,优秀的心理学家、教师、人力资源培训专家,是一家专注于成人教育、职业发展的培训公司的总裁,她拥有20多年的职业发
法律与革命(第二卷)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西方法律传统在两次“大革命”的冲击下所发生的两次相继转型的故事,这两次革命分别是16世纪的德国革命——一路德的宗教改...
AgathaChristiesmostaudaciouscrimemystery,reissuedwithastrikingnewcoverdesignedto...
城市意象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
《绘图全本玉匣记》一书为东晋道士许真君所著。许真君,又称许旌阳,名逊,字敬之,南昌人。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嗜神仙修炼之术。东晋宁康二年,...
梦溪石,晋江大神级作者,以考据详实、文风诙谐、世界观宏大、三观端正赢得众多读者喜爱。其作品质量高、格局大,均在晋江金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已出版《成化十四年》《麟趾...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永安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