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看作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汇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权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成果,着重就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社会矛盾*突出的十个问题进行解答。对马克思的公正观、人权观、阶级观、道德观、民主观等的中国化实践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充分的论证。本书不仅是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走出学院走向大众的一次推广。对于解释中国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本土价值。对于增加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中国的了解,推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进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十位*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联手撰写 庄福龄 主编汇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权威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成果 明确解答当今社会矛盾*突出 人民群众*关心的十大问题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由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庄福龄教授牵头,召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和中青年科研骨干进行编写,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一次鲜有的集体行为。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使中国“旧貌变新颜”[庄福龄]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东方大国,要建设一个合格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它需要高度的革命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既要有改天换地的勇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才华和智慧,又要有长期探索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锐气,经得起各种胜利和失败的考验。列宁早在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的一九一九年就说过,东方大多数民族的处境比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俄国还要坏。他认为我们已经在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把俄国农民和工人联合起来了,而东部各族人民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们是典型的劳动农民,而不是受过资本主义工厂锻炼的工人。他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那就是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列宁认为,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又是一个崇高的任务,它们的解决方法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是找不到的。列宁的论断为东方落后国家提出的革命任务、包括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任务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列宁的论断告诉我们一条真理,即象中国革命这样事关民族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顾及到本民族的实际状况,不能不顾及到新状况产生的新要求,不能不顾及到前人——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中的重要原理,但他又明确地告诫我们,解决革命任务的方法是任何从书本上找答案都无济于事的。马克思主义是注重实践的。马克思早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强调,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活动都是围绕上述原则展开的;列宁短暂的一生绝大部分也是把重点放在革命实践上;毛泽东更为突出,他在风华正茂之年不忙于赴西洋留学,坚持在中国这块地盘上从事实地调查研究。他深入农村支持农民运动,在发动贫下中农上下工夫,在反对中世纪封建残余上下工夫。他不求助于本本主义或西欧国家的实践,他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独创性地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随后他又提出把“上山”作为革命的出路,作为发展革命事业的转折点,为大革命失败后利用辽阔的土地和山区、初步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武装夺取政权做好铺垫。这条革命道路,既不是巴黎公社的“翻版”,也不是十月革命的翻版,而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这条道路既反对流寇主义,又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盲动主义残余,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有助于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独创性道路。这条道路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学西方的迷梦,认识到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为什么从资本主义那里找出路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中国人需要的是坚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关枪和大炮。正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正是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作为中国先进分子的代表。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就明确地为中国革命提出一条理论创新的思想路线,旗帜鲜明地反对本本主义,在实践中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政权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费尽心血。从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
庄福龄,我国在哲学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六十多年来,他一直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主讲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哲学原著、历史唯物论专题等课程。
群书治要全编 本书特色 1、《群书治要全编》对原典进行了生动的解译,并结合古今实际案例进一步阐述,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n2、《群书治要全编》体例新颖,...
《战时笔记》(1914-1917年)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于1914-1917年的战时笔记。记录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记录了
重建世界主义 本书特色“世界主义”是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对它的思考不仅关键,而且由于当今的经济和生态发展与全球化的张力与日俱增,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紧迫...
《基督教神圣谱》收290条目,每条均以中、英、法、西、德、意六种文字(少数兼收其它文字)的异名相互参照,统一于中文的音译名字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全2册)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性”问题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焦点,观点歧出、论争激烈,从介绍西学研究到关注中国问题,从...
毛泽东品孟子-毛泽东品先秦诸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孟子》的情况和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学术新著。本书作者在较为充...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考察了先秦道家的天命鬼神思想,针对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先秦道家不相信天命和鬼神的观点,用大量的具体论...
价值学说史(修订版) 内容简介 《价值学说史》一书是198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到现在已经24年了。在这24年中,**版印行的8000本早已销完。 本修订...
1835-1920-追寻差传足迹-美国圣公会在华差传探析 内容简介 本人感到非常的荣幸有机会阅读林教授的大作并为之作序。林教授为了研究圣公会,花了七年半研读圣公...
马一浮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对马先生的生平及学术活动作了详细介绍,对其儒学思想作了客观而系统完整的论述,并把其思想放在中西文化交汇和新儒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大...
话说清谈-关于清淡的回眸与介述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对清淡风尚的历史成因与文化旨趣进行烛照;对清淡史上的诸多逸闻轶事也多有关注和介述。主要内容包括:清淡及其...
哲学与宗教-第三辑 内容简介 《哲学与宗教》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是一本有较高学术...
中国哲学史 第1册 内容简介 哲学史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看到各个哲学派别的斗争和转化,学到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汲取精神营...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诠释学概念、诠释学的早期发展、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当代诠释学的形成、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诠释学——它的历史...
周易与庄子研究 本书特色 前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由于历史环境的激荡,中西文化之碰撞,使传统的学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
大学译注-Vo1.75 内容简介 《大学译注》中讲述了《大学》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
中庸深解 本书特色 《中庸深解》是由师为公编著的。子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道东方文明的*高智慧《中庸深解》深度解读《中庸》精义深层次剖析《中庸》内部结构性-...
四书五经(上下) 内容简介 “四书五经”者何?书名也,四书与五经之合集也。何谓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也。《大学》、《中庸》本属于《礼记》...
美学原理 本书特色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
深渊与巅峰: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 内容简介 尼采哲学一直是我国和西方学术文化界关注的热点,但是被尼采自己视为“天命”和核心思想的“永恒轮回”学说,却始终没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