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春秋
官职:乐师
简评:大音乐家
云“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以下,皆《史记·乐书》之文也。言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之时,闻鼓琴之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听而写之。明日即去,乃至晋国,见平公,平公享之时,闻鼓琴之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听而写之。明日即去,乃至晋国,见平公,平公享之。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命师涓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而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师旷曰:“昔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代纣,师延东走,自 …
——摘自“国学宝典”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三十七·乐记第十九/阮元校刻本
师涓(生卒年待考),我国春秋时期卫国著名音乐家,活动于卫灵公(前534-前492年)在位期间,以善弹琴而著称,并善于搜集和弹奏民间乐曲。
师涓是一个能写列代乐谱、善造新曲以取代古声的大音乐家,曾创作了大量的新曲,有四时之乐,如表现春天的《离鸿》、《应苹》,表现夏天的《明晨》、《焦泉》、《朱华》、《流金》,表现秋天的《商飙》、《白云》、《落叶》,表现冬天的《凝河》、《流阴》,《沉云》等。这些歌曲和乐曲风格新颖,曲调轻快活泼或细腻深沉,脱离了雅颂的老框框,当时的群众听了都很喜爱。
师涓以弹琴著称,记忆超群,听力非凡,曲过耳而不忘。《韩非子·十过》记述他随卫灵公赴晋的故事:途中宿濮水之上,灵公夜半闻鼓新声者,以为是鬼神,就命师涓记写下来,师涓同样也被此曲所动,便“端坐援琴,听而写之”,第二天又呆了一晚,师涓一夜未睡,边听边练习此曲,待天刚明,便演奏给卫灵公听,灵公听到正和前晚听到的一模一样。至晋,师涓为晋平公援琴鼓此曲,未终,晋国乐师旷止之,说是商封的“靡靡之乐”,并说“闻此声者其国必削”,因纬不可弹。
师涓的音感特别好,曾帮助晋平公校验所铸造的编钟,晋国铸大钟时,晋国乐师师旷说钟音不准,晋平公不以为然,后请师涓证实确实如此。
师涓隐迹
一次,卫灵公去晋国参加一项大工程的落成典礼,去时特意带去乐师师涓,准备到时奏乐祝贺。灵公、师涓一行,路经濮水,并住宿于此。夜间听到远处传来歌声、乐声、蹋脚声、叫声、笑声—–,原来这里的群众按照习俗,在月光下举行一种祭祀活动,男男女女要临水沐浴,以洗去不洁,祓除不祥。青年们则借此活动,嬉戏打闹,谈情说爱,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煞是热闹。
师涓为了向濮水人学习更多民歌,又多住了几日,又是记录,又是学唱,终于学会很多当地民歌,满意的离开濮水,来到晋国。晋国举行了盛大仪式欢迎卫国的贵宾,宾主都浸沉在欢乐的气氛中。当酒意正浓时,卫陵公让师涓把在途中收集到的民歌唱给晋国君臣们听。师涓边弹琴边唱,时缓时急,时高昂,时低沉,时跳跃,时优美,妙趣横生。可就在这时晋国乐师师旷却急忙近前制止,说道:“涓兄所唱歌曲,定是从濮水学来,此乃师延为纣王所作,纣王当年曾迷恋这些歌曲,七十万大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土崩瓦解,最后自焚而死.师延也觉性命难保,投濮水而亡.今天涓兄又将这些亡国之音唱给我国君主听,实在荒唐之至.”师涓不以为然地说:“此言差矣,请问师延所作歌曲又是根据什么写成的?他也是从民间收集来的,也是表达人民群众的感情的.至于纣王的灭亡跟这些歌曲并没直接关系,那是因为他荒淫无度,横征暴敛,滥施极刑,不听忠言,大失军心、民心的结果.旷兄,我说得对吗?”
师旷仔细一想,也觉师涓说的有道理,已经被师涓的言论征服,忙向师涓致谦说:“刚才师旷无礼,请师涓兄原谅!你所唱濮水歌曲确实流传民间多年,今天你把它记录下来,实乃一大功绩,敬佩!敬佩!”
卫国国君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师涓每有新作,一定先来宫内演唱(奏)给灵公听。遇有灵公特别感兴趣的作品,甚至可以连续演唱、演奏几天。结束时灵公总是热情赞扬,并给以优厚奖励。这样一来却引起大臣遽伯玉的妒忌。一日,遽伯玉上奏卫灵公,说什么师捐献给君王的音乐都是一些淫乱弥漫之音,邪恶放纵之调,他不歌颂君王的文治武功,反而唱一些民间百姓庸俗之事。还说师涓所造新乐破坏了古乐”雅”、”颂”的雍庸和鸣、修身养性,如继续演奏下去必然官序贵贱不能各得其宜,长幼尊卑不能备安其位,建议君王立即废止。卫灵公听得有些心烦,当即驳斥道:遽爱卿,你不觉得说得有些过分吗?师涓所造新乐立意新颖,曲调活泼,节拍变化有序,孤王听了快意油然而生,众卿听了神采奕奕,这样的音乐有什么不好?遽伯玉听了这一番训斥,心里十分窝火,但又不敢向国王发泄,只好无可奈何的吞下。
有一天,遽伯玉为了发泄怒火,带领一些士兵来到师涓住处,对师涓说:“你可知罪?”师涓不解地问道:“我师涓何罪之有?”遽伯玉装腔作势地说:“你乱造新乐,迷惑圣上,罪过还小吗?”转身命令士兵:“给我搜!把所有乐谱、乐器,统统给我搜出来烧掉!”师涓上前阻止,但早被军士们推到一边,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费了大半生心血写成的乐谱和自己心爱的乐器在顷刻间就化为灰烬。这还不算完,遽伯玉还限令师涓三日内必须离开京都。
师涓面对此情此景,痛不欲生,愤愤地对遽伯玉理论道:“你这只知颂古,不知出新,排斥异己,嫉贤妒能的小人,你可以依仗权势烧掉我的乐谱和乐器,但你不能烧掉我的乐思,等着吧,我一定还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新乐。”说罢,遂回屋收拾好行装,扬长而去。
自此,师涓一直隐迹荒村僻野,在继续着他未竟的音乐事业,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人物生平 贾谊的一生相当短暂,总共只有三十三个春秋,但他的经历却非常丰富。他的家乡在河南洛阳,从小就博览群书,对儒家经典有过系统的学习,而且颇有心得。 公元前1...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魏书法家。原官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待中,与卫觊、邯郸淳等皆因善书而有名。又善制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官至太傅。诸葛瑾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胞兄,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
张昶,字文舒,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末年大将张奂之子、书法家张芝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极工八分,又善隶。其书有《西岳华...
生平简介 萧子显(公元487年537年),字景阳,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齐高帝萧道成孙。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
又上表曰:“明堂之制,陛下已发德音,久令详议。但以学者专固,人人异言,损益不同,是非莫定。臣愚以为五帝之后,两汉已前,高下方圆,皆不相袭。惟在陛下圣情创造,即为...
乱世奇僧佛图澄是晋代的一位高僧。竺佛图澄,本姓帛,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他很小就出家了,勤奋好学,诵习佛经数百万字,擅长讲解文义。他未读过中国的儒家经典...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相传汉字的发明者,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俗称仓颉先师 、制字先师、仓颉至圣等,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 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纬书...
唐尧,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尧有圣德,有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
金日磾(日音“mì”,磾音“dī”)(前134~前86),字翁叔。本名为日磾,汉武帝赐姓金,故称为金日磾。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西汉元狩年间(前122年—前11...
周公旦(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学者、音...
人物生平 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曾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大伯祖父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