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安道
生卒:326-396
朝代:东晋
籍贯: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
简评:东晋著名美术家、音乐家
戴逵(326-396),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州)。东晋著名画家、音乐家。少负才名,初就学于名儒范宣,画《南都赋》,使范宣改变了绘画无用的看法。博学多才,善鼓瑟,工人物、山水,其余巧艺靡不毕综。
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出来为官,他的兄长戴逯因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广信侯,后又升官至大司农。太傅谢安曾问戴逯:“你们兄弟俩人的志向和事业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戴逯说:“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戴逵终生不仕而且操守高洁。当时官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善于鼓瑟,就派人召他到太宰府去演奏。戴逵深以为耻,当着使者的面将瑟砸碎:“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孝武帝时亦累征不就,隐居剡山之中,与当时名士郗超、刘炎、谢安、王徽之等为友,以读书、作画、雕刻为乐,被世人称之为“通隐”,即十分旷达的隐士。当时大名士王徽之家住山阴,一次大雪之夜突然思念戴逵,连夜乘舟从山阴往剡溪。一夜顶风冒雪到达剡溪后,却要舟子返回。舟子不解其故,王徽之说:“此无它,兴至而来,兴尽而归。”从此留下“王徽之雪夜访戴逵”的佳话和“尽兴而返”的成语。但戴逵则不同于这类任诞放达的魏晋名士,《晋书》称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将其列于隐逸传中。著有《戴逵集》9卷,已散佚。
戴逵绘画,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时人称他“善图圣贤,百工所范”。今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中出土的《七贤与荣启期》图,被匠人临摹制成画像砖嵌于墓壁,即是一个很好例证。他所画人物、山水、走兽,形神兼备,“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世说新语•巧艺》)。南齐谢赫称戴逵为当时绘画界的领军人物:“荀勋、卫协之后,实为领袖”(《古画品录》)。比他稍晚的顾恺之,就十分钦佩他的才能,在其画论《魏晋胜流画赞》中,收录了戴逵的《七贤图》、《嵇轻车图》、《嵇兴图》、《陈太丘二方图》和《临深履薄图》五幅作品,并一一给予很高评价,称赞戴逵的作品世人“莫能及之”。唐代张彦远认为汉魏以来的佛像,皆由于“形制古朴,未足瞻敬”,直到戴逵的出现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历代名画记》)。
戴逵是当时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成为后人学习的极好典范。,并且将他的绘画风格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中国人物、山水、佛仙、禽兽之画的技艺臻于完善。他的佛像人物画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顾恺之继其后,将其绘画风格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中国人物、山水、佛仙、禽兽之画的技艺臻于完善。魏晋以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高峰,书法以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绘画则以戴顾(戴逵、顾恺之)为旗帜。
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录》所载,戴逵的人物画、肖像画有十余幅,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阿谷处女图》、《胡人弄猿图》、《董威辇诗图》、《孔子弟子图》、《五天罗汉图》、《杜征南人物图》、《渔父图》、《尚子平白画》、《孙绰高士像》、《嵇阮像》等。他的山水、飞鸟、走兽画被收入《历代名画记》的有《狮子图》、《名马图》、《三牛图》、《三马伯乐图》、《南都赋图》、《吴中溪山邑居图》等。
戴逵于绘画而外,亦擅长雕刻及铸造佛象,创作中很注重艺术批评和艺术创造。晋孝武帝中叶,会稽山阴灵宝寺慕名求戴逵制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木雕像。雕成后,总觉得缺乏一种对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于是他暗坐于帷帐中倾听群众议论,根据其褒贬,加以研究,积思三年才完成。终于刻制成一尊完美的佛像——宽额、浓眉、长眼、垂耳、笑脸、大肚,既符合佛经教义,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因而观者无不称妙,匠人也争相仿效,从而成为佛像形体的公认定格。
唐高僧道宣在《法苑珠林》里曾赞叹道:“西方像制,流式中夏。虽依经镕铸,各务仿佛,名士奇匠,竞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殊绝。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风清槩远,肥遯旧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且机思通赡,巧拟造化。思所以影响法相,咫尺应身,乃作无量寿挟侍菩萨,研思致妙,精锐定制,潜於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贬,辄加详改。覈准度於毫芒,审光色於浓淡。其和墨点采,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踰也。”
这可以说是戴逵对中国佛教艺术的一大贡献。晋安帝义熙初年(405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国王派使臣进贡玉佛像一尊,帝命戴逵造佛像五躯,一同供奉南京瓦棺寺。后来这五尊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贡的玉佛,共称“瓦棺寺三绝”。
戴逵在佛像雕塑上的另一大贡献是他首创了夹纻漆像作法,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方面。戴逵之前,佛像用铜、铁铸造或用石头雕刻而成,过于笨重,不便运输,只能就地打造,因此能工巧匠的工艺不便于普及。戴逵受砖瓦工用木模造瓦的启发,先用木胎泥模造出底胎,再在泥胎外面粘上麻布数层,然后再在麻布胎上漆彩绘,干后撤去木模,这样就形成了外实里空的漆彩雕像,史称“脱胎”或“脱空造型”。这种佛像轻便,不裂缝,宜于携带转运,所以又称“行像”,因此很快在全国传开,迅速成为一种时髦和风气。隋唐以后这一技术还随遣唐使、东渡僧传到日本。这种造像法至今仍在中国和日本流行。
戴逵为人十分巧慧,善于发明创造。十来岁的时候,有次不慎打破了一只鸡蛋,他顺手用绢布抹去。等到第二天,他发现那块绢布竟硬成一团。他受其启发,立即找来破损白瓦研磨成屑,加入蛋清,反复揉搓搅拌,然后铸成一碑,并命名为《郑玄碑》,还亲自镌刻碑文,“词美书精,器度巧绝”,一时传为美谈。
戴逵的儿子戴勃和戴颙也都有父风。《历代名画记》引孙畅之说,戴勃的山水画,甚至超过顾恺之。到唐代,戴勃还有《九州名山图》传世。戴颙也是雕塑高手。宋太子在瓦棺寺铸的丈六铜像,看起来面太瘦。经戴颙审看,认为毛病并不是真的由于面瘦,而是由于臂胛太肥。于是削减臂胛,面瘦之病即除。
生平简介 臧荣绪(公元414~488年),南朝齐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奉先曾任建陵(今江苏泰县)令,父庸民曾任国子学助教。荣绪幼年丧父,靠...
周公旦(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学者、音...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
生平简介 杜佑(735—812),字君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出生于京城长安。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开元、天宝的繁荣盛世,而他所在的家庭,则可称得上是诗书簪缨之家。所谓...
邯郸淳(约132—221),又名竺,字子淑,或作字子叔,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国魏书法家。淳志行清洁,才学通敏,善识《苍》《雅》、虫篆、许氏字指,精于古文...
诸葛诞(?~258)三国时期魏将,字公休,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丰之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书郎为荣阳令,累迁御史中丞尚书,是三国时曹魏后期的...
人物生平 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曾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大伯祖父伯,受...
张昶,字文舒,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末年大将张奂之子、书法家张芝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极工八分,又善隶。其书有《西岳华...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
少年出家 释道安,俗姓卫,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出生于常山扶柳一户官宦人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通儒、生活富有、令人羡慕的家庭。但不幸的是,道安出生的时代,...
生平简介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少...
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於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
卫协,西晋画家,生卒不详。师法三国吴曹不兴,擅绘神仙、佛像及人物故事画,冠绝当时。他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具影响。和曹不兴比较,卫协人物画有显著提高。曹不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