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世高
生卒:不详
朝代:东汉
籍贯: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
简评:传法第一人,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弃皇位,求佛法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西方典籍中称为帕提亚国)的王子。因汉时常在外国人名前冠以其所在国名作为姓,所以他就被称为安世高。他虽然居王子之尊位,却谦虚好学。对父母更是孝顺恭敬,幼时就被大家称为孝子。
由于世高天资聪颖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在他年轻时就通晓星象、五行、医术等知识,比如观察病人之气色,便知病人之病情,后对症下药。他还经常与鸟兽作伴,注意他们的行动和叫声,因此能理解动物的语言。据说,有一日,他同伙伴一同出游,途中看到一群燕子飞过身旁,它们的呢喃之声传入世高的耳朵中,当下他就明白燕子之意,于是对同伴说:“燕子告诉我说,过一会就有人给我们送吃的来了。”不出所料,他们走了一段后,就有人在路边备下了香气腾腾的饭菜,待众人饱餐之后,佩服世高的料事如神。一传十,十传百,使世高的声望传遍了安息国。
安世高身为一国的太子,可以尽情享受皇室的荣华富贵,可在他心中却视金钱如粪土,专心信奉佛教,从始至终持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处世态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世高专心修持之时,不幸噩耗传来:父王驾崩。世高从小为父母疼爱,对父母也是十分孝顺,父王的离去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世高强忍悲痛在百姓众臣的拥戴下,成为安息国的国王。时间减轻了世高的丧父之痛,他开始逐渐对官场中的勾心斗角、繁文缛节厌烦起来。他对居皇位之尊,拥万贯之财不感兴趣,父王的离去更使他觉得世事无常,苦海无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后,他毅然放弃皇位,让位于他的叔父。走上了出家之路,开始了佛教徒的生涯,进一步的修行。
东渡入华 弘扬显异
世高自正式出家之后,非常精进,加上天资过人,不久便对佛教经藏了如指掌,其中对阿毗昙尤为精通,并深得其中三昧。在安息国修习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游历西域诸国,寻求佛法,传经布道。西汉之时,中国和西藏的交通已经形成,汉武帝时开始和安息国有使节来往。随后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二年、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均有从安息国来的使者送来珍奇物品。当时中西交通路线主要分为两条:南道是由敦煌穿过沙漠,经鄯善进入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莎车。北道是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到喀什市一带。安世高来华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左右,朝廷和社会上都有人信仰佛教。但是这些人往往佛道不分,对佛教经典亦不知晓。世高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使人们对佛经有进一步的了解。
译佛教之经籍 宣禅数之秘旨
世高来华途中,游历西域诸国,精通西域诸国语言。到东都洛阳不久,便又通晓中文。对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当时佛教初传,佛教名词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汉语词汇,常常要为一个名词的意译或音译斟酌再三。世高克服了各种困难,对佛经进行了精心的翻译。世高翻译注重原文,侧重直译,坚持较完整反映原文的思想,避免曲解本意。《高僧传》说他译文:“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他所译经籍,不同经录有不同记载。《长房录》记世高译有176部,《开元录》载有95部,《高僧传》有39部,《安录》中列其所译大约只有35部40卷。
世高翻译经籍不仅采用笔译的方式,而且还采用口译的方式。由他口头翻译,再由别人记录成书,如道安经录所记载的《阿含口解》。因为世高系王族出身,所以人们常称他为安侯,他的这一类译经便称为“安侯口解”。当时洛阳是佛教传播和翻译的中心。
安世高舍弃安息王之尊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可以说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他的译经和讲经方式都影响了以后的译经僧。他开创的“口解”方式,在传译过程中,分类解释,他人记录下来以后就变成了对经的一种注疏。安世高所传禅法,对当时的影响巨大,由于他的译文注重直译,意思难免有重复不通之处。总之安世高是一个在东汉初充满神异色彩的外国僧人,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具有拓荒作用的名宿。
杜度,字伯度,东汉京兆杜陵人。一说原名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名讳,改称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孙,汉章帝时为齐相。 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
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於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
生平简介 陈元,字长孙,陈钦之子,继承父业,对《左传》做了广博精深的考证与注释,著有《左传异国》(已佚)。 东汉初年,光武帝即位后,恢复了中央官学,设立了《五经...
袁安(?—92)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市西南)人。出身于儒学世家,其祖父袁良,习《孟氏易》袁安自幼得习祖父之学,性格庄重威严,为州里人所尊敬。初任为县中功...
生平简介 沈约,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幼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宋孝建中,为奉朝请,历安西外兵参军、征西记...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
生平简介 陈寿(公元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
周公旦(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学者、音...
生平简介 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
…处。言正月之时,候气之管,中於大蔟,中犹应也,谓候气飞灰,应於大蔟,其大蔟夹锺,六律六吕之等,皆是候气管名。言正月之时,律之候气应於大蔟之管,又计大蔟管数,倍...
樊姬,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语,不知...
左伯,字子邑,东汉东莱(今莱州市)人。特工八分,与毛弘等列,稍逊于邯郸淳,擅名汉末。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左伯。南朝梁庾肩吾《书...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他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于俗,唯与同里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