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解》·十三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孙觉撰。觉字莘老,高邮人。擢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题曰:“龙学孙公”,盖其致仕之时,以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也。觉早从胡瑗游,传其《春秋》之学,大旨以抑霸尊王为主。《自序》称《左氏》多说事迹,《公》、《穀》以存梗概。今以三家之说,较其当否,而《穀梁》最为精深,且以《穀梁》为本。其说是非褒贬,则杂取三《传》及历代诸儒啖、赵、陆氏之说,长者从之。其所未闻,则以安定先生之说解之。今瑗《口义》五卷已佚,传其绪论,惟见此书。周麟之《跋》称,初,王安石欲释《春秋》以行於天下,而莘老之《传》已出。一见而有惎心,自知不能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邵辑《序》称是书作於晚年,谓安石因此废《春秋》,似未必尽然。然亦可见当时甚重其书,故有此说也。《宋史·艺文志》载觉《春秋经解》十五卷,又《春秋学纂》十二卷,《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朱彝尊《经义考》据以著录,於《经解》注曰“存”,於《学纂》、《要义》皆注曰“佚”。然今本实十三卷,自隐公元年至获麟,首尾完具,无所残阙,与《宋志》所载不符。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春秋经解》十五卷,《春秋经社要义》六卷,而无《春秋学纂》。王应麟《玉海》载《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春秋学纂》十二卷,而无《春秋经解》。其《学纂》条下注曰“其说以《穀梁》为本,及采《左氏》、《公羊》历代诸儒所长,间以其师胡瑗之说断之,分庄公为上下”云云,与今本一一相合。然则《春秋学纂》即《春秋经解》之别名。《宋志》既误分为二书,并讹其卷数。《书录解题》亦讹十三卷为十五卷。惟《玉海》所记为得其真矣。
《春秋三传衷考》·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施天遇撰。天遇字昌辰,武康人。是编虽以三《传》为名,实以胡《传》为去取。凡胡
《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赵汸撰。汸尊黄泽之说,《春秋》以《左氏传》为主,注则宗杜预。《左》有所不及者
《春秋集注》·四十卷(永乐大典本)宋高闶撰。闶字抑崇,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历官礼部侍郎。事迹具《宋史·儒林
《春秋集要》·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锺芳撰。芳字仲实,琼山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是书以《集要》为名,故文
《读左补义》·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姜炳璋撰。炳璋有《诗序补义》,已著录。是书欲破说《春秋》者屈《经》从例之弊,谓
《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内府藏本)晋范甯集解,唐杨士勋疏。其《传》则士勋《疏》称,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受《经
《春秋谳》·二十二卷(永乐大典本)宋叶梦得撰。是书抉摘三《传》是非,主於信《经》不信《传》,犹沿啖助、孙复之馀波。於《公
《春秋或问》·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元程端学撰。端学既辑《春秋本义》,复历举诸说得失以明去取之意,因成此书。盖与
《详注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吕祖谦撰。相传祖谦新娶,於一月之内成是书。今考《自序》称:“屏处东阳之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内府藏本)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
《春秋国华》·十七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严讷撰。讷字敏卿,常熟人。嘉靖辛丑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靖。事迹具《明史》
《春秋透天关》·四卷(永乐大典本)旧本题“晏兼善撰”,不著时代。据其兼及合题,是元人也。其书专为场屋而作,义殊肤浅。如解
《春秋经筌》·十六卷(湖北巡抚采进本)宋赵鹏飞撰。鹏飞字企明,号木讷,绵州人。其意以说经者拘泥三《传》,各护师说,多失圣
《春秋分纪》·九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程公说撰。公说字伯刚,号克斋,丹棱人,居於宣化。年二十五登第,官邛州教授。吴曦之
《春秋后传》·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陈傅良撰。傅良字君举(案傅良或作传良,诸本互有异同,然其字曰君举,则为傅说举於版
《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自超撰。自超字彝叹,高淳人。康熙癸未进士,未仕而卒。《江南通志》列之《儒
《春秋释例》·十五卷(永乐大典本)晋杜预撰。预事迹详《晋书》本传。是书以《经》之条贯必出於《传》,《传》之义例归总於“凡
《春秋原经》·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王心敬撰。心敬有《丰川易说》,已著录。是编不载《经》文,亦不及《经》中所书
《读左日钞》·十二卷、补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朱鹤龄撰。鹤龄有《尚书埤传》,已著录。是书采诸家之说,以补正杜预《春秋
《公穀汇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姜兆锡撰,其书以《公》、《穀》二《传》主於发义,与《左传》主於纪事者不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