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原经》·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王心敬撰。心敬有《丰川易说》,已著录。是编不载《经》文,亦不及《经》中所书之事,惟泛论孔子之意。分为四篇:一曰《讲读八法》,二曰《通论》,三曰《原春秋之由作》,四曰《诸儒论春秋》。其大旨本《孟子》之言,以尊王抑伯为主,持论甚正。其谓孔子不以一字为褒贬,亦足以破诸家纷纭轇轕之陋。而矫枉过直,加以悬揣臆断,不顾事理之安。至谓《左传》事迹皆圣人之所删,不当复存其说。考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者,左史类也。《春秋》者,右史类也。刘知几作《史通》,叙述源流,至为明析。心敬乃援《尚书》为例,谓事迹之可存者圣人必存,如典、谟、训、诰是也。事迹之不可存者,圣人必删,如《左传》所载是也。因而尽废诸《传》,惟以《经》解《经》。不思《经》文简质,非《传》难明。即如“郑伯克段於鄢”一条,设无《传》文,则段于郑为何人,郑伯克之为何故,《经》文既未明言,但据此六字之文,抱遗经而究终始,虽圣人复生,沈思毕世,无由知其为郑伯之弟,以武姜内应作乱也。是开卷数行,已窒碍不行,无论其馀矣。况自有《六经》以后,历汉至今,通儒辈出,其失经意者固多,得经意者亦不少。心敬乃一概排斥,谓孔子之后惟孟子能知,孟子之后直至心敬乃能知。甚至谓孔门诸子未见《春秋》,故《论语》无一字及之。子思亦未见《春秋》,故《中庸》亦无一字及之。至孟子搜索阙里,始见本经。揆以事理,岂其然乎?
《别本春秋大全》·三十卷(内府藏本)明冯梦龙撰。是书虽以《春秋大全》为名,而非永乐中官修之原本。其体例,惟胡安国《传》全
《春秋通论》·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著录。是编本《孟子》其文则史,其义则某窃取之意,贯穿
《春秋简书刊误》·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是书刊正三《传》、《经》文之误。其以《简书》为名者,盖仍执其《传》
《春秋义》·三十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顾懋樊撰。懋樊有《桂林点易丹》,已著录。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云“未见”。前有懋樊
《麟传统宗》·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夏元彬撰。元彬本名彪,字仲弢,德清人。其书饾飣成编,漫无体例。隐公之前,冠以《国
《左传杜林合注》·五十卷(左都御史崔应阶进本)明王道焜、赵如源同编。案朱彝尊《经义考》,载宋林尧叟《春秋左传句解》四十卷
《读左漫笔》·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陈懿典撰。懿典字孟常,秀水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中允,乞假归。崇祯初,起为少詹事
《春秋左传典略》·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陈许廷撰。许廷字灵茂,海盐人。万历中诸生,以荐授兵部司务。其书每一公为一卷,
《春秋程传补》·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是编以程子《春秋传》非完书,集诸儒之
《春秋集传辨疑》·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唐陆淳所述啖、赵两家攻驳三《传》之言也。柳宗元作淳《墓志》,称《辨疑》七篇。《唐
《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作《春秋传》,分义例为二十二门,而其书则仍从《经》文十二公之
《春秋辑传辨疑》(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李集凤撰。集凤字翙升,山海卫人。今其地为临榆县。集凤尝官洛阳县丞。《畿辅通
《春秋透天关》·四卷(永乐大典本)旧本题“晏兼善撰”,不著时代。据其兼及合题,是元人也。其书专为场屋而作,义殊肤浅。如解
《春秋意林》·二卷(内府藏本)宋刘敞撰。《宋史·艺文志》作二卷。王应麟《玉海》作五卷。马端临《经籍考》则并《春秋权衡》、
《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元李廉撰。廉字行简,庐陵人。明杨士奇《东里集》云“廉於至正壬午以《春
《春秋麟宝》·六十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余敷中撰。敷中不知何许人。是书成於万历乙卯。全录《左》、《国》、《公》、《穀
《春秋笔削微旨》·二十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刘绍攽撰。绍攽有《周易详说》,已著录。是编采《公》、《穀》二传附会之说,
《春秋集要》·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锺芳撰。芳字仲实,琼山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是书以《集要》为名,故文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三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元汪克宽撰。克宽有《礼经补逸》,已著录。是书前有克宽《自序》,称“详注诸
《读左补义》·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姜炳璋撰。炳璋有《诗序补义》,已著录。是书欲破说《春秋》者屈《经》从例之弊,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