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十卷(内府藏本)
魏张揖撰。揖字稚让,清河人。太和中官博士。其名或从木作楫。然证以稚让之字,则为揖让之揖审矣。后魏江式《论书表》曰:“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增长事类,抑亦於文为益者也。然其《字诂》,方之许篇,或得或失矣。”是式谓《埤仓》、《广雅》胜於《字诂》。今《埤仓》、《字诂》皆久佚,惟《广雅》存。其书因《尔雅》旧目,博采汉儒笺注及《三苍》、《说文》诸书以增广之,於扬雄《方言》亦备载无遗。隋秘书学士曹宪为之音释,避炀帝讳,改名《博雅》。故至今二名并称,实一书也。前有揖《进表》,称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隋书·经籍志》亦作三卷,与《表》所言合,然注曰:“梁有四卷。”《唐志》亦作四卷。《馆阁书目》又云:“今逸,但存《音》三卷。”宪所注本,《隋志》作四卷,《唐志》则作十卷,卷数各参错不同。盖揖书本三卷。《七录》作四卷者,由后来传写,析其篇目。宪《注》四卷,即因梁代之本。后以文句稍繁,析为十卷。又嫌十卷烦碎,复并为三卷。观诸家所引《广雅》之文皆具在,今本无所佚脱,知卷数异而书不异矣。然则《馆阁书目》所谓逸者,乃逸其无注之本。所谓存《音》三卷者,即宪所注之本。揖原文实附《注》以存,未尝逸,亦未尝阙。惟今本仍为十卷,则又后人析之以合《唐志》耳。考唐玄度《九经字样序》,称音字改反为切,实始於唐开成间。宪虽自隋入唐,至贞观时尚在,然远在开成以前。今本乃往往云某字某切,颇为疑窦。殆传刻臆改,又非宪本之旧欤?
《诗本音》·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二也。其书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
《华夷译语》·一卷(永乐大典本)明洪武二十二年翰林侍讲火源洁奉敕撰。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史源洁,字之讹也。前有刘三吾《序
《古今通韵》·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书为排斥顾炎武《音学五书》而作。创为五部
《四声篇海》·十五卷(通行本)金韩孝彦撰。孝彦字允中,真定松水人。是编以《玉篇》五百四十二部依三十六字母次之,更取《类篇
《古音表》·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五也。凡分十部。以《东》、《冬》、《锺》、《江》为第一,《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五卷、《附贡举条式》·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礼部韵略》,旧本不题撰人。晁公武《读书志》云
《六书长笺》·七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赵宧光撰。此书与《说文长笺》合刻,本一书也。以许氏《叙》内释六书之义者,分为前六卷
《金石遗文》·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丰道生撰。道生即丰坊所更名也。所著《古易世学》,已著录。坊颇能篆籀书,其诸经伪本多
《石鼓文正误》·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陶滋撰。滋字时雨,绛州人。正德甲戌进士。是编以薛尚功、郑樵、施宿等石鼓训释不免舛
《九经补韵》·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杨伯岩撰。伯岩字彦思,号泳斋,自称代郡人。然南宋时代郡已属金,盖署郡望也。淳祐间以
《广韵》·五卷(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考世行《广韵》凡二本,一为宋陈彭年、邱雍等所重修,一为此本。前有孙愐《唐韵序》,
《经子难字》·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杨慎撰。上卷乃读诸经义疏所记,凡《易》、《诗》、《书》、三《传》、三《礼》、《尔
《六书通》·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闵齐伋撰。齐伋字寓五,乌程人。世所传朱墨字版、五色字版谓之闵本者,多其所刻。是书成
《汗简》·三卷、《目录叙略》·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郭忠恕撰。忠恕字恕先,洛阳人。是书首有李建中题字。后有附题两行,称
《音韵清浊鉴》·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王祚祯撰。祚祯字楚珍,大兴人。是书以金韩道昭《五音集韵》、元刘鉴《切字玉钥匙》
《字鉴》·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元李文仲撰。文仲,长洲人。自署吴郡学生。其始末则无考也。文仲从父世英,以六书惟假借难名,
《古叶读》·五卷(通行本)明龚黄撰。黄爵里无考。是书考究古韵,自屈原离骚及汉、晋以后词赋,皆徵引参证,而大抵以吴棫《韵补
《九经字样》·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唐唐玄度撰。玄度里籍未详。惟据此书,知其开成中官翰林待诏。考《唐会要》称:“大和七年
《同文备考》·八卷、附《声韵会通韵要粗释》·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王应电撰。应电有《周礼传》,已著录。是编考辨
《佩觿》·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郭忠恕撰。此书上卷备论形声讹变之由,分为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声,三曰传写。中、下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