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历代职官表》·六十三卷
乾隆四十五年奉敕撰。粤自龙鸟水火,肇建官名。然夏、商以前,书阙有间,遗制不尽可考。其可考者惟《周礼》为最详。迨秦、汉内设九卿,外置列郡,而官制一变。东京以后,事归台阁。虽分置尚书六部,而政在中书,其权独重。汉魏之制,至唐、宋而又一变。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尽归其职於六部。永乐间复设内阁,而参以七卿。唐、宋之制,至是而又一变矣。其间名号品数,改革纷繁。大抵势足以相维则乾纲不失,权有所偏属则魁柄必移。故官制之得失,可以知朝政之盛衰也。我国家稽古建官,循名核实。因革损益,时措咸宜。我皇上朗照无私,权衡独秉,举直错枉,宫府肃清,尤从来史册所未有。复念历朝官制,典籍具存,宜备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规可鉴,法戒益昭。乃特命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内阁学士今升兵部右侍郎臣纪昀、光禄寺卿今升大理寺卿臣陆锡熊、翰林院编修今升山东布政使臣孙士毅、总校官詹事府少詹事今升内阁学士臣陆费墀等,考证排次,辑缀是编,分目悉准今制。凡长贰僚属具列焉,明纲纪也;其兼官无正员,而所掌綦重,如军机处之类,亦别有专表,崇职守也;八旗及新疆爵秩,前所未有者,并详加胪考,著圣代之创建,远迈邃古也。或古有而今无,或先置而后废,并为采掇,别附於篇,备参订也。每门各冠以表,表后详叙建置。首列国朝,略如《唐六典》之例。次以历代,则节引诸书,各附案语,以疏证其异同。上下数千年分职率属之制,元元本本,罔弗具焉。考将相及百官公卿之有表,始自马、班二史。后如《唐书》之《宰相表》,《宋史》之《宰辅表》,《明史》之《内阁七卿表》,俱沿其例。然所纪仅拜罢年月,与官制无关。且断代为书,不相通贯,寻检颇难。至抄撮故实,如孙逢吉《职官分纪》之类,又但供词藻,於实政无裨。是书发凡起例,悉禀睿裁。包括古今,贯串始末。旁行斜上,援古证今。经纬分明,参稽详密。不独昭垂奕祀,为董正之鸿模。即百尔臣工,各明厥职,用以顾名而思义,亦益当知所儆勖矣。
──右“职官类”官制之属,十五部、三百六十五卷,皆文渊阁著录。
《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施沛撰。沛始末未详。其修此书时则为南京国子监生。时董其事者为操江副都御史徐必
《虔台续志》·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陈灿撰。灿里贯未详,官赣州府教谕。此书乃嘉靖中巡抚南赣等处右副都御史谈恺属
《唐六典》·三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唐玄宗明皇帝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其书以三师、三公、三省、九寺、五监、十二卫列其职司
《为政第一编》·八卷(内府藏本)国朝孙鋐撰。鋐字可菴,钱塘人。其书所载皆州县职事。分《时宜》、《刑名》、《钱穀》、《文治
《吕梁洪志》·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明冯世雍撰。世雍,江夏人。嘉靖癸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明时运道,自徐州溯吕梁洪入
《铨政论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蔡方炳撰。方炳有《增订广舆记》,已著录。是书专论唐、宋二代铨政,颇为浅略。如谓侍
《太常沿革》·二卷(永乐大典本)元任栻撰。栻始末未详,此书乃其为太常博士时所修。前有危素序,素时亦为太常博士故也。上卷志
《浙省分署纪事本末》·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茅坤撰。坤有《徐海本末》,已著录。是书之作,盖以湖州乌戍一镇,界连六县,跨
《太仆寺志》·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顾存仁撰。存仁字伯刚,太仓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是书分《官职题名》、《
《百僚金鉴》·十二卷(内府藏本)国朝牛天宿撰。天宿字觐薇,章邱人。康熙中官琼州府知府。是编前为《总论》七卷,以中外职官为
《翰林记》·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案《明史·艺文志》载黄佐《翰林记》二十卷,而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序有
《文武金镜律例指南》·十六卷(内府藏本)国朝凌铭麟撰。铭麟字天石,杭州人。是书成於康熙辛酉。自文武仪注品级,以及莅任居官
《词林典故》·一卷、附《翰苑须知》·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张位撰。位有《问奇集》,已著录。此乃其官翰林学士时所辑词馆通
《翰苑群书》·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洪遵编。遵字景严,鄱阳人,皓之仲子也。与兄适同中绍兴十二年博学鸿词科,赐进士出身。
《职官志》·一卷、附《后纪、妃嫔传、外戚传》·三篇(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所纪惟部院寺监诸司职掌,不及武臣
《南京太仆寺志》·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雷礼撰。礼有《明六朝索隐》,已著录。是书乃其官南京太仆寺少卿时所作。据其凡例
《玉堂杂记》·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周必大撰。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中宏词科,权中书舍人。
《留台杂记》·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符验撰。验有《革除遗事》,已著录。是编乃其为巡按南直隶御史时所作,专记南京御史台故
《官制备考》·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旧本题明李日华撰。日华有《梅墟先生别录》,已著录。是书因明代官制,而上溯历代之沿革
《官箴》·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吕本中撰。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录。此乃其所著《居官格言》,凡三十三则。《宋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