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六十四卷(通行本)
明张介宾撰。是书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录诊家要语。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凡四十一卷,又本草正二卷,采药味三百种,以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次新方二卷,古方九卷,皆分八阵,曰补,曰和,曰寒,曰热,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又别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终焉。其命名皆沿明末纤佻之习,至以伤寒为典,杂证为谟,既僣经名。且不符字义,尤为乖谬。其持论则谓金、元以来河间刘守真立诸病皆属於火之论,丹溪朱震亨立阳有馀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论,后人拘守成方,不能审求虚实,寒凉攻伐,动辄贻害,是以力救其偏。谓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因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於医术不为无功。至於沿其说者,不察证候之标本,不究气血之盛衰,概补概温,谓之王道。不知误施参桂,亦足戕人。则矫枉过直,其失与寒凉攻伐等矣。大抵病情万变,不主一途,用药者从病之宜,亦难拘一格。必欲先立一宗旨,以统括诸治,未有不至於偏者。元许衡《鲁斋集》有论梁宽甫《病证书》曰:近世诸医,有主易州张氏者,有主河间刘氏者。张氏用药,依准四时阴阳而增损之,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医而不知此,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使少有拂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医而不知此,无术也。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剂终不敢投,至失几后时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或未悉刘氏之蕴,则劫效目前,阴损正气,贻祸於后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长,而无二家之弊,则治庶几乎。其言至为明切。夫扶阳抑阴,天之道也。然阴之极至於龙战,阳之极亦至於亢龙,使六阴盛於坤而一阳不生於复,则造化息矣。使六阳盛於乾而一阴不生於姤,则造化亦息矣。《素问》曰:亢则害,承乃制。圣人立训,其义至精。知阴阳不可偏重,攻补不可偏废,庶乎不至除一弊而生一弊也。
《灵秘十八方加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德府良医所良医济南胡嗣廉校编。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云不知何人所辑,则
《删补颐生微论》·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李中梓撰。中梓字士材,华亭人。是编初稿定於万历戊午,已刊版行世。崇祯壬午又因旧
《袖珍小儿方》·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徐用宣撰。用宣,衢州人。《艺文志稿》作徽州人,盖字形相近而讹。其书以《脉
《雷公炮制药性解》·六卷(通行本)旧本题明李中梓撰。凡金石部三十三种,果部十八种,穀部十一种,草部九十六种,木部五十七种
《尚论篇》·八卷(通行本)国朝喻昌撰。昌字嘉言,南昌人。崇祯中以选贡入都,卒无所就。往来靖安间,后又寓常熟,所至皆以医术
《难经经释》·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已著录。是书以秦越人八十一《难经》有不合《
《续名医类案》·六十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国朝魏之琇撰。之琇既校刊江瓘《名医类案》,病其尚有未备,因续撰此编。杂取近代医
《外科精义》·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元齐德之撰。德之始末未详。惟其结衔称医学博士充御药院外科太医。是编先论后方,於疮肿诊
《伤寒心镜》·一卷(通行本)一名张子和《心镜别集》,旧本题镇阳常德编。德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时代。考李濂《医史》张从正传
《产育宝庆方》·二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以为郭稽中撰。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濮阳李师圣得《产论
《金匮悬解》·二十二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黄元御撰。元御谓张机著《金匮玉函经》以治内伤杂病,大旨主於扶阳气以为运化之
《御定医宗金鉴》·九十卷乾隆十四年奉敕撰。首为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次为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盖医书之最古者无过《素
《鲁府秘方》·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刘应泰编。应泰尝为鲁王府侍医。其里贯未详。是书分福、寿、康、宁四集。首载五言赞一首
《外台秘要》·四十卷(通行本)唐王焘撰。焘,郿人。王珪孙也。《唐书》附见珪传。称其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
《瘟疫论》·二卷、《补遗》·一卷(通行本)明吴有性撰。有性字又可,震泽人。是书成於崇祯壬午。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
《旅舍备要方》·一卷(永乐大典本)宋董汲撰。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董汲《小儿癍疹论》、《脚气治法》,不及此书。然《宋史·
《痊骥集》·二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前载通玄三十九论。病分五脏治之,各有方论,复附杂病诸方。今世疗马之剂,其源大
《医方选要》·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周文采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讹也。其里贯未详。是书乃其为蜀献王椿侍
《素问悬解》·十三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朝国朝黄元御撰。元御有《周易悬象》,已著录。是书谓《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著竹
《伤寒直格方》·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通行本)旧本皆题金刘完素撰。《伤寒直格方》大旨出入於《原病式》,而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