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通考》·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黄镇成撰。镇成字元镇,邵武人。以荐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而卒。其书徵引旧说以考四代之名物典章,亦间附以论断,颇为详备。其中如论闰月而牵及后代司天之书,论律而旁引京房之法,论乐而胪陈自汉至宋之乐名,皆与《经》义无关,失之泛滥。其他四仲、五品、五教、九畴、六府、三事之类,皆经有明文而复登图谱。别无发明,亦为冗琐。又全书皆数典之文,而“曰若稽古”一条独参训诂,尤为例不纯。似乎随笔记录之稿,未经刊润成书者。然《书》本以道政事,而儒者以大经大法为粗迹,类引之而言心。王应麟《困学纪闻》曰:“《仲虺之诰》,言仁之始也。《汤诰》,言性之始也。《太甲》,言诚之始也。《说命》,言学之始也。”然则删书录此四篇,果仅因此四语乎?镇成此编虽颇嫌芜杂,然犹为以实用求书,不以空言求书者。其《自序》有曰:“求帝王之心易,考帝王之事难。”可谓知说经难易之故矣。
《书帷别记》·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王樵撰。樵所著《尚书日记》十六卷,说者称其该洽,已著於录。此书则为科举而作,曰《
《尚书注解纂要》·六卷(湖北巡抚采进本)国朝吴莲撰。莲字余嘉,江都人。是书融会蔡沈《集传》之义,每节之下先标指意,而各随
《尚书解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李光地撰。是书仅解《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
《书经提要》·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徐铎撰。铎有《易经提要录》,已著录。是书体例亦不录《经》文,但标举字句,杂采诸家
《尚书全解》·四十卷(内府藏本)宋林之奇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侯官人。官至宗正丞。事迹具《宋史·儒林传》。之奇辞禄家居
《禹贡说》·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郑晓撰。是篇诠释《禹贡》之文。其中如解“大野既潴”一条,解“扬州”一条、解“浮于江
《古洪范》·一卷(永乐大典本)宋贺成大撰。成大字季常,爵里未详。其《自序》以为《洪范》自“三八政”以下,紊乱无次,因援朱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康熙末,圣祖仁皇帝敕撰,雍正八年告成,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刊行。宋以来说《五经》者,《易》、
《禹贡合注》·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夏允彝撰。允彝字彝仲,华亭人。崇祯丁丑进士,官长乐县知县。遭母忧归。福王时召为吏部
《书传大全》·十卷(通行本)明胡广等奉敕撰。书以蔡沈《集传》为主,自延祐贡举条格已然。然元制犹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书义
《尚书表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金履祥撰。履祥字吉父,号仁山,兰溪人。从学於王柏。德祐初,以史馆编修召,不赴。入元
《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永乐大典本)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录。《宋史·艺文志》
《禹贡备遗增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胡瓒撰。其曾孙宗绪增注。瓒字伯玉,桐城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宗
《书畴彝训》·一卷(监察御史萧际韶家藏本)明蔡悉撰。悉字士备,合肥人。嘉靖己未进士,官至南京尚宝司卿,移署国子监祭酒。《
《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渭撰。渭有《易图明辨》,已著录。其生平著述甚夥,而是书尤精力
《尚书埤传》·十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朱鹤龄撰。鹤龄字长孺,别号愚菴,吴江人。前明诸生。是书前有《考异》一卷,辨《经
《尚书约旨》·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杨方达撰。方达有《易经图说会通》,已著录。是书大略墨守蔡《传》,依文训义。间有与
《尚书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於朝。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
《五诰解》四卷(永乐大典本)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著录。昔韩愈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宋儒如吕祖谦《书说》,亦
《禹贡玄珠》·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俞鲲撰。鲲字之鹏,嘉兴人。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不著录,而别载其《百家尚书汇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