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史》·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王得臣撰。得臣字彦辅,自号凤亭子,安陆人。嘉祐四年进士,官至司农少卿。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王铚之伯父。案书中神受门第七条,称王乐道幼子铚,少而博学,善持论。又诗话门第十九条,称王铚性之尝为予言。谗谤门第三条,称王萃乐道奉议,颍人也,则与铚父子非一族,陈氏误也。是书前有政和乙未自序,称时年八十,追为之序。书中称予在大农,忽得目疾,乞宫观。已而挂冠,年六十二。以政和五年乙未逆推至其六十二时,为绍圣四年丁丑,成书当在其后。是时绍述之说方盛,而书中於他人书官、书字、书谥,惟王安石独书名,盖亦耿介特立之士。考所自述,初受学於郑獬,又受学於胡瑗。其明义一条,复与明道程子问答,疑为洛党中人。然评诗论文,无一字及苏、黄,亦无一字攻苏、黄;其论诗小序,两申苏辙、程子之说,而俱不出其名;苏轼以杜甫《同谷歌》中黄独为黄精,为《后山诗话》所驳者,得臣申轼之说,亦不出其名;知其无所偏附,故元祐党碑独不登其姓氏,亦可谓卓然不染者矣。所纪凡二百八十四事,分四十四门,凡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咸登编录。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中如论唐刘存误以交交黄鸟止于棘为七言,不知为挚虞《文章流别论》之说。论王羲之《兰亭集》,不知天朗气清本张衡《南都赋》,丝竹管弦本《汉书·张禹传》。论潘岳《闲居赋》,谓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李善以周文房陵为未详,因引王嘉《拾遗记》、《述异记》补之,不知善注於此二条引《广志》注周文弱枝,引《荆州记》注房陵朱仲,疏解分明。得臣盖偶见不全之本。(案:李匡爻《资暇集》、李善注《文选》凡六七易稿,世所行者不一本。)其所补注,亦不知《拾遗记》所云北极下之岐峰断非岐山。论王羲之书不讲偏旁,引韩愈《石鼓歌》为证,不知小篆、隶书各为一体,其偏旁或同或不同,不能以彼律此,颜元孙《干禄字书》言之已明。虽不免於小有舛误,而於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特为精核,《朱子语录》亦称王彦辅《麈史》载幞头之说甚详云。
《同归集》·十六卷(内府藏本)国朝吴调元撰。调元字雨苍,石城人。据卷首胡世安序,盖尝以举人官教谕者也。是书成於顺治丁酉,
《暑窗臆说》·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王钺撰。钺有《粤游日记》,已著录。是编则世德堂遗书之第四种也。前有自序,称三伏酷
《认字测》·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周宇撰。宇有《字考启蒙》,已著录。是书标八十一字,每字各为疏解一篇。其义欲借以讲学
《合刻五家言》·(无卷数,安徽巡抚采进本)明锺惺编。惺有《诗经图史合考》,已著录。是书一曰道言,凡十二卷,即《文子》也;
《食色绅言》·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明皆春居士撰,不著名氏。考明本《瀛奎律髓》有成化丁亥新安守龙遵叙,自称皆春居士
《查浦辑闻》·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查嗣瑮撰。嗣瑮字德尹,海宁人。康熙庚辰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是书乃抄撮杂家之言可
《容膝居集杂录》·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葛芝撰。芝字龙仙,昆山人。是书所载,类多格言,若所云心本无欲,欲者非心之类。
《郁冈斋笔麈》·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肯堂撰。肯堂有《尚书要旨》,已著录。是编第一卷所载论医诸条,凡四十页,皆深切
《搜采异闻集》·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宋永亨撰。诸家书目皆不载,惟明商维濬《稗海》中刻之。今考其文,皆剽取洪迈《容
《眉公十集》·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陈继儒撰。继儒有《邵康节外纪》,已著录。是书名为十集,实十一种,曰读书镜,曰狂夫之
《西学凡》·一卷、附录《唐大秦寺碑》·一篇(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西洋人艾儒略撰。儒略有《职方外纪》,已著录。是书成於天启癸
《懿行编》·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李瀅撰。瀅字镜石,扬州兴化人。其书取诸史中嘉言懿行可为法程者,分类标题。纪事之后,
《古夫于亭杂录》·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王士祯撰。士祯以康熙甲申罢刑部尚书里居,乙酉续成《香祖笔记》之后,复采掇闻见
《匡林》·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国朝毛先舒撰。先舒有《声韵丛说》,已著录。是编皆其议论之文,裒为一集。自序称读苏轼《志
《青岩丛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王祎撰。祎有《大事记续编》,已著录。此书论纬书及释、道两家源流,堪舆、医书同异,
《客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黄省曾撰。其书凡十五则。前四则论阴阳象纬,后十一则论人事,皆设为客问而答之。其论解州盐
《涧泉日记》·三卷(永乐大典本)宋韩淲撰。淲字仲止,涧泉其号。世居开封,南渡后其父流寓信州,因隶籍於上饶。陶宗仪《说郛》
《识小编》·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董丰垣撰。丰垣字菊町,乌程人。乾隆辛未进士,官东流县知县。是书凡二十四篇,议礼者十
《元壶杂俎》·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赵尔昌撰。尔昌字庆叔,钱塘人。官宣城县知县。是书杂采史传说部,钞合成编。分胜事、名
《畜德录》·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席启图撰。启图字文舆,震泽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集取周、秦以来迄於元、明嘉言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