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史》·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王得臣撰。得臣字彦辅,自号凤亭子,安陆人。嘉祐四年进士,官至司农少卿。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王铚之伯父。案书中神受门第七条,称王乐道幼子铚,少而博学,善持论。又诗话门第十九条,称王铚性之尝为予言。谗谤门第三条,称王萃乐道奉议,颍人也,则与铚父子非一族,陈氏误也。是书前有政和乙未自序,称时年八十,追为之序。书中称予在大农,忽得目疾,乞宫观。已而挂冠,年六十二。以政和五年乙未逆推至其六十二时,为绍圣四年丁丑,成书当在其后。是时绍述之说方盛,而书中於他人书官、书字、书谥,惟王安石独书名,盖亦耿介特立之士。考所自述,初受学於郑獬,又受学於胡瑗。其明义一条,复与明道程子问答,疑为洛党中人。然评诗论文,无一字及苏、黄,亦无一字攻苏、黄;其论诗小序,两申苏辙、程子之说,而俱不出其名;苏轼以杜甫《同谷歌》中黄独为黄精,为《后山诗话》所驳者,得臣申轼之说,亦不出其名;知其无所偏附,故元祐党碑独不登其姓氏,亦可谓卓然不染者矣。所纪凡二百八十四事,分四十四门,凡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咸登编录。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中如论唐刘存误以交交黄鸟止于棘为七言,不知为挚虞《文章流别论》之说。论王羲之《兰亭集》,不知天朗气清本张衡《南都赋》,丝竹管弦本《汉书·张禹传》。论潘岳《闲居赋》,谓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李善以周文房陵为未详,因引王嘉《拾遗记》、《述异记》补之,不知善注於此二条引《广志》注周文弱枝,引《荆州记》注房陵朱仲,疏解分明。得臣盖偶见不全之本。(案:李匡爻《资暇集》、李善注《文选》凡六七易稿,世所行者不一本。)其所补注,亦不知《拾遗记》所云北极下之岐峰断非岐山。论王羲之书不讲偏旁,引韩愈《石鼓歌》为证,不知小篆、隶书各为一体,其偏旁或同或不同,不能以彼律此,颜元孙《干禄字书》言之已明。虽不免於小有舛误,而於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特为精核,《朱子语录》亦称王彦辅《麈史》载幞头之说甚详云。
《慎子》·一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周慎到撰。到,赵人,《中兴书目》作浏阳人。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慎到,赵人,见於《史
《政学合一集》·(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许三礼撰。三礼有《读礼偶见》,已著录。是集正编三十三种,乃其宰海宁时
《黎子杂释》·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黎久之撰。久之字未斋,临川人。官高要县知县。书中有永乐、宣德年号,则宣宗后人也。
《天都载》·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马大壮撰。大壮字仲复,徽州人。罗汝芳之门人也。尝筑天都馆读书,因以名其所著。大抵喜采
《通雅》·五十二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明方以智撰。以智字密之,桐城人。崇祯庚辰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是书皆考证名物、象
《山居代譍》·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凡胪列山居、园居、舟居、游居、瓢居、独居、酣居、宵居、睡居、病居十目,
《射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朱光裕撰。光裕字仁仲,苏州人。万历中诸生。是书取平日所见闻者论次之,曰舆象系、
《无甚高论》·七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赵鸿赐撰。鸿赐字承元,桐城人,嘉靖中副都御史釴之子也。此书杂引佛经及释子语录,而
《闻见类纂小史》·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天一阁藏本)明魏偁撰。偁字达卿,鄞县人。官石城县训导。是书内篇十七,皆记人伦文行之足
《诚斋杂记》·二卷(内府藏本)旧本题元林坤撰。前有永嘉周达卿序,称坤字载卿,会稽人。曾官翰林,所著书凡十二种,此乃其一。
《俟后编》·六卷、《补录》·一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王敬臣撰。敬臣字以道,长洲人。岁贡生。万历丙戌,南京
《学海类编》·(无卷数,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国朝曹溶编。溶有《崇祯五十宰相传》,已著录。此编裒辑唐、宋以至国初诸书
《馀菴杂录》·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国朝陈恂撰。恂字子本,本姓曹,海盐人。前明崇祯壬午举人。是书杂说经义诗文,兼载碎事。
《古今说海》·一百四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陆楫编。楫字思豫,上海人。是编辑录前代至明小说,分四部七家。一曰说选,载小
《宾退录》·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赵与旹撰。与旹字行之。(案:宝祐五年陈崇礼作是书序,称其字曰德行,与墓志铭不同,或有
《广社》·(无卷数,内府藏本)明张云龙撰。云龙字尔阳,华亭人。是书成於崇祯末年,乃因陶邦彦所作《灯谜》而广之。前载作谜诸
《东园丛说》·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宋李如篪撰。如篪始末未详。据卷首绍兴壬子自序,则括苍人,时为桐乡丞。正德《崇德
《西畴常言》·一卷(内府藏本)宋何坦撰。坦,旴江人,是编分讲学、律己、应世、明道、莅官、原治、评古、用人、正弊九门,大抵
《秦氏闺训新编》·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秦云爽撰。云爽有《紫阳大旨》,已著录。是书成於康熙丙寅,因吕氏《闺范》而增
《海沂子》·五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王文禄撰。是编分真才、作圣、稽阐、仪曜、敦原五篇,篇各为卷,持论往往偏驳。如真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