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值得总结的年纪。百年来,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次世界大战;核阴影下的东西方“冷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互解及多极化出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兴盛与挫折;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调整与复苏;南北贫富差距拉大、不平等情况更加明显和南南关系纷繁复杂;举世瞩目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创造财富的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商业竞争加剧、金融震荡不居、经济发展步履艰难以及人口爆满、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纠纷冲突频仍等等,一桩桩,一件件都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们的权衡与决策。
逝者如水,一往不返,生命个体和民族都被抛在时闻的隧道中。生命可以毁灭,但生命的价值却不会消失:民族有兴有衰,但民族文化的精魂却不会消亡。
陈博贤、胡汉民的主要贡献表现在1915-1920年唯物史观的启蒙方面。李大钊、陈独秀、李达在唯物史观的启蒙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陈博贤,字博生,福州人,著名报人。“五四”时期任北京《晨报》记者和副刊编辑,曾兼任该报驻东京特派员。前后发表了许多通讯、时评、论说和译著,为“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较大的是他1919年5月所译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该文是当时唯物史观启蒙的*重要的文章之一,它节译了《共产党宣言》**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不仅为唯物史观的启蒙提供了原文,而且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概要。胡汉民(18791936),字展堂,广东番禺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五四”时期,在上海主编国民党理论刊物《建设》杂志。1919年12月,在该杂志发表了《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文。这篇2万多字的文章阐述了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开创了一个新的思想时代,“差不多划一个新纪元,许多人拿来比达尔文的进化论,确是有同等的价值”。胡汉民还首次深刻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认为“唯物史观是平民哲学、劳动阶级的哲学”。他以理论仲裁人的身份反驳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学者和机会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多种非难,还以2000多字的篇幅节译了《神圣家族》等8本哲学著作和恩格斯1889年致布洛赫、1894年致瓦·博尔吉尔斯的两封通信。这篇文章是“五四”新文化早期唯物史观启蒙方面,*具理论化、系统性的,并*具理论深度的力作。历史影响自然无须赘言。继唯物史观的启蒙之后,1920-1923年,唯物史观进入广泛传播的历史时期。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施存统、毛泽东等人做出了突出贡献。早在唯物史观的启蒙时期,李大钊就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的演讲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的文献之一。次年(1919年)5月,李大钊又主编了《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了一组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者撰写的**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上的*重要的早期文献。1920年以后,在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期,李大钊的突出贡献是把唯物史观搬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政治系和经济系的讲坛,并在《史学思想史讲义》中,针对中国历史上孔孟之徒言必称尧舜,老庄之徒言必称黄帝,墨翟之徒言必称大禹,许行之徒言必称神农,英雄史观左右人们头脑的状况,突出宣传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1920年8月,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也加入了传播唯物史观的队伍中,并于1921年春出版了《唯物史观解说》(原作者是荷兰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郭泰,即格尔曼·果特(1864-1927》、《马克思经济学说》(原作者是考茨基)和《社会问题总览》(原作者是日本学者、《资本论》日译者高皇素之(1886-1928》三部译著。这三本书正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通俗介绍。几乎与此同时,施存统(1899-1970)在应用唯物史观批评无政府主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①一文中,施存统指出,无政府主义者以炸弹,手枪为武器的少数人暴动,虽然看似“急进”,但也无法得到革命的成功。中国革命只有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推翻现政府,自己跑上支配阶级的地位,凭借政权优越性,再去改变经济组织,才能取得*终胜利。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施存统还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他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一个死板板的模型。所以我以为我们只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了;关于枝叶政策,是不必拘泥的”。又说:“我以为我们研究一种学说一种主义,决不应当‘囫囵吞枣,‘食古不化,,应当把那种主义那种学说底精髓取出。”如此冷静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实属不易。此外,陈独秀的《谈政治》、《马克思学说》、毛泽东的“新民学会”会友的通信,对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汉译经典034-性与性格 本书特色 该书出版后,魏宁格曾说:“我面临着三种可能:绞架、自杀,或者连我自己都不敢想象的辉煌。”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
走向人道世纪-谈甘地与印度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与甘地非暴力开发中心创办人拉达克里希南博士的对话集。对话围绕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甘地师徒的...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本书特色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作者葛兆光)收录了《如何理解“遗失的环节”:朱熹人朝与孝宗晚年部署》;《打通思想、学术、政...
悦·读人生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10版) 本书特色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流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
逻辑学概论 本书特色 《逻辑学概论》介绍了逻辑学这门关于思维的科学的研究角度,系统介绍了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介绍了逻辑基本规律和...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八辑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8辑):唐君毅与中国哲学研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八辑 内容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1 本书特色 哲学课可以是*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谁来上是重要的。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本书内容另外几个重要的论点。**,美感不是快感,但也不是思...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
张岱年全集(1--8) 本书特色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哲学大师。他一生淡泊明志,辛勤耕耘在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他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传承,为...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叔本华》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进行了简洁的阐释,尤其聚焦于叔本华思想的原
季羡林谈人生 本书特色内容介绍: 全书分为两部分:季羡林谈人生和季羡林忆师友。**部分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和人生感悟,与青年一代分享了他关于人生...
知识及其限度 本书特色 蒂摩西·威廉姆森所著的《知识及其限度》阐述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概念,即知识是对认知者的环境敏感的基础性心智状态。该书是对于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
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上) 本书特色 丁士仁教授介绍说,这部已经编纂完毕正在终审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分上中下三卷本。上卷是理论卷...
《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国学”一词*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其中所谓“国学”实际上是...
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 本书特色 刘雨虹先生追随南怀瑾先生四十余年,曾于南先生七十寿诞之时编成《怀师》一书,后又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撰成《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
沈从文哲思录 本书特色 1.比《顾城哲思录》更接近自然之人性的淳朴的生活哲学2.一部汇集沈从文追寻人性救赎的经典“哲思”之书3.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世界的无...
科学与人生观(全二册) 内容简介 诸君平日所学,皆科学也。科学之中,有一定之原理原则,而此原理原则,皆有证据。譬如二加二等于四,三角形中三角之度数之和等于两直角...
董学探微-京师哲学文库 内容简介 《董学探微》对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学说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董仲舒的仁义学说、辞指学说、逻辑思想等,作者...
庄子说道 内容简介 楔子:庄子其人]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哲学家,他那瑰奇万状的哲学思想,似乎是一种千古绝响。童年的庄子是否在水中捞过月亮,少年的庄子是否在地上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