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副教授,主要围绕唐前佛教史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讨论佛教的思想、制度、历史等,论述详细有力,符合我社出版要求。
《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除了序论三章、每章三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交代《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依据史料以及写作思路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编,每编五章,每章下设若干节,由笔者多年来研究习作汇编而成,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探讨佛教人华以至唐代之前的佛教历史与思想。《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以晋宋为断代,上述对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意义的说明与相应的考订,意在指出这部分材料非常重要,且内容丰富,迄今虽有不少专门性研究,但大都是文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释氏辅教之书”对于佛教史研究者还是尚待开发的“新”材料。
序论
**章 前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坐标
**节 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为坐标
第二节 以隋唐佛教宗派为坐标
第三节 以印度、西域佛教史地为坐标
第二章 1949年以来大陆地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研究范式
**节 “上层建筑”范式
第二节 “中国化”范式
第三节 “知识考古”范式
第三章 唐前佛教史研究的史料问题及本书的写作思路
**节 史料的概述与甄别:社会史与思想史之辨
第二节 “释氏辅教之书”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与章节 安排
**编 华夷之辨:佛教与中华文明的相遇
**章 佛教入华早期史料阐微
**节 佛与帝王师
第二节 “永平求法”的再讨论
第二章 侨民佛教
**节 梵僧来华与佛教初传
第二节 侨民佛教的“胡话胡说”
第三章 化胡与师夷:老子化胡的历史钩沉
**节 引言:由沙夫引发的佛教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话题
第二节 化胡说:“胡话胡说”与“胡话汉说”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
第三节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四章 般若思想的传译:以早期汉译经典《道行》为中心的考察
**节 《道行般若经》的译本、讲颂方式及核心思想
第二节 《道行般若经》中反映出的大、小乘差别
第三节 《道行般若经》中的本无思想兼及东晋般若学
第四节 般若学的转向
第五章 对格义佛教的重新认识
**节 反向格义与广义格义
第二节 何为外书:中外问题还是新旧问题
第二编 魏晋佛教思想论纲
**章 六家七宗:东晋般若学的兴盛
**节 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探析
第二节 六家七宗的分类
第三节 六家七宗的思想史地位
第二章 不顺化以求宗的庐山慧远
**节 庐山慧远创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具体背景
第二节 《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佛学思想分析
第三章 孤明先发的竺道生
**节 竺道生的生年
第二节 道生**次去庐山的时间
第三节 道生的“善不受报”义
第四节 道生的“身前身后名”
第四章 论东晋南朝的僧人学风的转变
**节 格义与六家的玄风
第二节 玄谈风气的影响
第三节 佛学风气的改变
第五章 晋宋之际般若学向涅槃学发展的多元化径路-
**节 毗昙学与《法华经》在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肇论》中所体现的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路径
第三节 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的广泛信仰背景
第四节 小结:历史与时代的问题化、理论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佛教制度与政策举隅
**章 六朝佛教尺牍
**节 六朝佛教书信概述
第二节 两类公开信
第三节 小结:六朝佛教书信的功能
第二章 玄谈与辩论:谢灵运《辨宗论》发微
**节 引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第二节 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
第三节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第三章 辨宗、均圣与灭佛
**节 佛教势力的增长
第二节 略述北朝两次法难
第四章 皇帝的菩萨戒:略论佛教在南朝国家政策的定位
**节 刘宋文帝时关于佛教社会作用的辩论
第二节 梁武帝与智者国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探析
**节 唱导与斋讲
第二节 转读与都讲、麈尾
第三节 上讲与问难
第四节 讲经法会的程式化
第五节 总结:僧讲、尼讲、俗讲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民间佛教探析
**章 佛学义理研究与佛教信仰研究
**节 像法与末法:从北魏昙谟*谈起
第二节 “猫鬼”与神佛杂居: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生存的民间信仰环境
第二章 南朝民众的佛教地狱信仰研究
**节 晋宋时民众接受的地狱信仰
第二节 地狱观念与佛教其他教理的整合
第三章 末法信仰与北朝僧侣数目暴增的吊诡
**节 均田制的破坏与末法信仰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禅”
第四章 略论南朝的神僧大士
**节 引言:魏晋南北朝的神僧类型
第二节 南朝初年的神异僧
第三节 梁陈间的神僧大士
第五章 地府与净土:中国人死后世界信仰的重新构建
**节 引言:原始反终,知生死之说
第二节 三教兼容的“炼狱”式地府信仰
第三节 从地府到净土:儒释道三教对死后世界“地仙”信仰模式的构建
第五编 南北朝佛学思想:以三教关系为主要视角
**章 魏晋南北朝易学与佛学比较研究论纲
**节 数与象
第二节 圆而神
第二章 涅槃与仙化:南朝释道二教论衡
**节 引言:南朝日趋激烈的佛道论衡
第二节 泥洹与仙化
第三节 夷夏与二谛
第三章 与儒学的一次交锋:神不灭辩论的佛学意义
**节 南朝神不灭的争论
第二节 无明神明与一心二门
第四章 南朝中后期的佛教新思潮
**节 南朝后期佛学的再度活跃
第二节 智境与二谛、三谛
第五章 术与道:教相判释与学派体系的不断创建
**节 中国古代学术的分野与大、小乘
第二节 佛教的理想体系:对道的追求与对术的可望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研究性论著
跋
张雪松所著的《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除了序论三章、每章三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交代本书依据史料以及写作思路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编,每编五章,每章下设若干节,由笔者多年来研究习作汇编而成,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探讨佛教人华以至唐代之前的佛教历史与思想。
本书以晋宋为断代,上述对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意义的说明与相应的考订,意在指出这部分材料非常重要,且内容丰富,迄今虽有不少专门性研究,但大都是文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释氏辅教之书”对于佛教史研究者还是尚待开发的“新”材料。
张雪松,北京人,笔名雨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己发表《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台湾法鼓文化,2012年)等学术著作,《天蓝色的彼岸》等译著。
唐卡艺术彩图馆 本书特色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作为一种展现西藏...
赵朴初居士释佛:有乐感的佛心,ISBN:9787801753205,作者:赵朴初原著;古陀编著,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
黄宗羲年谱 内容简介 黄宗羲年谱,原名黄梨洲先生年谱,清黄炳垕撰。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不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卒于清康熙...
原始佛教思想論。——木村太賢著。第一篇大綱論第一章原始佛教之整理法與本書之方針第二章時勢與佛教第三章教理綱領.第二篇事實世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目录 自序引言(一)从清末政体革命到黄宗羲(二)黄宗羲的政治生涯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三)相关研究综述及本书出发点**章帝治史观**节王...
人生五大问题 本书特色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安德列.莫罗阿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等每个人...
宗教与印度社会 内容简介 《宗教与印度社会》从宗教角度审视、分析了印度社会文化,让读者了解印度社会的另一个侧面。在绘画艺术方面,阿旃陀石窟壁画当首屈一指。该石窟...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特色 道教是中国本土固有宗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它还是包含了哲学、科学、医学...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尤在剖辨六祖慧能与神会之异同,其次乃属禅宗与此下理学之关系。全书以考据方法来陈述思想,即是以历史演变来阐述思想史承先启...
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 本书特色 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和需要,反映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趣味无争辩”,其实审美是有规律可...
白圣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白圣大师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编著者白圣大师。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
老子的智慧 目录 中国的神仙哲学序论(一)序论(二)序文**篇 道之德**章 论常道第二章 相对论第三章 无为而治第四章 道之心第五章 天地第六章 谷神第二篇 ...
重读《周易》智慧 本书特色 树再高也不会告别根本,水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告别根本,不可能有参天之大树,告别源头,不可能有滚滚之江河。《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
美学:第2卷(2008) 内容简介 本期收入了实践美学论辩、美学原论、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比较美学、中国现代美学、自然美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论文。美学:第2...
當佛教哲學遭遇後/現代性如何在論述上予以回應?作者先考察東亞「批判佛教」與「場所佛教」的論爭、京都學派與新儒家不同的佛學詮
《经学历史》是研究经学的重要入门书,对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中国经学起自西汉初年,绵延二千多年
子恺品佛 本书特色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天堂。领略大师眼中的佛法与生命,感悟生命本身平凡的伟大。子恺品佛 内容简介 《缘缘堂丛书:子恺品佛》主要讲述子恺在受弘一法...
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 本书特色 新旧世纪之交,国学大家、《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科学家汤一介先生萦绕于心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传统的儒释道精神...
归途的路灯---问难二 内容简介 《东山讲堂文集》之一。不学佛的人,以个人的立场提有关和人生命及生活的疑难,初学佛者把佛法与个人的生命联系,联不上就会有“问题”...
1907-1950-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共分七章。**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