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副教授,主要围绕唐前佛教史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讨论佛教的思想、制度、历史等,论述详细有力,符合我社出版要求。
《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除了序论三章、每章三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交代《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依据史料以及写作思路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编,每编五章,每章下设若干节,由笔者多年来研究习作汇编而成,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探讨佛教人华以至唐代之前的佛教历史与思想。《文化中国书系: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以晋宋为断代,上述对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意义的说明与相应的考订,意在指出这部分材料非常重要,且内容丰富,迄今虽有不少专门性研究,但大都是文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释氏辅教之书”对于佛教史研究者还是尚待开发的“新”材料。
序论
**章 前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坐标
**节 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演进为坐标
第二节 以隋唐佛教宗派为坐标
第三节 以印度、西域佛教史地为坐标
第二章 1949年以来大陆地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研究范式
**节 “上层建筑”范式
第二节 “中国化”范式
第三节 “知识考古”范式
第三章 唐前佛教史研究的史料问题及本书的写作思路
**节 史料的概述与甄别:社会史与思想史之辨
第二节 “释氏辅教之书”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与章节 安排
**编 华夷之辨:佛教与中华文明的相遇
**章 佛教入华早期史料阐微
**节 佛与帝王师
第二节 “永平求法”的再讨论
第二章 侨民佛教
**节 梵僧来华与佛教初传
第二节 侨民佛教的“胡话胡说”
第三章 化胡与师夷:老子化胡的历史钩沉
**节 引言:由沙夫引发的佛教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话题
第二节 化胡说:“胡话胡说”与“胡话汉说”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
第三节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四章 般若思想的传译:以早期汉译经典《道行》为中心的考察
**节 《道行般若经》的译本、讲颂方式及核心思想
第二节 《道行般若经》中反映出的大、小乘差别
第三节 《道行般若经》中的本无思想兼及东晋般若学
第四节 般若学的转向
第五章 对格义佛教的重新认识
**节 反向格义与广义格义
第二节 何为外书:中外问题还是新旧问题
第二编 魏晋佛教思想论纲
**章 六家七宗:东晋般若学的兴盛
**节 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探析
第二节 六家七宗的分类
第三节 六家七宗的思想史地位
第二章 不顺化以求宗的庐山慧远
**节 庐山慧远创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具体背景
第二节 《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佛学思想分析
第三章 孤明先发的竺道生
**节 竺道生的生年
第二节 道生**次去庐山的时间
第三节 道生的“善不受报”义
第四节 道生的“身前身后名”
第四章 论东晋南朝的僧人学风的转变
**节 格义与六家的玄风
第二节 玄谈风气的影响
第三节 佛学风气的改变
第五章 晋宋之际般若学向涅槃学发展的多元化径路-
**节 毗昙学与《法华经》在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肇论》中所体现的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路径
第三节 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的广泛信仰背景
第四节 小结:历史与时代的问题化、理论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佛教制度与政策举隅
**章 六朝佛教尺牍
**节 六朝佛教书信概述
第二节 两类公开信
第三节 小结:六朝佛教书信的功能
第二章 玄谈与辩论:谢灵运《辨宗论》发微
**节 引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第二节 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
第三节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第三章 辨宗、均圣与灭佛
**节 佛教势力的增长
第二节 略述北朝两次法难
第四章 皇帝的菩萨戒:略论佛教在南朝国家政策的定位
**节 刘宋文帝时关于佛教社会作用的辩论
第二节 梁武帝与智者国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探析
**节 唱导与斋讲
第二节 转读与都讲、麈尾
第三节 上讲与问难
第四节 讲经法会的程式化
第五节 总结:僧讲、尼讲、俗讲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民间佛教探析
**章 佛学义理研究与佛教信仰研究
**节 像法与末法:从北魏昙谟*谈起
第二节 “猫鬼”与神佛杂居: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生存的民间信仰环境
第二章 南朝民众的佛教地狱信仰研究
**节 晋宋时民众接受的地狱信仰
第二节 地狱观念与佛教其他教理的整合
第三章 末法信仰与北朝僧侣数目暴增的吊诡
**节 均田制的破坏与末法信仰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禅”
第四章 略论南朝的神僧大士
**节 引言:魏晋南北朝的神僧类型
第二节 南朝初年的神异僧
第三节 梁陈间的神僧大士
第五章 地府与净土:中国人死后世界信仰的重新构建
**节 引言:原始反终,知生死之说
第二节 三教兼容的“炼狱”式地府信仰
第三节 从地府到净土:儒释道三教对死后世界“地仙”信仰模式的构建
第五编 南北朝佛学思想:以三教关系为主要视角
**章 魏晋南北朝易学与佛学比较研究论纲
**节 数与象
第二节 圆而神
第二章 涅槃与仙化:南朝释道二教论衡
**节 引言:南朝日趋激烈的佛道论衡
第二节 泥洹与仙化
第三节 夷夏与二谛
第三章 与儒学的一次交锋:神不灭辩论的佛学意义
**节 南朝神不灭的争论
第二节 无明神明与一心二门
第四章 南朝中后期的佛教新思潮
**节 南朝后期佛学的再度活跃
第二节 智境与二谛、三谛
第五章 术与道:教相判释与学派体系的不断创建
**节 中国古代学术的分野与大、小乘
第二节 佛教的理想体系:对道的追求与对术的可望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研究性论著
跋
张雪松所著的《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除了序论三章、每章三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交代本书依据史料以及写作思路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编,每编五章,每章下设若干节,由笔者多年来研究习作汇编而成,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探讨佛教人华以至唐代之前的佛教历史与思想。
本书以晋宋为断代,上述对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意义的说明与相应的考订,意在指出这部分材料非常重要,且内容丰富,迄今虽有不少专门性研究,但大都是文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释氏辅教之书”对于佛教史研究者还是尚待开发的“新”材料。
张雪松,北京人,笔名雨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己发表《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台湾法鼓文化,2012年)等学术著作,《天蓝色的彼岸》等译著。
日常生活批判-(全3册) 本书特色 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
从古典时代至19世纪末,色诺芬一直是认识苏格拉底的重要源泉。《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是2003年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古典学系发起并组织
自传性反思 本书特色 翻译西方学界诠释西学经典的论著,充分利用西方学界整理旧故的稳妥成就,於庚续清末以来学界理解西方思想传统的未尽之业意义重大。设计这套&ld...
圆满-星云大师最新人生开示 本书特色 《圆满》,星云大师的人生修行课,不是深不可测的玄理,也不是怪力乱神,而是星云大师通过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继续阐发佛...
《八正道》,斯里兰卡上座部长老德宝法师吁请现代人对自己的快乐负起责任,走向微笑解脱的佛陀,从实践佛陀的教法中,学习获得真
无为无不为:画讲新道家 本书特色 《无为无不为》一改老子关注国家大事的传统,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与休闲,名与利,宁静与健康、幸福与爱等“小处”入手,但从老子...
中国哲学教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教程》是高师思政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它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重大哲学流派为专题,专门介绍了...
大学中庸讲演录(含光盘) 本书特色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
论语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每一篇儒学经典,增知启慧,每一句精辟名言,师表百世。内容图文并茂,注释准确简练,译文通俗易懂,要旨深入浅出,鉴赏内涵深广。编选严谨,专家...
星学大成-(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占星术之大作。对于星家古法,巨细不遗,可谓大备。中国古代占星术之精品星学大成-(上下册) 内容简介 《星学大成》是中国古...
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 本书特色 明清编著的这本《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将邵雍主要哲学著作《皇极经世书》中的心性学及其赖以产生的禅学思想作...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目录 自序引言(一)从清末政体革命到黄宗羲(二)黄宗羲的政治生涯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三)相关研究综述及本书出发点**章帝治史观**节王...
价值哲学方法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价值问题研究方法论”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
佛本是道-(5) 本书特色 2006-2008年无可比拟的仙侠巨著,为仙侠类玄纪小说开启出一扇全新的门户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与现代修真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经典之作,网...
琉善哲学文选 本书特色 琉善(lucian 约125-180年),古罗马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是古代文学中*后一位重要作家、希腊语讽刺散文家。琉善琉善他出生于...
本书上篇是分论,主要具体分析某种类型的灵验记和灵验现象;下篇是综论,分别从文学、历史、宗教学的角度探讨灵验记的价值。本书
悲剧的诞生 本书特色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部较为系统的哲学和美学著作,他在书中独创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一对重要概念,借此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视角和睿...
道教史 节选 章道家*初底派别 自老聃关尹以后,道家思想弥漫天下,杨朱、列御寇、魏牟各立一说,于是道家渐次分为两派。依武内先生底说法,**是关尹、列子底静...
宣传语: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经久不衰的人生指南《天路历程》是清教徒约翰·班扬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被后人誉为“最有永恒意义的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本书特色本书以科学的分析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我们解读了历史上*伟大的老师和他一群出色的学生平日的言行故事,再现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以及孔子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