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人工智能科学既是全球学界热点关注的重要学科之一,但目前国内关于人工智能科学的书籍都是从科学和工程学角度写就的,从哲学角度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还相对稀少。虽有一些论文论及,但是无大部头的系统论述。这和人工智能科学自身的研究目标有关。早期的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野心是,要通过机器模拟的方式来全面复制人类心智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在西方已经有一门比较火热的新哲学分支,就叫“人工智能哲学”,甚至有自己的专门刊物,如“机器和心智”。但汉语哲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全面跟进。所以本书要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本书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导论哲学文化、人工智能科学以及人工智能哲学
0.1为何说ai科学中的哲学维度是不可还原的?
0.2哲学文化渗入ai的几个具体案例
0.22案例二:德瑞福斯对主流ai的批判
0.23案例三:布鲁克斯的具身化机器人方案
0.24案例四:框架问题
0.3不同国家的哲学文化对于ai科学发展的影响
0.31美欧比较
0.32美日比较
0.33美苏比较
0.34中美比较
0.4人工智能哲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概览
0.41海外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0.42国内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0.5本书研究之路线图
0.51我们需要一份怎样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成果?
0.52本书章节结构简介
第1篇人工智能科学和人工智能哲学基础知识引论
第1章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面面观
1.1人工智能学科中的传统派——符号人工智能
1.11物理符号系统
1.12“图灵机”概念和其概念衍生物
1.13物理符号假设
1.14简评“老而妙的人工智能”进路
1.2新派人工智能之代表:“联结主义”或“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
1.21自然神经元的工作方式
1.22人工神经元的数学结构
1.23人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方式
1.24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学习规则
1.25神经元网络技术的运用:模式识别
1.26对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简评
1.3遗传算法
1.4贝叶斯网络技术
1.41贝叶斯定理、全概率规则、链律
1.42贝叶斯定理支配下的非单调性推理
1.43在计算联合概论时直接使用链律所导致的实践困难
1.44贝叶斯网络
1.45从“司马光砸缸”看贝叶斯网络技术的局限性
第2章人工智能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中的思想先驱:从笛卡尔到康德
2.1人工智能科学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关系刍议
2.2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机器智能的反对者
2.3霍布斯:符号人工智能之先祖
2.4休谟:联结主义的哲学先驱
2.5康德:“由上而下”进路和“自下而上”进路的整合者
2.6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3章机器智能在当代所遭遇到的哲学批判:从塞尔到彭罗斯
3.1塞尔的“汉字屋论证”,以及它为何不成立
3.11对于“汉字屋论证”之重述
3.12郝泽对于塞尔论证之宏观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3.13丹普尔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3.14笔者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第五种诊断模式
3.15对于“汉字屋论证”的深入检讨
3.2彭罗斯对于机器智能的批判
3.21基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反机器智能证明
3.22人工智能需要关心大脑结构的量子层面吗?
第4章维特根斯坦和人工智能科学关系刍议
4.1为何要请出维特根斯坦?
4.11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综合”气质
4.12维特根斯坦对于ai技术之哲学预设的深刻领悟
4.2维特根斯坦哲学对于ai研究三大前沿领域的指导意义
4.21中央推理系统的构建,以及“框架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4.22中央推理系统和边缘感知模块之间的关系——以机器视觉的研究为例
4.23统一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制的设计
4.3珊克教授关于“维特根斯坦—ai”关系的悲观论调,为何都站不住脚?
4.31维氏本人曾说过“机器不可能思维”吗?
4.32维氏意义上的“遵从规则”,就意味着无法以机械之方式遵从规则?
4.33现代ai研究预设了所谓的“心理学主义”了吗?
第2篇知识表征系统和中央信念系统的构建
第5章《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一):“知识表征”视角中的“颜色不相容问题”
5.1《逻辑哲学论》和“知识表征”
5.11从“知识表征”的角度重读《逻辑哲学论》
5.12《逻辑哲学论》的“外延主义”预设
5.2外延主义支柱下的定时炸弹:颜色不相容问题
5.21“颜色不相容”何以成为“问题”?
5.22深入讨论:为何颜色不相容问题无法在外延主义框架中得到消化?
5.23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维氏本人的启示
5.24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邱琪兰德的启示
5.25邱琪兰德带给*启发及教训
第6章《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二):概然性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表征
6.1《逻辑哲学论》论概率
6.2《逻辑哲学论》论归纳
6.3插曲:《逻辑哲学论》对于概率概念的日常用法的说明
6.4《维特根斯坦之声》和《大打字稿》关于概率和归纳的四段评论以及相关的注解
6.41“引文一”及其注读
6.42“引文二”及其注读
6.43“引文三”及其注读
6.44“引文四”及其注读
第7章处理语义相关性的新技术平台:纳思系统
7.1一种合格的“相关性”理论所应当满足的五大标准
7.2为何相干逻辑不相关?
7.3为何贝叶斯进路不相关?
7.4为何描述逻辑依然不相关?
7.5纳思系统引论
7.6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7.7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一个更为精致的解决方案
第8章一个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眼中的“框架问题”
8.1何为“框架问题”?
8.2“关于惯性的常识法则”——解决框架问题的救命稻草?
8.3让智能系统预先获得一个关于世界的物理学结构又如何?
8.4来自维特根斯坦的启发
8.41g.e.摩尔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刺激
8.42为何摩尔的“基本常识命题”无法在形式系统中被全面地表征?
8.43维特根斯坦对于信念网的动力学特征的描述
8.5对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理想的工程学逼近
8.51由纳思逻辑规则支持的动态语义网构建
8.52纳思的长期记忆组织
8.53纳思的实时任务管理
第3篇人工视知觉模块的构建
第9章“具身化挑战”和对视觉机制的人工模拟
9.1回应具身化挑战的**个模式:联结主义
9.2回应具身化挑战的第二个模式:(非符号化的)具身化认知
9.3澄清:具身化不可以去符号化为代价
9.4为何选择视觉?
9.5人工视觉研究现状简介
第10章维特根斯坦论“视一思”关系
10.1维特根斯坦关于视觉问题的核心论点:“感知一语义连续论”
10.2延伸性论点(甲):“低级知觉—高级知觉”之分,并非“无语义—有语义”之分
10.3延伸性论点(乙):感觉材料组织方式之“完型”特征,乃是语义推理之灵活性的体现
10.4延伸性论点(丙):三维视知觉对象的建立有赖于身体运动模式的参与
10.5维特根斯坦的视觉理论和关于主动视觉的工程学研究
10.6小结:从关于视觉的哲学讨论过渡到视觉科学
第11章再论“视一思”关系——玛尔和派利辛的视觉理论批判
11.1玛尔的计算视觉进路
11.11关于视觉机制描述的三层次说
11.12对于玛尔工作的评论
11.2派利辛的视觉索引论
11.21派氏断裂论和玛尔的视觉表征论,尤其是佛笃的模块论之间的关系
11.22派利辛用以支持断裂论的五个论证
11.23派利辛对干“纯摹状词观点”的批判和他的“视觉索引论”
11.24对于“视觉索引论”的评论
第12章如何在纳思系统的技术平台上,构建一种新的人工视知觉机制?
12.1为何选择纳思系统?
12.2纳思系统视觉系统是如何获取客体的三维形状信息的?
12.21彼德曼的“rbc理论”
12.22rbc理论和纳思系统技术平台的互相融合
第4篇自然语言处理模块的构建
第13章从图灵到孔夫子——人工智能系统的自然语言处理,及其七种哲学预设
13.1华生或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
13.2外在论的语义学
13.3莱布尼茨的“理想语言”假说
13.4乔姆斯基的“深层句法”假说
13.5休谟式的统计学进路
13.6康德式的混合式进路
13.7孔子式的基于实例的理解进路
第14章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语言理解
14.1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组二律背反:关于行为主义
14.2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二组二律背反:关于统计学
14.3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三组二律背反,关于先天语法和思想语言
14.4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四组二律背反:关于实例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14.5对于四组二律背反的初步融贯化:寻找一条“既
14.6关于“*简先天论”的问答集
第15章如何让计算机真正懂汉语?——种以许慎的“六书”理论为启发的汉语信息处理模型
15.1从词到字,再到《说文解字》
15.2如何在纳思系统的平台上刻画“六书”以及相关的语法构建?
15.21象形
15.22指事
15.23会意
15.24形声
15.25转注
15.26假借
15.3从字法转换到词法
15.31多音的根词(从象形字到象声字的转变)
15.32偏正式(会意字变种之一)
15.33并列式(会意字变种之二)
15.34重迭式(形声字变种)
15.35前置成分和后置成分(形声字变种)
15.36动宾式(两种会意结构的递归构造)
15.37补充式(动宾式的变体之一)
15.38主谓式(从词到句的过渡形式)
15.4总结和答疑
尾声美丽的蓝图,以及蓝天中的两朵“乌云”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文人名索引
后记
大师眼中的大师 本书特色 既不强词夺理,也不掠去隐私,只是去“揭发”,大师给大师、伟人们写也是一样。真实揭示大师、伟人的智慧与生活: 释迦牟尼、培根、伏尔泰、怀...
西方哲学导论(第2版)(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西方哲学原理的基础性著作,创造陛地按照哲学三大主题——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选择和安排材...
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本书特色 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32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他的心得。金...
给大忙人看的修禅书 本书特色 你经常心浮气躁吗?你在为功名利禄而发愁吗?你想追求平静而安宁的生活吗?你渴望升华到淡漠名利以至于超脱世外的境界吗?读《给大忙人看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3年3月12日所写的政治论著和时事评论。1848-1849年革命失败后,欧洲重新进入反动时期,...
曾国藩箴言录 本书特色 《曾国箴言录》分为《嘉言钞》和《治兵语录》两部分。《嘉言钞》由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所辑。鉴于曾国藩传世的作品太多,为了能够让普通的读者...
理所当然的侍奉:第二册:偏心之道 本书特色 经历性的系统神学:《理所当然的侍奉》 亲爱的读者: 当我把《理所当然的侍奉》(thechristian'sreaso...
《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竖排版)》内容为:《黄帝阴符经》和《黄石公素书》是两部鲜为人知的道家秘典。书中渗透着古代圣贤
论科学与艺术-袖珍经典 内容简介 《论科学与艺术》作者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卓越的代表人物...
易经64卦384爻故事-古代名人用易启示-下 本书特色 《易经64卦384爻故事:古代名人用易启示(下)》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易经64卦384爻故事-古代名人...
人的宗教(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教、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
经幢是唐代发展起来的以镌刻佛教经文为主的石柱建筑。在唐代,经幢所刻大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是释迦牟尼佛为解救善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三卷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
伊斯坦布尔仁慈七日 本书特色 《伊斯坦布尔之仁慈七日》是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伊斯坦布尔仁慈七日 目录 **章 周日空人(阿里)神在哪里(娅穆尔)战争时代...
不可能的爱 内容简介 法国大思想家雅克·德里达曾经说过:“我们所有的爱都是不可能的。”生活就是这样,它绝不容许我们渴望的那种爱始终得到实现并完全拥有之。唐·库比...
审美教育书简 本书特色 《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诗人席勒经典理论名著,现代美学批判的**部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一书由美学家周宪教授倾情导读《审美教育书简》为译林品...
历史解释的性质 内容简介 加登纳的观点受到了英国牛津哲学的影响,特别是上世纪40-50年代,奥斯汀和赖尔的语言分析哲学在牛津以及整个英语世界的哲学中正处于鼎盛时...
黑格尔与普世秩序 本书特色 绝对精神不会满足于*初偏居一隅的直接任性,它一定要首先把过往和现存的所有历史纳入自己的精神历程,把它们分别理解为自身发展史上的一定环...
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思想史(插图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设想独特、面貌新颖的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既描述历史思想家的生涯学术,又说明当世社会的思想潮流,尽可能...
宋明理学研究 内容简介 宋明理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标志着理论思维的时间维度,它不能完全跨越时代的有限性,因而今人在诠释、评价宋明理学家时,应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