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是杭州图书馆“ ‘口述历史民间记忆’资源库建设计划”中的一本回 忆录,收录了82篇杭州知青对于20世纪50~70年代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自身经历的回忆与思考。他 们用平实、朴素的叙述为我们还原了被遗忘的历史, 搭建了读者与历史交流的桥梁。《迁徙的人生--杭州 知青往事》分为两部分:**部分是知青出身的周祖 德先生所写的“杭州知青回望”,第二部分是82篇杭 州知青的回忆。
《襟江书舍系列丛书·迁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是杭州图书馆“‘口述历史民间记忆’资源库建设计划”中的一本回忆录,收录了82篇杭州知青对于20世纪50~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自身经历的回忆与思考。他们用平实、朴素的叙述为我们还原了被遗忘的历史,搭建了读者与历史交流的桥梁。《襟江书舍系列丛书·迁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分为两部分:□□部分是知青出身的周祖德先生所写的“杭州知青回望”,第二部分是82篇杭州知青的回忆。
上山下乡,作为一个名词,它可能凝固或记录的是一个时代,是一代人的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依然不能忘记,或是因为理想,或是迫于无奈,或是追随大流,或是出于逃避现实。总之,一个特定的年代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故事。它注定要不停地被人们回忆、总结、思索、记录。本书所写的文字源出于此。
在我的孩提时代,周遭有很多的支边青年,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成为我们上学路上的谈资。记得比邻而居的大哥因为要好的同学都已被安排赴大兴安岭插队,在多次向母亲要求随同学一起赴边疆无果后,义无返顾地偷了家中的户口本,如愿报名,登上了北去的列车。那时的他是多么的风华正茂,多么的风流倜傥,是很多女孩心仪的男生。听说,缘于他,很多女生也随车北上了。
他们在边疆的生活一定是家乡的亲友牵挂的内容。每当他们回杭探亲的时候,我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也有说不完的故事。这故事本身充满了艰辛和坎坷,比如,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劳动,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下生存,如何让青春的情愫在革命意志中飞扬,如何在一文不名的情况下以狡黠的智慧攀火车回到故乡。然而,因为换了场景,内容似乎已不那么辛酸,反而充满了人生的阅历和骄傲。那时,懵懂的我辈也知道上山下乡不是□好的选择,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我们心目中还是蛮“牛”的。
那一代人,在戏剧性的社会变化中,他们的生命历程注定是波澜起伏、令人感叹的。虽然,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在后来的人生中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但大多数人承载了太多共和国发展中的不幸。这是一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这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群体。
上山下乡是一个特殊年代里,一群受特殊教育的青年人所经历的一段特殊人生,用现在的眼光和观念还很难去评判,只有忠实地记录,留待后来的人们去沉思。
事实上,忠实地记录这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书所记录的也只是一些片段和个案,虽微不足道,但希望“微”能“道”之。
周祖德 2013年11月26日晚于浙江舟山
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一文,1951年回到山东掖县后吕村务农的徐建春成为中国知青典型□□人。吕根泽,延边自治州延吉县海兰村朝鲜族人,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水稻每垧增产两千斤,为此,1953年12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团中央给吕根泽的信和王石采写的文章:《站在建设前列的年青人——记初中毕业生吕根泽参加农业劳动的事迹》。
1954一1955年,广阔天地乡(原大李庄乡)组织32名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化工作,开启了全国知青下乡的先河。对此,毛泽东同志亲批:“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南1.5公里的广阔天地乡,被誉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发源地”。这期间,广州、福建、辽宁、吉林、浙江、江苏向省内农村安置移民29万多人。
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了解到苏联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汇报:“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首肯。1955年8月9日,由扬华、李秉衡等5名共产党员发起带领67名北京郊区青年组成□□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萝北县,用马拉大车、肩挑背扛的方式,开垦出一片片耕地,并建起一个集体农庄:北京庄。在他们之后,10万转业官兵、54万知识青年陆续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拉开了中国垦荒史上的壮丽一幕。
1955年10月15日,一支由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来到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他们住简易草棚,吃稀饭萝卜干,每天只有三分钱的菜金,日后在此建成共青城。随后,以胡耀邦为首的共青团中央,于1956年在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和上海向黑龙江、甘肃、青海、江西、内蒙古、新疆移民43万多人。
在此期间,小学毕业的河北省临西县的吕玉兰回乡建立了□□个合作社,十五岁就当了社长,是全国□年轻的合作社社长。接着,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的邢燕子,1961年5月放弃读北京大学,选择回乡务农的董加耕,1962年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安家落户的侯隽等,被当年的《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加宣传,成为知青的榜样。1960年10月17日,《延边日报》上还刊登了吕根泽和邢燕子互下战表,开展劳动竞赛的讯息。
1955年下半年,浙江省副省长杨思一在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去开发山区和海涂。杭州则将部分城市闲散劳动力(含知识青年)安置到金华、嘉兴专区的三十多个县,其中金华专区磐安县安置了185人,嘉兴专区安置398户1460人到各县农业社务农。这些人下放后,因生活困苦和受到歧视,随即纷纷逃离农村。
杭州一中57届高中毕业生陈寅原本要去报考新闻系,想当一名红色记者。此时,党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当农民还是当记者?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让他回忆起1952年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王福才献红领巾时,王福才说的一句话:“希望你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于是,1957年9月初的一天,杭州一中响起一阵紧急集合的铃声,大家迅速到田径场集合,由金亮校长亲自主持欢送陈寅下乡的仪式,并号召有志气的同学向陈寅学习,到农村去接受锻炼。9月10日,陈寅和另八名初中毕业生作为浙江省□□批下乡知识青年,到杭州郊区石桥乡先锋农业社安家落户。
1958年初,杭州各区和街道除继续动员返杭的下乡人员回到农村去以外,受到“反右”的影响,还令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同行。同时,派出所对好吃懒做、犯有刑事或者民事纠纷的返杭人员做出劳动教养的决定。这样双管齐下,这些返杭人员中的大部分人,又被迫返回农村。
1958年3月初,杭州下城区组织了五六辆客车运送闲散人员(含个别高中毕业生)去三门县岙口乡、小雄乡等地种植棉花、水稻。由于农村把下乡人员似同地主、富农对待,让不少人只待了两个月,就丢弃行李,趁夜走到临海乘车回杭。
1958年8月30日,杭州一中召开高中毕业生“动员”大会,校领导请毕业班里的工农子女上台,“奉劝”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到农村去“脱胎换骨”,这让近百名成绩优良而家庭出身不好的高中毕业生带着自卑心理到笕桥公社丁桥管理区(乡)去“脱胎换骨”。
大观山古树参天,竹茂林密,狼豸出没,生态良好,在日军侵华时期成了L座坟茔遍野的冷落荒山。1955年9月,杭县168位失业工人到大观山开荒,成立了高级农业社。1958年1月18日,省粮食厅将其接收后成立“浙江省粮食厅饲养试验场”。同年2月,试验场接受杭州十二中、杭州四中等四校的2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1959年4月1日,省粮食厅、商业厅、农业厅和浙江农学院“三厅一院”在这里联合办场,场部设在东莲寺,定名为“浙江省大观山畜牧饲养试验场”。1959年9月,试验场接收了18所学校的231名初、高中应届毕业生。
1960年9月,杭州下城区人民公社农场宣告成立,人员来自下城区各街道及所属工厂,共3600余人。1961年12月一1962年2月,杭州各区街道、学校动员社会待业青年(含少数学校流生)到农场守土建业。1963年1月,杭州江干、下城两农场合并,改名“杭州平山农场”。
1960年9月,杭州财贸系统961名支农人员(含少数学校流生)协力创建“杭州市丁桥农业企业公司”,当年农场有耕地6436亩。
1961年5月12日,改名“杭州市大溪河农场”(全民性质);1964年3月10日,改称“杭州牛奶公司大溪河分场”;1965年1月1日,定名为“杭州市南湖农场”;1966年,改称“余杭县南湖农场”。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已经调到团市委机关当干部的陈寅,为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再一次重返农村,到余杭县双桥公社五星大队担任公社团委副书记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63年调到知青相对集中的萧山钱江农场任专长、团委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带领知青筑江堤、挡咸水,种棉花、植花生,艰苦奋斗。
1962年6月,全国职工人数要求在1961年年末的4170万人基础上,再减少1056万人,精简至1072万人。全国城镇人口应当在1961年年末12000万人的基础上,再减少2000万人(包括从城镇减到农村去的职工在内),同时相应地减少吃商品粮的人口。就这样,从1955年开始,杭州市前后有六批闲散人员共5万余人奔赴农村。
……
顿河晨曦(今日俄罗斯漫步) 本书特色 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06年的“中国俄罗斯年”和2007年的“俄罗斯中国年”,就是为实现“战略协作,世...
弘毅山房诗钞 目录 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总序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编辑凡例序卷一夏夜周家湖纳涼二首午枕剧暑萧杭道中遣兴雨夜言怀义桥郊外常新荷夜泊重庆朝天门书所见秋日登...
性与美:D.H.劳伦斯散文 内容简介 74年劳伦斯画展重见天日。这位20世纪*惊世骇俗的作家,显然对解剖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可他的画因为生活而生机勃勃。对抗的...
《阅读的艺术》内容简介:在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要学习怎样去阅读,怎样掌握阅读的艺术。但是渐渐地,我们忘记了阅读是多么神奇
《陆离记》内容简介:古楼灯悬,画藏玄机,木笔作语,戏此陆离 翻山越岭看破红尘几多魑魅魍魉 终是不忍揭晓关于你的那一章 一部轻快
饥渴的想象-约翰逊散文作品选 本书特色 《饥渴的想象》以牛津和企鹅为选本参考,收入塞缪尔·约翰逊散文作品六十篇,涵盖伦理道德、时速政治、文学批评三大领域、纵跨约...
词学通论 内容简介 择题*难。作者当先作词,然后作题。除咏物、赠送、登览外,必须一一细讨,而以妍雅出之。又不可用四六语(间用偶语亦不妨)。要字字秀冶,别具神韵方...
节钺丹心 弘武养德:保定武林萧门轶事 本书特色 张炳宸编著的《节钺丹心弘武养德》内容介绍: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武术越来越被世人认为是百无一用的闲艺冷技...
到天堂的距离-名家散文经典精装插图版 本书特色 肖复兴散文精选集。肖复兴曾获全国、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奖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篇章被...
《元曲三百首(精选插图版)》内容简介:元曲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辉煌,被称为元代最佳之文学,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元曲包括杂
我第三个愿望 目录 序 深厚的父子之情**章列祖列宗第二章饮食男女第三章胎恩浩荡第四章生的沉重第五章初入江湖第六章阅人无数第七章人小鬼大第八章唐僧取经我第三个愿...
民国名报撷珍 艺术咏叹 本书特色 由郁敏、杨婧编著的这本《艺术咏叹》从民国时期的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上选编了既谈戏剧、...
贾平凹文集(15-18)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贾平凹的《怀念狼》、《高老庄》、《病相报告》等长篇小说以及多篇散文及演讲录。贾平凹的小说大多描写的是一群社会*基层...
思想之髓-一位检察官的札记 内容简介 《思想之髓》是吴国涛同志到检察机关工作以来,对自己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用心积累、积极探索的总结与成果。《思想之髓(一位...
《在黄昏起飞》内容简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卫报》《旧金山纪事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报》……联袂推荐
日本诗话二十种-(上.下卷) 本书特色 《日本诗话二十种(上下)》由马歌东编造,全书从日本唯一的诗话总集《日本诗话丛书》之汉文诗话中精选出20种,加以校点,以飨...
作品目录第一卷平凡的世界第二卷平· · · · · ·精彩摘录对雨雪的崇拜和眷恋,最早也许是因为我所生活的陕北属严重的干旱地
万寿寺 本书特色 《王小波全集(长篇小说)(第3卷):万寿寺(终结版)》:王小波年表,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1970年,云南兵团农场职工;1...
萧军集 本书特色 说到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绝对不能忽视萧军这号人物。1934年10月,萧军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
《日本的童话》内容简介:《日本的童话》是一本日本经典童话故事精选集。以“美好、奇幻”的名家名篇为选篇标准,收录小川未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