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分析表明,宗教不是伦理学的基础,而是伦理学的体现和象征性表达。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圣经》赋予了我们绝对权力,允许我们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智障者、离异者、不信教者、有不同性取向者、老妇人及动物和自然环境。最后,它让我们虐待自己,因为我们是受到原罪污染的堕落者,对自己的憎恨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他人的憎恨。
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是那些我们可以合理地彼此要求的内容。
柏拉图认为,世上没有正义的政治秩序,只有生活在政治秩序中的正义公民(尽管内心和谐或正义需要有公正的政治秩序——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对宗教权衡利弊,正如当代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一句名言所述,是“多此一举”。
多元文化论似乎背离自由主义的精神。
阿纳托尔·法朗士曾讥讽神圣的法律平等,这种平等禁止所有的人(穷人及富人)借宿桥下、沿街乞讨及偷食面包。
运气有可能比品德对生活的影响更大。奇怪的是,人们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无休无止地承担责任,就如原罪论所述。我们仿佛更愿意承担罪名而不愿意遭受厄运。
我们不喜欢被人命令,我们只想享受生活,并且希望以一种善良之心去享受生活。打破这种平静的人让我们感到不快。
如果这些标准有资格评价我们最崇高的宗教习俗,那么它们从何而来?
有神论思想看起来比无神论思想更糟糕,因为有神论思想似乎扭曲了人们对行为准则的认识。如道德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所述,它使我们仅仅由于惧怕惩罚或出于其他动机而遵循道德律行事,我们却真切希望人们出于敬虔道德律而行事。这才是真正的美德所要求的。
一个真正承蒙天赐福祉的永恒存在仅仅因为它的伟大而不被渺小人类的行为所扰。他不会因为人吃贝类食物或采取不同的做爱方式而心起波澜。
2.相对主义
尼采曾试图“解构”仁慈情感,将其斥为软弱、奴性或有悖生命力,但这种解释是没有说服力也是令人不快的。这是海明威式的男子汉作风——将善良人的同情心视为懦弱。
悲剧不仅可以避免,而且也不应是常态的追求。
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而不是靠激起内心的感受获得。
唯一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是善良意愿。
作者指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有相互联系的一面,认为任何对自由完整的定义都应包括免受侵扰和能够去做这两个方面。
道德或伦理环境是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意识氛围,它决定我们的思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接受,什么令人向往,什么令人鄙视。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或从根本上,就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需要从他人眼里或世人眼里认识自己的价值。
人类是道德性的动物,但不是说人类天生就知书达理,也不是说人类总是在相互督促。而是说,我们会对事物进行归类和比较、评价,甚至赞美,主张权利或为其正名。
在西方社会,白人男子的优裕发达源出于非西方、非白人或女性等其他族群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正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却不希望有人揭示这个问题。
偏离正道的道德体系将从根本上促成血汗工厂、集中营或死亡之旅的出现。
1.上帝之死
《新约》里情况普遍好转,因为它着重强调爱、宽容及顺从。然而,其通篇却充斥着道义上站不住脚的“赎罪”和“救赎”,宣扬可以为了救赎罪恶之人而牺牲无辜者,从而实现正义(替罪羊的理论)。
其一,风俗习惯无处不在;其二,风俗习惯理应得到尊重,只有疯子才会拿它开玩笑。
关于道德的讨论不像是“我喜欢冰淇淋”或“我不喜欢”,在后一种情形下不同选择无关紧要。道德讨论就像“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在此,区别是一种分歧,而且至关紧要。
道德仅仅是发动机上的汽笛,而不是推动发动机的蒸汽。
第二种混乱思想的结论是:不可能有真正让人在意的事,因为从进化论上找不到证据。
权利本身即具有欺骗性
生命权和为了维持生命必须占有他人时间、体力或精力的权利。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曾经说过:上帝的存在体现在微小之处,人生的意义也是如此。
对于结果主义来说,一个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未尽责任的、不公正的或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只要它符合整体善,该行为就可能明显地被其结果所美化或证明为正当。
这些虚假权利宣言的最终的、明显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赋予那些激情以尽可能多的力量,但是那些激情已经过于强大;是要冲破对这些激情的束缚,是要告诉那些自私的激情:到处都是你的猎物;是要告诉那些愤怒的激情:到处都是你的敌人。这就是这种著名宣言的道德性之所在。
善良意愿是有良好动机的行为,是基于法律或责任感的行为。
我只能以以下方式行动,即我在行动的同时可以期待自己所信奉的准则成为普遍法则。
它使我们仅仅由于惧怕惩罚或出于其他动机而遵循道德律行事,我们却真切希望人们出于敬虔道德律而行事。这才是真正的美德所要求的。
第一种观点反对如下看法:当我们以人权的名义,反对迫害不同性别、种族或信仰的人时,我们正在将狭隘的西方观念强加于人。
第二种观点认为,相对主义一旦走向极端便成为主观主义——不是指每种文化或社会都有自己的真理,而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道德讨论就像“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在此,区别是一种分歧,而且至关紧要。
第一个混乱思想是,解释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自己的,这是一回事;声称我们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这又是另一回事。这两者非常容易混淆。
一个由无私、高尚、坚守原则的人组成的社会注定比没有这些特征、“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社会更好
第三种表现是以所谓“肮脏之手”的借口来逃避行为操守的严格要求。
“按人性原则行动,永远不要把你自己和其他任何人仅仅当做手段,而要同时当做目的”(人性公式)。
杜继文,佛教史专家。1930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著有《中国禅宗通...
《挣钱不易,管好你的钱》内容简介:管好了钱,就管好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的所有部分都相互联系、相互重叠,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了凡四训》内容简介:费勇教授评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
《世界的聆听者》内容简介:面对一个多声部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从复调中辨听出某一维度的“真实”?沈双结合自己多年的文本阅读、国
《中文论坛(2017年第1辑/总第5辑)》内容简介:本书是湖北大学文学院创办的涵盖中文学科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辑刊,旨在搭建一个新的学
《SaaS商业实战》内容简介:本书与同类书稍有不同的是,我并没有把它写成一本SaaS规范性指导书,所谓规范性就是教导读者“应该”如
《人性的,太人性的》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写,同时也出自作者对早年崇拜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失望情绪。全书用格言体写成
我们一般认为记忆属于个体官能,不过,有些思想家一致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东西,它叫做集体记亿或者社会记忆,于是,本书涉及的问题是
这本著作是一个遵循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传统,结合当代性别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城市民族志,选择的视角是一个中国社会分化剧烈,全
作品目录前言第一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二部分引用文献缩略语凡例年表· · · ·
从赫拉克利特开始,辩证法大师眼中的自然都是流动不息的火焰。为了把握这火焰的内在发展和自我否定,哲学家在凝固僵化的概念规定
OutlineofaTheoryofPracticeisrecognizedasamajortheoreticaltextonthefoundationsofa...
《《史记》人生艺术十讲》内容简介:书以人生为主线,注意把握人生的不同层面,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分十讲进行了多维度的透视。本书在
《黑光造型:新娘化妆造型专业教程》内容简介:《黑光造型:新娘化妆造型专业教程》是一本介绍新娘护肤、化妆、造型、穿搭、配饰的
《苦厄的终结》内容简介:★“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
《公共哲学》内容简介:传播学大师李普曼深入剖析公共哲学。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新闻评论家及传播学学者李普曼
《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内容简介:新经济具有渗透性、融合性、轻资产、高成长、动态变化、基础环境依赖等新特性,《
《忧郁炸弹》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柠檬》《樱花树下》等9个短篇,每个作品的主角都是作者的化身,他们所展现的身心状态也呼应了作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内容简介:本书分十六章,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思维简述、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