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实离不开》中在开篇首先探讨了日本人对中国的7点疑问.例如:中国自由吗、共产党是绝绝对对的一党独裁吗、人民是否在追求民主化等等.用加藤的话说,他"努力地向中国人传达真实的日本,向日本人传达真实的中国.当然,对"真实"的理解是来自我的体验和积累,不一定正确,不一定客观,它是主观的,有局限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向日本人乃至西方社会传达出他眼中的中国印象,相信中国的读者也能在此当中获得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
之后提到了自己与中国的"相遇",加藤说:
"现在回头想,也有些不可思议.使得我有机会和平台扮演写作者与传播者的幕后英雄不是加藤嘉一的才华,而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与环境.中国有着急需改革与开放的战略需求.它需要外来的声音和视角,以及外国人的参与和批评.我正好搭上了,仅此而已,中国在等着我,我没等,只是相逢,运气好,顶多,有缘分,如此而已."由于自己小时候就高人一头的个头和"不愿随大溜"的个性,加藤曾经非常迫切地想离开日本这个压抑的环境,他憧憬自由的空气.当他来到中国后,他在对中国这片土地拥有深厚感情的同时,也重新开始意识到"国家"这一概念.并且"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日本人,自己在内心深处热爱日本这个国家."加藤也极力呼吁日本的年轻人多多走出国门,从外部看看自己的祖国,不要总是贪图安逸地待在国内.
很多媒体将加藤嘉一称为"在中国*知名的日本人",但是他在本书中多次表示,他很不喜欢这个称呼,他眼中的自己,是一名"奔跑者".相信读者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也能够强烈感受到.
正因为我一直在奔跑,所以我不会被任何颜色浸染,能够一直做我自己.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奔跑,永远做一名跑者,对于我而言这是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信条.对我的人生来说,没有比跑步更重要的事情,它与呼吸、家庭同样深远.
在这本书中,我想把自己在一路奔跑中目睹到的中国的"现在"传达给大家.
从北京大学起跑,到媒体、文化界、经济界甚至政界,我在这片土地上与各式各样的人邂逅,并在各色迥异的风景中一路奔跑而来.
这种奔跑者的特质使得加藤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他不矫情,不偏激,在奔跑中一直找寻自己的方向.
《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实离不开》作者加藤嘉一是一名曾旅居中国多年的日本人,以北京为据点,在众多知名媒体上发表言论.加藤先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这对他深入中国社会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并且,加藤先生在中国已出版了数本著作.积极的社会言论活动使得加藤先生在中国的知名度和人气急剧上升,他的见解和观点已成为中日关系民间交流的重要声音.
《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实离不开》*初是在加藤先生的祖国——日本出版的,原本是加藤先生写给日本读者的一本书.此次引进本书,除了看中了加藤先生在中国的高人气以及出众的社会思索能力,也希望能够让中国人了解加藤先生以及其身后的日本社会对当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看法.加藤先生非常高兴这本书能被中国引进出版,欣然为《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实离不开》中文版作序,并且为中国的读者增加了不少新内容以及提供图片,使本书内容更为充实.
《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实离不开》的日文名直译为《我愿做日本海的桥梁》,加藤先生的心愿是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桥梁,消除彼此间的忧虑和偏见,为两岸送去一股清新的风.
编者序
中文版序
序言
补记
第1章 对中国的7点疑问
疑问1 中国有自由吗?
疑问2 共产党是绝对的“一党独裁”吗?
疑问3 人们是否在追求民主化?
疑问4 中国是否存在“新闻传媒(journalism)”?
疑问5 中国真的是“霸权主义”国家吗?
疑问6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超级大国”?
疑问7 “反日”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第2章 我选择中国的理由
环境造就人,时代改变人
在世界上打拼,就必须会英语!
获得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去北京大学留学
半年的疯狂学习后变成“中国人”?!
北京大学的精英们刻苦学习的日日夜夜
“你不是讨厌日本吗?”
“加藤现象”何以产生?
什么是加藤嘉一的“好球区”?
与胡锦涛的相识
我留在中国的理由
第3章 改善日中关系需要理解什么?
日本特有的“中国风险”
地铁上被人揪住衣领质问的经历
中国打出的牌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现代中国所意想不到的风险?
“反日”游行等于“反自我游行”
“中国风险”和“日本风险”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应该跨越的两个屏障
第4章 去公园和广场寻访中国的民意
5亿网民的震撼
城市里无处不在的网络
中国人把封锁之“墙”转变为机遇
“有闲人”的优雅生活
与世无争的幸福
谁才是背后的支配者?
名为“不在乎”的生活态度
“面子”比钱更重要?
像货币一样流通的面子
第5章 致后“2011”时代的日本人
自己能做些什么?
对日本感同身受,深表敬意
领袖应该做什么
中国把汶川大地震变为转机
在重建中引进竞争机制
“忍耐”能让我们度过国难吗?
日本的年轻人啊,走出国门吧
给所有的大学生两年的预备期
现在才要真正地开国
后记
★与胡锦涛的相识
我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连载专栏起名为《第三眼》,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不仅中国的人们需要"第三只眼",作为我个人,也同样需要一只"第三眼".
接受采访次数多了,有时会被问到"您把谁当作努力的目标".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要说我个人感到尊敬和关注的人物,可以举出很多个.
然而,一旦要说哪个人物是我努力的目标,答案除了"另一个加藤嘉一"外别无他选,这样的回答听上去或许太过浪漫主义了吧.
我的头脑里,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另一个加藤嘉一"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在我的思考范围内能够发挥出*高、*强的表现的另一个自我.当然,这样的形象与现实中的自我相差甚远,或许永远都遥不可及.尽管如此,为了能与"他"更接近,哪怕只近一步,我每天都在付出努力.与其拿一个无论出生的时代还是成长的环境都完全不同的人当作目标,我这么做更加合理.
而在这几年时间里,要说哪一刻*让我感受到"现实中的加藤嘉一"和"另一个加藤嘉一"之间的差距,恐怕要算是2008年5月3日了.
那一天从一大早就飘起了蒙蒙细雨,我有幸得到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见面的机会,而这才是我来到中国的第五个年头.虽说已是媒体关注的对象,但我区区一个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又是怎么与中国的国家主席见面的呢?
让我从头说起:
2008年5月3日这天,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大学视察访问,参加纪念活动——第二天5月4日,既是知名的"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日,也是北京大学的建校纪念日.
于是我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留学生代表",被安排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会面.
坦率地说,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
无论是设置了这样一个场合,还是选出我这个人作为接见对象,都给周围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而实际上,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也用了整个版面传达这个话题.
如果各位读者里有中日问题的专家,一看到2008年5月这个时期,肯定会马上反应出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在3天后胡锦涛将要作为国宾去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在那次访日活动中,他与当时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进行会谈,并签署了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或许很多读者还记得胡锦涛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以及跟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互相切磋的场面吧.
当然,在访日前夕会见我,一个"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日本留学生",是向中国国民传达中日友好的信息.不过,党中央无疑是有"更高一层目的"的.
当通知我与胡锦涛主席见面时,已经是当天上午8点.这个安排看似非常突然,然而这么做(特别是针对外国的民间人士),不给对方留出"准备的余地",从安全角度考虑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接到通知,得知自己要与胡涛主席见面后,模拟了各种各样的情形.这样的机会可能一辈子就只有这么一次.当然,我是知道胡锦涛将于大后天访问日本的.在这样一个时间与我见面,我应该如何理解这一事实背后的含义?如果换作"另一个加藤嘉一",他又会怎样表现?
于是在大约1个小时后,胡锦涛主席出现在了北京大学的宿舍区,身旁陪同着警卫、部队首长以及CCTV和新华社的记者们.
我深呼一口气,沉下心来向胡锦涛主席做自我介绍:"我叫加藤嘉一,我从日本来."在径直注视他的眼神的同时,我伸出了手.
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话语.能够如此直接见面的机会难能可贵,我希望用自己的"眼神"和"握手"表达这一切.
于是我们握着手,沉默了约有10秒钟时间.
然后他松开手,神态安详地跟我交谈起来.
"我过几天要访问你的祖国."
"我听说了,衷心祝愿胡主席的访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虽然跟我事前在大脑中想象的"另一个加藤嘉一"还相去甚远,但我把现在的自己尽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当时*真实的感想.
与胡锦涛主席实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两人相互用力地握手,我对他的印象,感觉用"坦诚而优秀的技术官员"来形容*为适合.如果把毛泽东和邓小平比作"大航海时代的船长",以压倒性的领袖风范领导国家,那么胡锦涛主席就是"大型客机的机长",需要操纵无数精密仪器来管理国家.
管理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领导13亿之多的人民,这样的考验将是怎样的严酷.而他的双肩又承受了多大的重压,哪怕稍作想象,都会觉得头晕目眩.
……
加藤嘉一,1984年生于日本伊豆,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中文专著有《以谁为师-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中国的逻辑》《日本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担任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科学实用的自驱力培养指南。作者基于前沿心理学理论与自身育儿实践,提出了一套自
孟和文存 本书特色 《孟和文存》收录陶孟和1914至1923十年间发表在《新青年》《新教育》《太平洋》等杂志上的文章,内容涉及社会调查、教育、国内国际政治等诸...
思维的结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考察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内在结构,对人们了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脉络极有帮助。思维的结构(当代世界学术名...
社会学家茶座:总第五十辑 2014年第3辑 本书特色 张立升主编的《社会学家茶座》以“关注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特点,以自由开放、轻松娴雅、深入浅出...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本书特色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
如何赢得媒体宣传(公共组织宣传操作指南) 目录 前言总论:追求实效——公共组织宣传管理的核心问题**部 分理论篇——我们为什么要做宣传**章 宣传的科学界定和历...
台州市民讲堂-第一辑 本书特色 《台州市民讲堂(第1辑)》精选了2011~2012年期间,台州市图书馆举办的公益讲座20余场,内容包括:享受阅读时光——读书的传...
约翰•L. 埃斯波西托(John L. Esposito):是乔治敦大学宗教和国际事务方向以及伊斯兰研究方向教授,也是大学沃尔什外交事务学院阿尔瓦里德•宾•塔拉...
美国民族主义传统的起源与演进 约翰 亚当斯 亚拉伯罕 林肯 林登 约翰逊(2010/9) 内容简介 由付宇编著的《美民族主义传统的起源与演进》所要探讨的是以自由...
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实离不开 本书特色 《加藤嘉一的留言:其实离不开》中在开篇首先探讨了日本人对中国的7点疑问.例如:中国自由吗、共产党是绝绝对对的一党独裁吗、人...
中国藏书史话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德獎(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是美...
梁景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读博,师从马西沙。
《优雅》内容简介:优雅——得体而精致的外表,丰富而强大的内心。柔而不娇、坚而不厉的品性气质,积极乐观、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
任继愈卷-师道师说 本书特色 《师道师说:任继愈卷》是由上述大师的亲属和学生从他们的著作中精选出*具代表性的文章或散文随笔,体现了导师们的大学问和真性情,体现了...
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 内容简介 疾病只是生理功能不正常吗?治疗只需要吃药就能解决问题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看待和治疗疾病时有什么差别?社会地位、文化...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的途径 本书特色 詹姆斯·罗尔编著的《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
孔庆东,北大著名教授,著名作家,学者,有多部畅销书出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
新时期《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了新时期中国*重要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及其与(人民文学)的关系,进而揭示新时斯文学发展变化的一般轨迹与内在...
西部人文资源论坛文集 内容简介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