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十论(秦晖金雁文集)》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编辑推荐
我们都希望中国崛起,可是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以十八世纪的资本主义战胜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的话,对世界可能不是好事,那么对中国是好事吗?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低人权优势发展实现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媒体推荐
本书看似是一些分散文章的集合,但是读过之后则深感其中的内在联系,作者并没有按传统中国文化的研究方式和书写方式在谈问题,而是直逼问题的核心——古代中国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全书结构上分为十论,实则说的就是这一个核心,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一核心,得出的结论也与前人大相径庭:中国古代不是传说中的宗法社会,而是集权社会,也就是说,没有小共同体,只有大共同体。而且古代中国并非传统所说的儒家统治的社会,而是“阳儒阴法”,等等。此外作者没有仅仅囿于历史,而是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从传统中去寻找当下问题的根源。相信读过此书,你看待历史的眼光将会与从前大不一样。——家国网
本书十多年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初版,曾经多次加印,据说是该社“十论”系列中累计印数*多的之一,即便如此,近来仍然不断有读者和朋友反映脱销已久,要求我帮他们找书。今蒙东方出版社再版,自是好事。为此应该感谢该社及再版责编李烨女士的热心促成。
对“传统”的态度,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主流思想界曾经有过多次极端的反复,一会儿它是需要“彻底决裂”的“劣根性”,一会儿它又成了“唯一延续五千年”的世界*优秀遗产。近年来,把由秦至清的传统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人指出“封建专制”这一概念自相矛盾,因为“封建”本意是一种多元化的贵族制度,它和中央集权的“专制”是不相容的。“封建”就不会是“专制”,“专制”就不可能“封建”。传统中国当然也不可能既“封建”又“专制”。
的确是这样。不过从“封建、专制不兼容”出发,对传统中国的制度如何看仍然大有分歧。一些学者否认中国为“封建”,恰恰是因为秦以后的帝制属于“专制”。而另一些学者同样从“封建、专制不兼容”出发,却认为中国既非“封建”,也不“专制”,那么这种既非“封建”也不“专制”的制度究竟是什么?难道是“民主”不成?好像也很少有人这样说。他们只是说那应该叫“仁政”,或者是“父爱式的管理”等。但是“仁”、“爱”云云只是表示褒义,而并不是一种制度或规则的用语。贤君暴君虽有好坏之别,但贤君暴君显然都是君,都是君主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人统治有好坏,他称好的为“君主”,坏的为“僭主”;少数统治有好坏,他称好的为“贵族”,坏的为“寡头”;多数统治也有好坏,他称好的为“共和”,坏的为“民主”。这里好坏当然是一个维度,但一人统治、少数统治、多数统治也是一个维度,而且如果不是讲主观的褒贬而是论客观的规则,后一个维度更值得辨析。传统制度无论“仁”“爱”与否,它究竟是个什么制度?是一人统治、少数统治、多数统治,还是这三者之外的别的什么东西?
其实,如果就“约定俗成”的角度看,在“社会形态”叙事中与原始词义相去*远,甚至截然相反的大概要算“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了。本来就“封建”与“帝国”这两个词的本意而言,如果说秦以前应该算“封建主义”,那么秦以后就应该称为“帝国主义”*顺理成章。因为无论是汉语的“帝国主义”还是英语的imperialism,其词根都是“帝国”(empire),而后者又指由“皇帝”或专制君主(emperor)统治的集权国家。只不过英文中的empire和emperor已经有点英国化的变音,而imperialism仍然按拉丁文imperialis(帝制)原样加后缀而已。14世纪以后imperial一词在英语中出现时,也是与当时的王权开始强大、不同于此前中世纪诸侯林立的feudalism相联系的,与我国的秦后“帝制”不同于先秦 “封建”,其实十分类同。17世纪英国革命时出现imperialist(“帝国主义者”)一词,其意仍是指反对共和的帝制政体拥护者。
但是,随着“光荣革命”后英国政体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议论,更由于海外扩张产生了“大英帝国”这样一个并非指政体而言的概念,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这个词逐渐变成指英国对其广大殖民地的统治,并形成了意指殖民制度的imperialism一词。 再后来它又被考茨基、希法亭与列宁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用来指“资本主义的*后阶段”。这时它已与原意相去甚远。“帝国主义国家”很多都是民主体制,而作为其对立面的“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往往却是实行帝制的。例如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民主制的列强法国侵略了帝制中国,但人们从来只有“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说,而从无“法国侵略了帝国主义的中国”之说。就是今天人们对称清帝国为“封建主义”再不满的人,如冯天瑜先生等,也不会主张改称清朝为“帝国主义”,尽管从“封建”与“帝国”的本意讲这样的改称完全合乎逻辑。
所以我们讨论“传统”,“循名”固然应该,“责实”则更为重要。中国过去的那一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是需要首先弄清楚的。十多年前的这一个文集,对此发表了一些管见,现在似乎仍然有不少朋友在注意,我也希望借再版之机,进一步聆听大家的批评。
秦晖,生于1953年12月,著名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并获历史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客座研究员,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农民史、经济史。
《设计师+》内容简介:用户体验设计师是从“互联网”工作中分化出来的,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岗位。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变
英国历史 本书特色 《英国历史》内容介绍:今天,为了让名家们的智慧成果惠及更多在快节奏社会生活中奔波的学子和大众读者,我们特编辑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阳货.微子.子张.尧白篇-纪连海谈论语 本书特色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
民国记忆-老纸片子收藏漫记 本书特色 民国十二年中国援助日本关东大地震民国十三年《党国旗解表》民国十六年四月《晨报》报道蒋介石清党民国十六年四月《晨报》报道李大...
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 本书特色 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跌宕起伏。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文化,研究其思想和价值与研究其创造力和系统一样重要。乔伊斯 阿普尔比对这个...
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日》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
全球通史(上下册):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
《声色:永明时代的宫廷文学与文化》内容简介:在传统语境中,“声色”一词联系着“感官之娱”而暗寓贬义。本书创造性地以“声色”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美洲-1969年7月21日登月第一人-英汉对照 内容简介 约翰·马兰、希拉里·马兰编著的《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
本书是狄金森先生的代表之作,主要考察了十八世纪英国的民众政治文化。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审视了英国人民影响现存政治机构
程遂营讲“六大古都” 本书特色本书将一一为我们讲述: “金”之西安——这座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多、时间*长、影响力*大的都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是什么造...
清末民初时调研究-(全二册) 本书特色 李秋菊编著的《清末民初时调研究(上下)(精)》研究对象,乃清末民初之时调。众所周知,清末民初时调的广泛传唱,并非一种孤立...
《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内容简介:三千多年来,地中海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一处伟大中心。大卫·阿布拉菲亚的本书是第一部完整叙
东坡志林 内容简介 《东坡志林》可以说是苏轼的“滑稽文学”。作者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铸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涉笔成趣。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明代小品文的风...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纯理论性的书,主要研究了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全书共分三编内容,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它们也构成了史学理...
北宋临城王氏家族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文物出版社出版★ 著名书法家苏士澍书名题签★ 由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谢飞和县旅游文物局副局长张志忠等编著,全书约...
写给青少年的三国史 本书特色 三国史:再现真实、生动、立体的三国人物群像,揭示历史大事件背后的忠义思想、家国观念、人心向背。写给青少年的三国史 内容简介 本书力...
清世宗雍正权智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其内容包括:审时度势,不到时机不出头、成大事要有硬心肠、用好手中的两把刀、软硬兼施,两手都要硬、用智慧驾驭权力、危机意...
《郑和(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内容简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明代郑和的故事,也许只有七次伟
中华上下五千年:宋元 本书特色 《中华上下五千年·宋元》选取中国宋元时期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精美鲜明的图片来讲述历史故事,力图帮助读者系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