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文学史研究如何进行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文学史研究如何进行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目 录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3
上编:空间的史学14
引 论15
**章:对“文学性”的反思17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18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20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23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24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26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27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28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28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30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32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33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34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35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38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40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42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43
二、为什么是“民国”?45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47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50
下编:空间的方法51
引论51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54
——以报纸为中心54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55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56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59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61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63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63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65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67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69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71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71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72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75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79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80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80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82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85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87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88
——《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88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89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91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95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97
——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97
一、何为“民国空间”?97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99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101
结语104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105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106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109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112
结语115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116
一、“残春”体验116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118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121
周维东,男,1979年出生,陕西白河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集刊编辑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间学术论坛“西川论坛”发起人之一。曾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学,多次赴台湾政治大学、东华大学、中原大学交流访问。担任中国现代学会会员、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四川鲁迅研究会理事等职。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山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并结题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多项,获得过四川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郭沫若学会青年论文奖、四川省社科联先进学会工作者、四川大学青年杰出人才等多项社会及学术奖励。
神圣的地域文化承续-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探源 内容简介 专著力求内容创新。首先是框架方面,在"场域"的框架内论述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以相互联系的场域内...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三辑) 本书特色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主编,是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讲稿的结集。书中收集了包括启功、韩昇、万明...
外国儿童文学精译丛书:鲁宾逊漂流记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7-10岁《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部真正...
徐志摩传奇 内容简介 我写徐志摩传虽有个曲折的过程,但在写这本传记文学时,却几乎是我感情的一次无关拦的喷涌。正因为是一涌而出,所以就难免夹杂泥沙。现在看来有些章...
圣徒抑或恶魔?:涅恰耶夫其人其事 本书特色 谢尔盖·涅恰耶夫是俄国现代史上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其言论和行为对俄罗斯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内...
《水浒》一直被误读 内容简介 《水浒》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古典小说?一百单八将“聚义”水泊梁山,是农民起义还是土匪强盗结群杀人放火;由“聚义厅”到“忠义堂”,“义”...
清诗流派史 本书特色 刘世南的这本《清诗流派史》以前、中、晚三期对清诗流派之发展作了考察,依次分析各个流派及每一流派中作家之思想与艺术特色。前期包括河朔诗派、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考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科段)》是徐中玉等编写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
《明室:摄影纵横谈》分为上下两篇,有照片的特性、难于归类的摄影、以感动为出发点、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被拍照的人、看照
诗词例话 目录 阅读仔细理会比较回环解释求用意分别看找问题找渊源去成见分因革辨流别求出入设身处地因声求气写作文德立意一意求画龙点睛解蔽本色体物炉冶与造像写生从活...
明代小说史 本书特色 明代漫长的社会,包括南明在内共二百七十八年(1368-1646)的历史。小说发展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真可谓百花争艳,奇葩满园。尤其是白话...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之一,该书从意象诗学论、意象艺术发展论、意象艺术比较论三个方面较全面论述...
红楼启示录 本书特色 王蒙以其标志性的开阔雄辩、汪洋恣肆的文字,表达了在二十世纪的时代背景下,自己对《红楼梦》广大精湛的思想性艺术性及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独特...
书评研究 本书特色 全书分为七章,论述了书评的兴起、书评家的素养,阅读的艺术,批评的基准,批评的意识,书评写作方法,书评与出版家、作者、读者以及书评家的关系等问...
狐辰王楊墨塵有一雙豔絕三界的眼睛,萬丈紅塵,他尋尋覓覓,只為了一個名喚楊箏的故人。恩人行蹤還沒有頭緒,卻遇上了仙界的好友
破解天书红楼梦 本书特色 《破解天书<红楼梦>》致力于破解这部天书的隐秘,立足原著,立足史实,探幽发微。破解天书红楼梦 内容简介 《红楼梦》自问世后,随着此书的...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隶属丛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从博物学的角度,塑造出鲁迅的思...
劳伦斯散文 内容简介 劳伦斯笔下有着抹不去的悲观色彩,可是他心中的理想却从未泯灭。他说,“今天,漫长的基督之火行将熄灭,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到新的光源。”这是面...
饭局.书局.时局-新月社研究 内容简介 由刘群编著的《饭局?书局?时局——新月社研究》是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基地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共两辑...
夏玉言在纯朴的山村成长,善良温柔、饱读诗书;即使两脚行动不便,也不怨天尤人,依旧努力自力更生……这样的他,哪里想得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