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收录了杨世骥20世纪30至40年代发表的文学作品、文艺批评、文史研究文章和部分未刊稿,主要有1945年结集的《文苑谈往》**集和见诸《新中华》《说文月刊》等期刊的学术文章及部分手稿,散见于《现代》《文艺月刊》《抗战周刊》《东方杂志》等报刊的诗文和小说,20世纪60年代初的油印文稿《一个血的教训》《泛论同盟会和黄兴的革命活动》,以及杨世骥自订年谱及其子女的回忆文章等,为重新认识和全面研究近世文化名人杨世骥提供了基本的文献史料。
杨世骥是一位有艺术天分的文艺创作家,曾经是“左翼”阵营的文艺青年;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尤其是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有着非凡历史眼光和学术功力的史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与经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目前,杨世骥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对近代文学情有独钟、立志探研且学风异常严谨的学者。他在30年代一直想写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但由于主观上过于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其后抗战的全面爆发等客观原因的制约,这部论著未能问世。他所留下来的,仅有《新中华》“文苑谈往”栏目和《说文月刊》杂志刊载的近50篇探讨近代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论文;其中的40篇于1945年被中华书局编入《新中华丛书》,名之曰《文苑谈往》**集。
杨世骥对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有着很强的使命感,欲以实际行动矫正彼时学界普遍存在的轻视近代文学之风。杨世骥治近代文学目标高远、态度严谨、学术史意识强、问题意识鲜明,且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和历史评判,既不迷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新学界,又不盲从旧学界。
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目前,抗战时期的杨世骥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重要专家学者。然而历史留给后人的却是双重的遗憾。其一,不知什么原因,杨世骥在抗战胜利后突然从文坛和文学研究界销声匿迹,此后再也没有见过其近代文学研究著述问世。这样一位举世罕见的近代文学“发烧友”和史料收藏大家,这样一位治学严谨、勤而有恒的文学批评家,这样一位眼界宏阔、心志高远的近代文学史家,怎么会如此决绝地丢下他如此热爱的近代文学研究事业?怎么忍心?又如何舍得?这其中必有常人难言之隐。其二,杨世骥在近代文学史建构方面的突出贡献,长期以来隐而不彰,未获学界重视。《文苑谈往》于1945年初版、1946年再版后,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未在大陆再版过。
我们至今仍对这位20世纪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目前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本书收录了杨世骥20世纪30至40年代发表的文学作品、文艺批评、文史研究文章和部分未刊稿。相信通过此书,会对中国近代文学学术目前的杨世骥及其贡献有具体了解。
杨世骥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尚未为学界所认知,以《文苑谈往》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的学术史价值尚处于被遮蔽状态。鉴于《文苑谈往》一书1945年初版、1946年再版后国内一直没有再版,常人不易看到,还有大量散见于报刊而不易搜求的诗文、小说和述学文章,鉴于此,编者整理出版《杨世骥文存》,收录杨世骥20世纪30至40年代发表的文学作品、文艺批评、文史研究文章和部分未刊稿,胡全章编写的《杨世骥文存》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的精品著作。
杨世骥(1913—1968),湖南长沙人,1937年上海国立暨南大学银行会计系毕业,此后主要在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系统工作,新*国成立后曾任职于*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1955年参与筹备*国科学院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任近代组组长,高级研究员。杨世骥藉以留名的,主要不是其在银行财会专业领域的造诣与功劳,而在于其民国时期作为“业余”爱好的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成就,以及新*国成立后在*国近代史和湖南地方史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
杨世骥是一位有艺术天分的文艺创作家,曾经是“左翼”阵营的文艺青年。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读于长沙明德中学的少年杨世骥,就依托《明德旬刊》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30年代,杨世骥成为现代派诗人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以至于有研究者推其《汉口》一诗为“《现代》杂志中,乃至整个30年代,*成功的都市诗”(葛飞《*国新感觉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的互动与“共生”》,陈平原、(日)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第416—417页,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与此同时,他还是长沙支撑文艺新潮的“现代文学社”的“散文能手”(纯记《如是如是之长沙文坛》,《汗血周刊》,1935年第18期)。30年代中期,杨世骥在暨南大学就读期间,时任该校文学院院长的郑振铎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由吴越刚介绍加入了“左联”。30—40年代,杨世骥有不少新诗行世,发表在《现代》(1933)、《矛盾》(1933)、《文艺月刊》(1934)、《诗之叶》(1936)、《文学杂志》(1937)、《文学创作》(1943)等刊物。抗战初期,他在汉口参与创办了《抗战周刊》,同时自己发行《民众五日刊》,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声情并茂、立意高远、识见超凡的战斗的文章,为全民族抗战鼓与呼。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他的兴趣转向了文史研究,其重要文学批评与研究文章主要发表在《说文月刊》和《新中华》复刊上,其中尤以1943—1945年在《新中华》复刊上开辟的“文苑谈往”栏目影响为著。
杨世骥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尤其是在*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别的不说,单是1945年结集的《文苑谈往》**集,已经赢得眼界甚高的曹聚仁的青睐,言“现代*国文人之中,*有识力的批评家,勤于搜集史料,加以审慎考订,而编次成书的,首推杨世骥,他的《文苑谈往》(中华书局本),便是采铜于山,自己提炼出来的”,“虽是单篇的文人小记,一鳞一爪,已见精审的功夫”;誉其为一部“重要的开山之作”,迥异于那种以主义为指针的宏大叙事式的“人云亦云的文学史”。(《文坛五十年》第381—382页,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该著首次对以《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专栏为代表的晚清新诗运动的创作实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提出对“诗界革命”历史地位的重估问题;*早指出湖南新政实行期间樊锥的文章与梁启超政论文的渊源关系,以及英美传教士李提摩太、林乐之、李佳白在*国的办报与宣传活动开近代“时务的文章”之先河的问题;较早关注近代戏曲创作所走过的三四十年历程中的发展演变脉络与特征,首次对晚清以降从传统的杂剧、传奇到话剧演进的“戏曲的更新”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总结;率先指出了以周桂笙、徐念慈为代表的近代翻译文学先驱的突出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明确提出了以王闿运诗文弟子为代表的近代旧派诗文的评价标准及对其文学史价值重新定位的问题;指出对晚清小说创作领域不为世人所重视的在题材、主题、类型、体式等方面确有可圈可点之处的诸多作品的重新认识问题;等等。可谓眼光独到,发前人所未发。仅从这本文集来看,其学术视野已经覆盖近代诗词、戏曲、小说、翻译文学、政论文等领域,隐隐体现出著者关于*国近代文学史的总体构想。
杨世骥还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有着非凡历史眼光和学术功力的史学家。就其问世的论著来看,他在辛亥革命史、湖南地方史、湘绣史等方面做出过他人不可替代的开拓性贡献。20世纪50—60年代,他校注了宋教仁遗作《我之历史》,油印过《一个血的教训——论国民党与宋案》、《泛论同盟会和黄兴的革命活动——兼论孙黄关系》两篇长文,出版了专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和《湘绣史稿》;如果那部花费了他二三十年心血的《楚史稿》能够问世的话,那将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楚国史巨著。
杨世骥是一位进步的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与经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1948年,他以国民政府中央银行长沙分行襄理的身份,召集亲友、同学、同事成立了湖南地下民联,开展湖南和平解放及保行斗争,新*国成立后任民革湘分部专任委员、长沙市财经委员会委员等职。
本著收录了杨世骥的《文苑谈往》**集和民国时期见诸报刊的诗、文、小说,以及新*国成立后所写的7篇未刊文稿。附录一所收两篇研究近代史的文章,是20世纪50—60年代探讨国民党与宋教仁遇刺案、同盟会和黄兴的革命活动的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其思想见解和学术价值跨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杨世骥所著《湘绣史稿》、《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因单行本不难找到,故而未予收录。
胡全章
2015年1月
杨世骥(1913-1968),湖南长沙人,现代作家、文史专家和社会活动家。1937年上海国立暨南大学银行会计系毕业,民国时期主要在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系统工作,新*国成立后主要在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20世纪30年代是“左翼”阵营的文艺青年,现代派诗人,参与创办过《抗战周刊》,发表了大量文艺作品。40年代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文学史研究,著有《文苑谈往》等。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楚国史和近代史研究,校注了宋教仁遗作《我之历史》,著有《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湘绣史稿》等,遗著有《楚史稿》(已散佚)等。
胡全章,1969年10月生,河南鹿邑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国近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理论.方法与实践 本书特色 王逢振、蔡新乐主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第2辑)》主要内容包括:孤岛里的德里达、大学和生态、文学之阐发、系统故障:石油、未来性与灾难预...
抜けるような蒼い五の月の空の下二年ぶりの故郷に帰って来たキラ。懐しい故郷、そこには愛しい男がいる。男の名は、若き帝王ルシ
彷徨的娜拉 本书特色 “以前的女性走出家庭,是为了寻找自我,寻找更大的幸福;现在的女性走回家庭,是为了摆脱工作的重压,为了享受安乐的生活。但是,她们真的找到了吗...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
将这些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西,集合了做成一本书样子的缘由,说起来是很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首先就是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
《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内容简介:世界科幻大师的写作课 波澜壮阔的故事航海之旅 写作是一门手艺,技巧精湛者才能获得艺术的自由
二安词话 本书特色 简墨学养和才具均是罕见,内心敏感而丰富,经她目光打量,戏剧、书法、国画诸等,莫不熠熠生辉。 《二安词话》能在古蕴基础上拈取、化开甚至灵逸,可...
中国文学家辞典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本书荣获第十一届国家图书奖★ 编纂者汇集了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如王运熙、程俊英、陈伯...
团购:鲁迅与萧红作品民国初版影印本6部 本书特色 ★ 外文出版社出版,鲁迅作品、萧红自编诗稿初版首次面世★ 均完全依据蓝本原大、原版式、原封面影印,以保留初版本...
五陵游 内容简介 简介《红楼梦断》是一部高阳在研究《红楼梦》基础上写作的长篇历史小说,高阳希望用“红曹”系列来再现曹雪芹写作“红楼”的人生经历,在《红楼梦断》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老学者丛书儿童文学教育 内容简介 儿童文学,把美给予儿童。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熏染儿童的思想,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智慧。探究儿童-文学-...
美国人权外交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的和理论的两个层面,全面地寻绎、分析、归纳了美国人权外交的政策,以利人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美国人权外交政策 目录 丛书总序...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印染织绣 内容简介 本卷辑录我国1911-1995年织绣印染之精品。以总论、织绣编次。总论:论述了我国织绣印染的历史、与人类文化、与科技发展、...
这个故事,它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现在,它是存在于一个奇怪世界的故事。它是讲述一个,关于音乐与爱的故事!每一次弹奏都极尽完
郭旭东中医文化随笔 本书特色 郭旭东,男,大学学历。1 995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1 996年任总参兵种部641 O军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1 9 9 8...
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 内容简介 本书组织了八个阅读专题,着重从教师人格、独立思考、人道精神、人性与爱、责任与操守等方面提供一些优秀的文本供老师们阅读,以期引发教...
Thepost-officegirlisChristine,wholooksafterherailingmotherandtoilsinaprovincialA...
二十世纪诗词注评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乃是中国文学中璀璨夺目的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整理,许多杰作散佚民间,许多诗人隐于乡野街市,不为人知。本书作者历...
十四朝文学要略 本书特色 刘永济编著的《十四朝文学要略(精)》主要略論先秦至隋朝各個階段文學特點,風格以及文學流變沿革等。文中遇有疑難或需要解釋之處,皆以小字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