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器作为中华文明中*古老的工艺品,深深打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陶器经历了从原始到成熟的蜕变,逐渐形成了自由奔放、浑厚质朴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陶器》全面介绍了陶器的发展历程、烧造工艺、器形、纹饰等内容。引领读者走近奇绝精巧的陶器艺术,感受中国陶器与众不同的魅力。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中国古代陶器》一起走进陶器的世界,一同去感受陶器的无穷魅力吧!
《中国古代陶器》:陶器的起源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尤其是定居生活催生了陶器的出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山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据碳一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陶器的发明足以证明人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火,那些被火焙烧的土地或者黏土因落人火堆而变得坚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所以,我们可以说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区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发明,而未必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传授与教导。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论形制、器类、工艺与装饰都不一样,显而易见都是各自独立产生的。原始人类*先可能采用的制陶技术,一般有捏塑法与贴敷法等。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原始人类用涂抹泥土的竹、木枝条筐篮汲水,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在筐篮上敷贴泥土烧制陶器。这种说法虽然精彩,但大多数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如果用这种方法烧制筐篮那样大小的陶器,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因此,人类制陶术的开端极有可能是烧制用手捏塑的小物品,即便烧造条件简陋,也可成形。在多次烧制成功的鼓舞下,先民开始思考黏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成型方法改善、烧成条件,而后发展至专为焙烧陶坯的陶窑等等,后而能烧制出器型比较大的陶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屡现早期制陶遗迹。通过对这些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残片的观察,发现了它们有泥片粘合的层理和陶片层理剥落的现象,这种现象首次被认定是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四层,即河姆渡文化一期的陶片。后在多处遗迹中被发现如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遗址下层、大地湾遗址一期、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的陶片,以及更早的江西万年仙人洞、桂林甑皮岩等。这些遗址的年代都早于仰韶、红山、大溪、大汶口、河姆渡二期诸文化的年代,具有比泥条盘筑法更早、更原始的制陶术成型方法,文物考古工作者称之为“贴敷模制法”或“泥片贴筑法”。所谓泥条盘筑法,是将拌制好的黏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盘旋而上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或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匀结实,而后入窑烧制。如若陶拍上刻印有花纹,器表则形成一种装饰花纹(即所谓“印纹”)。筐篮编织成器的方法,很可能是先民使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大型容器陶坯的启发,但这是较晚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才出现和普及的了。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这种机械对陶坯进行简单的修整。在我国古文献中,陶车亦被称为陶钧,它是一个圆形的工作台,台面下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轱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型进行整修。*原始的陶车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出现,考古学家在相当于这一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经过慢轮修整的陶器。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车遗物,但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文化遗址中,确已出现轮制的陶器,例如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其胎体之薄与器型之规整,只有轮制工法才有可能产生。据山东省博物馆复原仿制验证,这种蛋壳黑陶极有可能在车制成型时使用了有支架的削刀,在烧成时使用了类似匣钵装置这样更为先进、细腻的工具。轮制陶器是制陶术的飞跃,它所使用的简单机械陶车可以看成是现代机器车床的发端,它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可能促使了作坊与社会分工的发生。这种技艺的熟练使用,显然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在工艺上也意味着制备原料即坯泥的巨大的进步。因为轮制陶器要求坯泥的品质要均匀、细腻,并且有相当的湿强度,如此,才能在陶车的惯性旋转中利用坯泥的离心力,使器壁较薄、器型较规整。上述几种制陶术的出现虽有先后,但它们只是反映了制陶技艺的丰富与完善,并不意味着对先前制陶术的完全扬弃,许多古老的制陶手法仍为后代长期沿用。即便在现代,制陶业已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机器制作的技术条件,但仍有许多艺术陶器(如紫砂茶具等)使用手工制陶的传统方法。……
经史子集入门-钱基博谈治国学 本书特色 国学是我国千载传承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钱基博先生是研治国学的大宗师。钱先生毕生孜孜矻矻研经治学。在大学任教前,钱先生教授...
老钱:富人的精神起源 本书特色 这部亦庄亦谐的作品就上层社会的形成和意义所做出的深刻思考,是可读性与社会启示意义的完美结合。——施瓦辛格对于美国上层社会,《老钱...
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音 本书特色 蒋冀骋所著的《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音》对阿汉对音材料的整理,是考古;分析这些材料并由此来探讨元代汉语北方话的语音情况,是审音。...
输入的强化-从理论和研究到教学实践 本书特色 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详细介绍输入强化(input enhancement)这种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输入强化是由Mich...
华夏:由60件文物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本书特色 ★ 本书时间跨度自秦帝国建立(公元前221年)起,直到蒙古族进入中原(公元1279年)止★ 或是从单个物件,或...
吕思勉,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
国宝档案4-玉器 陶器 瓷器 金银器 本书特色 《国宝档案4:玉器 陶器 瓷器 金银器案》的编者中央电视台知名品牌栏目《国宝档案》讲述国宝曲折动人的故事,提示国...
起名手册 内容简介 姓名决定一个人的运程。我们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能决定自己的风水之势,唯一可以选择和决定的就是姓名。起个好名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起名字才是...
早期文明的史诗:中东神话 本书特色 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的各种传说与神话在沙漠底下埋藏了好几百年,等待着有朝一日考古学家来把它们揭示给现代世界。其中一个故事...
中国节日(英文) 本书特色 这是本全英文读本。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节日文化,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全书图文并茂,讲解形象生动,是外国朋...
中国文化对谈录 本书特色 这本书用甲乙双方对谈的形式解构中国文化,阿“甲”和阿“乙”,时而互相启发,时而针锋相对,作者设计这种独特的方式,目的是在向读者介绍五千...
民歌:来自贵州民间的山野之风:winds from among Guizhou mountains 本书特色 ★ 本书以通浴生动的文字、适当的谱例和精彩的照片,...
長期被某幾種音樂類型綁架了嗎?《造音翻土》邀請你透過聽覺感知進入歷史之中翻轉,重新發現一種聆聽與解釋台灣聲音的角度。戰後至今,台灣聲響文化的討論一直付之闕如,或...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本书特色 经典必读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半个世纪以来经过数次重要修订,呈现给...
◆ 百万销量游戏大作《地铁》系列原著,俄罗斯废土科幻小说代表作◆ 俄语版6个月内售出30万册,雄踞俄罗斯畅销小说榜单数月,图书版权远销欧美17国◆ 改编游戏《地...
【内容简介】分四辑:人间百相、人间况味、人间思绪、直面人间。教我们如何在万变的世界保持真我,行走这人间,活得真实、达观、自在才重要。季羡林历经百年风雨,仍觉人间...
中国文化论争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评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思想、结构模式、历史成就、缺陷与不足,以及近几百年来的文化论争都进行了精到的...
一千零一夜故事选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中的奇葩,闪耀着恒久的文化光芒★ 翻译所选取的版本,是19世...
谈语言写作读本 内容简介 这五十二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类型:散文、诗歌、演讲和广告。其中散文的数量*多,共四十八篇,有的接近于论文,有的则属于随笔和杂文。另外还有...
动荡变换 成就斐然-西欧文明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世界文明之路丛书》之一。西欧,从地理学而言,系指今欧洲大陆的西部;而从历史学和文化学意义上讲,西欧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