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在碎片上 ; 人格的界碑: 北岛的位置 ; 回到现实 重新出发 ; 守护细若游丝的小传统 ; 一个报人文本的文化解读 ; 文学批评大众化是否可能 ; 传统有三张面孔 ; 笔墨还乡等。
《细若游丝的传统》是著名媒体人丁宗皓的一部作品集。本书收录随笔、访谈、文学评论等二十余篇,写作时间跨度三十年。本书脉络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和传统的批评与思考。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学精神传统,已从静水深流变成涓涓细流,细若游丝,但同时文学又无法斩断与民族精神传统的内在联系,传统细若游丝,但坚韧如丝。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对文学生产一般规律的描述,也是对文学生产的根本要求。文学是社会生活实践土壤里的花朵,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即使极其个人化、个性化的写作,也跳不出这个范畴,只不过表现上有远近曲直。文学来源于生活,是说文学要观察现实生活形态,表达现实真实;而文学高于生活,是指作家充分调动情感,通过审美创造,使文学成为记录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的载体,成为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艺术形式。有生活之源,才有文学之流。
文学表达的是什么?每一个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理性的追索,会得出一个主题、归纳出概念。但这绝不意味着作家可以从概念出发,按图索骥,到生活中去寻找和概念契合的素材,如此必然丢失整体把握生活的可能,扭曲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不了现实真实的文学注定无法反映生活本质真实,如此*终会断送文学的生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可以说是对沦为政治附庸状态下文学概念化的反拨,在打破禁锢,解放思想的语境下,文学获得新生,并重新建构文学本体。没有了“三突出”、“高大全”之类的束缚,中国文学生机重现,迎来了三十年的持续发展。但是,抖落了概念化沉重枷锁的文学,是否全面、健康地走上本体建构的道路?摆脱了旧的概念化,是否堕入新的概念化而不自觉?
考察当下的文学创作,我们认为,创作概念化倾向仍然普遍存在,并越来越严重制约中国当代文学的良性生长。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吸纳、学习世界文学过程中,西方文学及其哲学背景,主要是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诸多概念,持续地对中国创作产生着深刻影响。诸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等,其中叔本华、尼采、萨特、伯格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等人的哲学观念下的诸多概念,直接成为作家观照中国生活的视角和眼光,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生活成为这些概念对应的生活,抑或按照这些概念选择的生活,抑或是用来为这些概念作注脚的生活。现代西方哲学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注定了这些哲学概念总体特征,也决定了文学的基本面貌。人生痛苦和无聊,只是不断的欲求和挣扎;世界荒诞,人生无意义,只是一场残缺的盛宴;人生险恶,充满了计谋和倾轧,现实残酷而冷漠;人生而孤独,无家可归;无中心,无权威和整体等等。这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以及新写实主义,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消极、颓废的精神基调。
其二,从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叙事,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写出精彩的中国故事,始终是中国作家努力的方向。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密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书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欣喜和艰难、得与失,以此获得文学的中国经验,在这一方面,中国作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同时概念化倾向也普遍存在。这一类概念化,主要表现为,一些作家以西方现代化的经验,特别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问题为参照系统,来观察中国社会生活,使诸多现代化语境下的概念成为进入中国生活叙事的预设性主题,这些概念在其中起到了统摄性作用。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一个农业大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等,必然发生相对应的社会现象和精神状况,而这些则成为作家进入生活的路线图。以乡村题材的文学而论,这些概念已经被充分书写。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消失,无根感随之出现;富裕农民文化饥饿,表现为欲望膨胀,小农意识成为精神局限;进城,无所附丽,传统道德约束丧失,在城市文明面前的压抑,仇视,无法融入;空巢问题;打工族有文化诉求;现代思想和制度在乡土社会悬置等等。以城市题材文学而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欲望;对现代生活水土不服,怀乡病;金钱奴隶,消费主义与物质至上;用经济的眼光重构历史等等,这样的概念已经十分为读者熟悉。其他概念,如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失落;生命正在承受之轻;生活整体感丧失,碎片化等等。不一而足。从整体上说,类似的概念,被新时期文学一一演绎过,同时和上述西方现代人生哲学诸多概念相互交织、渗透一处。
文学写作要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认识,要以自己的方式给出结论。但是概念化写作产生了大量的主题先行的文本,从文学本体建构的角度说,这标志着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对文学本体空间的侵蚀和挤占,导致文学写作成为注脚和附庸。这种普遍存在的概念化倾向,迟滞了文学本体构建的进程,当然更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健康成长。
首先,人物符号化倾向在文学文本中广为存在,一个时期以来,鲜有在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代表时代本质真实的文学人物的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个巨大遗憾。当人物作为概念的化身进入文学叙事,就要服从概念逻辑的演进过程,而不是遵从人物自身心理和精神轨迹,不遵从人物的心理和精神轨迹,就体验不到生命正常的思想情感和人性温度,这个人物就不是活的,不是亲切可感的,更谈不上感染力。虚假、单一、苍白、生硬、无趣,这样的文学人物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精神震荡过程中,西方现代人生哲学概念和当下生活体验的交织和渗透,催生了一批病态的文学人物形象,孤独、悲观、怪异、乖张、失败、精神扭曲甚至变态,因为这一类人物是概念化的产物,所以远远偏离了读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审美期许。
其次,故事情节公式化现象普遍存在。文学人物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互为表里,经典的故事是成就文学人物的载体。一般说来,故事情节,要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意味着,故事情节的特殊性是文学典型性必要前提。阅读当下的文学,甚至那些已经在市场上产生广泛影响、为一些专家拥趸的文学,都具有故事情节平庸化的现象,*鲜明的特点,是一览无余,看到开头就知道过程和结局。故事情节服从于概念,整个文学写作过程就是公式推导。这就是为什么广大读者总是感觉到生活如此丰富,而文学如此呆板,文学经验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概念化倾向造成文学性匮乏。可以说,文学越来越远离诗意和诗性,文学的诗意一方面为生活素材所固有,另一方面来自于作家主观世界中的情愫,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吸引、互动、生发的文学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里,作家的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创造的翅膀,是引擎,是熔铸诗意的途径。而诗意产生的是文学超越生活真实抵达本质真实的必由之路。无疑,概念化的写作,则排斥了这一创造过程,造成了文学诗意的极度匮乏和文学想象力的萎缩。
*后,概念化倾向抑制了当下文学思想高度的产生,使用外来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思想资源和已有的现代化经验,去观察中国现实,使文学写作形同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其必然结果,无须作更多说明。
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新时期文学,已然全面向世界打开自己的视野,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概念化特征的出现自然有着多种原因,值得文学界思考。
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下,中国作家的创作活动,处于一个外来文化已经涌入、正在不断涌入的环境里,处于外来文化意义叠加形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世界里。这些概念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携带着现代化的多方面经验,中国作家还来不及分辨,抑或还没有形成分辨能力。同时,在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面前,中国作家还没有建构起自己的意义世界。客观地说,中国作家的思考远远落后于生活实践,在急速变迁、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感到陌生、无措,甚至失语,在作家代与代之间,沟通和交流变得艰难。另外,市场化客观上引导一部分作家放弃创造文学经典的努力,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写作,不可避免地迎合大众的平庸趣味、甚至低级趣味,导致种种新的类型化文学的产生,比如官场、情场、职场文学,这种类型化文学,也是由多种概念贯穿始终,具有典型的概念化倾向。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了文学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坚持,当然谈不上文学本体的良性建构。
文学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活动,来源于生活的作品,若不经过作家的精心创造,都难以高于生活;而来源于概念的文学,不管花费多少心思,都注定低于生活。这一点,需要中国文学反思。
(《文学:警惕新概念化倾向》)
……
丁宗皓,男,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高级编辑。曾任辽宁日报社社委会委员,主任编辑、《辽宁日报》编委。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从事诗歌、评论、散文的写作。著有诗歌集《残局》,散文集《阳光照耀七奶》。曾获辽宁文学奖·散文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 本书特色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对近代汉族的民间服饰作了详细的介绍。古老纯朴、绚烂精美的民间服饰是典型东方韵味的民俗文化主流代表,极具我...
冯友兰卷-师道师说 本书特色 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刻要有一个观照全球的眼光,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
在自己的古村落漫游 本书特色 ?上百幅极尽唯美的古村大图,给自己的眼睛来一次古色飘香的视觉盛宴?数十个乡情浓浓的古老村落,给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回归乡土的寻美之旅?...
杂志癖 本书特色 作者2001年7月加入新周刊,2002年开始在《新周刊》上连续撰写杂志也评论文章,将国外杂志引荐给中文读者,并对中国期刊节保持长期、客观的观察...
《史记》成语典故 本书特色 记住了一个成语,便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史记》成语典故 内容简介 在《成语典故》和《成语典故》两部书中,作者各用约三...
清代琉球官话课本语法研究 本书特色 《清代琉球官话课本语法研究》以现代汉语多功能词“给”为研究主线,考察琉球官话课本给予、与事、使役、被动等几个重要语义语法范畴...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本书特色 万年人类发展史无数难解谜,千年学者探索路难作满意解。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和探索历史。针对各个历史谜题,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
世界梦幻图书馆 本书特色 本书由x-knowledge出版社组织编写,精选全世界范围内*具代表性的三十七座图书馆,它们之中有获选全球*美公共图书馆的纽约公共图书...
《人龙文虎:陈亮传》内容简介:本书系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书写的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及爱国主义社会活动家陈亮。陈
娱乐时代-当代中国文化百态 本书特色 “男色”究竟是谁制造的?“伪娘”的性别身份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网络泛恶搞时代中的恶搞现象该怎样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文化产...
精神嘶鸣 本书特色 全国每年了版的新书数以万计,书评编辑的工作繁忙而热闹。职责所在,不能太落人后,因此案头之外,不定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入方”,留心“读书界”...
陳志遠男,1983年生於北京,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取得博士學位,曾到日本京都大學、臺灣法鼓佛教學院短期訪學。目前從事六朝佛...
龙图腾-中华龙文化的源流 本书特色 每个炎黄子孙都要看的一本图书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但是,什么是龙?为什么称中华儿女为...
幽灵秘史 本书特色 游走在书中黑暗、恐怖、鬼魂萦绕的阴冷走廊体验一次超自然现象史的探索之旅幽灵秘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超自然现象史的书,引人入胜,全面详实...
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 本书特色 《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以《说文解字》为依托,精选了1000个现代生活中较常用到的汉字,并...
反义词小词典 本书特色 辅助学习查询系统,规范、标准、实用。自学能力支持系统,高投入、低定价。反义词小词典 内容简介 辅助学习查询系统,规范、标准、实用。自学能...
碧山04:结社与雅集 本书特色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
中华大典.民俗典.口头民俗分典(共3册) 本书特色 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民俗典.口头民俗分典(...
周作人讲演集 内容简介 周氏不以口才见长,甚至拙于言词;尽管如此,当时却很受欢迎。用梁实秋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只要有真实学问,不善言词也不妨事,依旧受人敬仰,岂...
《互联网安全的40个智慧洞见》内容简介:本书站在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实战的前沿,分别从网络空间与安全产业、大数据与威胁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