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翔实的资料、大量珍贵的图片,首次以图书的形式,全面介绍了“李庄”在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它不是一般地写一个地方,而是写一段历史,写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那些卓有学术贡献的学者、先生们;它是对中现当代学术史的一次追源溯流的追问和展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当水准的史料价值。
长江**镇,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举世瞩目的人文学术重镇,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笔耕不轰的书案。烽火战乱中,同济大学莘莘学子遮风避雨的浓阴。
**章从昆明到李庄
**节山重水复迢迢路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同中国守军发生激战。这是一个预设的阴谋。顿时,日本军方一片狂欢,他们叫嚣要在三个月征服中国,实现“雄国大业”。
10月29日,淞沪大战失利。蒋介石在国防*高会议上发表了《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以四川为抗战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
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的,有美、苏、英、法等三十余国驻华使领馆,及塔斯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社、《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世界著名新闻机构驻华办事处,另有反战同盟等国际团体。
中央研究院是国民政府的*高学术研究机构,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化整为零,以所为建制,陆续迁徙。
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中*大、人数*多的一个所。先是由北平北海静心斋迁至上海曹家渡小万柳堂、南京的北极阁;七七事变后,再迁湖南长沙城东边的圣学校。
此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也撤到长沙,在傅斯年的倡议下,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许多研究员也在北大兼课。因此,史语所参与了西南联大由长沙撤退昆明的共同行动。
去昆明分成三路人马。**批从广州、香港,坐海船由越南海防到昆明;第二批是沿长沙贵阳至昆明的公路徒步行军;史语所选择的是第三条路线,搭汽车先到桂林,再到龙州,镇南关到越南谅山,然后搭火车河内转轨火车到昆明。
史语所抵达昆明半个多月后,西南联大步行队的师生也从贵阳赶到昆明。队伍正好过史语所临时租赁的拓东路宿舍门前。语言组主任赵元任率同人在路边候,队伍一到,立即递茶送毛巾。大家还情绪激昂地献上一首歌。那是赵元任为欢步行的师生特地赶写的,歌词是: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遥遥长路,徒步。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不怕危险和辛苦。
再见岳麓山下,再会贵阳城,遥遥长路走罢三千余里,今天到了昆明。
歌声传递着必胜的信念,大家都感动得涕泗纵横。
高的金风,给流浪者暂时的抚慰。史语所青年研究人员劳干、陈述写信向在重庆的傅斯年所长报告:
学生等三月十二日到滇,此次千里长途运公家要物来此,李启生、高晓梅诸君费力甚大,梁(思永)先生尤卖力气,生等亦随同料理,不敢分一、三组畛域,亦不敢辞事务工作也。唯房屋至今无着落,故一切均未进行好在宿舍现已整理好,学生等及那廉君用煤油箱作书桌工作,亦堪适用。此地天气甚为和暖干燥。空气亦清澄,唯每日在外吃饭,稍感生活不安定耳。
陈述是带着未婚妻一起逃难的。在昆明,他匆匆央请傅斯年为他证婚:
生待婚妻吴富荣新由北到滇,只身住此,食宿多不方便。生拟聊备点酒,介其一拜诸师友,就可算结婚了。为法律上之郑重,谨制婚纸两份,敬恳吾师证之。际此非常,不敢铺陈也。
陈述与吴富荣,是真正意义的“患难夫妻”,但一对惊鸿,搭建在流亡和空袭中的爱巢,不过是开始了另一种苦难的人生。
同济大学所在的上海吴淞湾校舍,是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首当其冲遭到日军炮击,被夷为平地的。惊恐的同济人,还没来得及打点行装,就仓皇大逃离。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7年收归国有,1927年易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前的同济,已是一所拥有医工理三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千里辗转,学校西迁浙金华、西赣州、广西八步。*艰难的行程是第五次搬迁,从桂林迁往昆明。师生分成两路:毕业班同学、女生、患病的学生和教职工为一路,乘汽车柳州、南宁到龙州;另一路是男生组织的步行队,越十万大山到南宁后乘船到龙州。两路人马龙州会合,再乘汽车凭祥出镇南关,至越南同登,又换乘火车,谅山、河内、老街至河口,进入云南。一路颠簸,一路风尘,直到1939年春节,才分期分批抵达昆明。
此时昆明城已挤满了南下的逃亡者。同济临时校舍分散在市区的临里、武成路、富春街、青莲街、水晶宫等几十处。学校的管理,师生的教学与生活都只能融入狭拥挤的街区和战时紧张的气氛。
山重水复,前路茫茫。与有组织的高校师生相比,那些拖家带口的逃难者,就更加孤独无援。
梁思成还在北平沦陷前夕,就收到了“东亚共荣会”寄来的请柬。日本人已注意到他了,不当汉奸,就必须离开北平。1937年9月,梁思成领着全家仓促上路,同行的还有好友金岳霖和清华的另外两个教授。
长沙,这座岳麓山下、湘之滨的千年古城,在战乱的骤然膨胀中,到处拥塞不堪,混乱无序。空袭警报时常响。惊惶中,人们纷纷躲进防空洞或地下室。然而有一天,由于疏忽没来得及警报,日本飞机已猝然临头。林徽因在给费慰梅的信中写道:
……炸弹落在离住宅大门十五码的地方,我们在这所住宅里有三间房子,作为我们临时的家。当时我们都在家——外婆、两个孩子、思成和我。两个孩子都有病躺在床上。也不知道我们是怎样逃脱被炸成碎片的厄运的。当我们听见先扔下来离我们较远的两颗炸弹的可怕炸裂和轰鸣声以后冲下楼梯时,我们的房子已垮了。出于奇特的本能,我们两人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就奔向楼梯。但我们还没有到达地面,近处那颗炸弹就响了。我抱着小弟(儿子)被炸飞了又摔到地上,却没有受伤。同时房子就开始裂开,那大部分是玻璃的门窗啦、镜框啦、房顶啦、天花板啦,全都倒下来雨点般地落到我们身上。我们从旁门冲出去,到了黑烟呛人的街上。
当我们向联大的防空洞跑去的时候,另一架轰炸机正在下降。我们停止奔跑,心想这次跑不掉了,倒不如大家要死死在一起,省得孤零零地活着受罪。这*后的一颗炸弹没有爆炸,而是落在我们在跑着的那条街的尽头。我们的东西(现在已很少了)都从垃圾堆里掘出来了,现在我们就在这儿那儿的朋友家暂住。
12月8日,离开长沙,乘长途汽车去昆明。在湖南邻近贵州的小城晃县,旅程突然中止,他们被拦下告知,所有向前走的大汽车都已被征用。一般乘客只能无限期地苦等。儿子梁从诫记下了生活中发生的奇迹:
泥泞的公路两侧,错落着几排板房铺面,星星点点地闪出昏暗的烛火。这里已滞留了几班旅客,到处住满了人。妈妈打起了寒战,闯进一个茶馆,再也走不动了。她两颊绯红,额头烧得烫人。但是茶铺老板连打个地铺都不让。全家人围着母亲,不知怎么办才好。
就在那走投无路的时刻,竟发生了一个奇迹,从雨夜中传出了一阵阵优美的小提琴声。父亲听仙乐耳暂明,这琴的一定是一位来自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许能找他帮一点忙?
乐曲戛然而止,父亲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的,竟是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十来双疑问的眼睛正望着他。那年月,老百姓见了穿军装的就躲,可是眼下,秀才却遇上了兵!父亲难为情地作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青年们却出乎意料地热心,立即腾出一个房间,并帮忙把母亲搀上那轧轧作响的小楼。来,他们二十来人,是中国空军杭州笕桥航校第七期的学员,也正在往昆明撤退,被阻在晃县已几天了。其中好几人,包括提琴的一位,都是父亲的同乡。这一夜,母亲因急性肺炎高烧四十度,一进门就昏迷不醒了。
两个星期后林徽因终于退烧了,他们赶上一辆开往昆明的小公共汽车。在长沙上汽车时本来计划的“十天艰难的旅行”实际用了差不多六个星期。1938年1月中旬,梁家才踉踉跄跄到达昆明。
第二节动议迁川
撤退到昆明的文教机关很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竹园村,营造学社在麦地村,中央地质调查所在瓦窑村,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在落索坡,史语所与社会所比邻,在龙头村。
春城昆明,明亮的阳光,清澈的翠湖,随处可见的花草,洗去了逃难者身上的尘垢和心上的阴翳。南下的各个单位又活跃起来,人们在这高古城又逐步恢复了自信。
史语所考古组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组考察团,到大理进行文物发掘,且有新的惊喜。语言组赵元任、李方桂、丁声树等又在筹建语音室,并开始筹划大规模的南方方言调查……
工作固定,人心也踏实了,傅斯年先生就领头要盖自己的住宅,在棕皮营村长赵崇义的西院弄了块先种竹笋的地,预备盖五间左右的房子。李济先生也选址在傅先生住宅的斜对门,中间有条路横越,傅先生在路南,李先生在路北,李因为家眷比较多,就加盖了较大的房子。作宾、梁思永两位先生就在响应寺后山墙的后边盖房子,响应寺是五间房,梁家人少,只在东边盖两间;家人多些,在西边盖了三间房,于是就更接近办公室了。先生爱写字,也是个文学家,跟傅先生有碑帖的来往,傅先生就题赠“平庐”二字,取其安定之意。此外,同人又办了两件喜事。一件是同与王守京女士的婚事,王是联大的学生,就在响应寺的梅花树下结婚,没有请客,只是办个茶会,请李济先生的老太爷当证婚人。全汉升先生也在同年结婚。
……
读了《发现李庄》,感触不少,这么大的包涵量,写得如此得心应手,令我感佩。——李济之子李光谟涉及梁、林的那一段,感觉写得很好,比较真切地再现了当时外省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梁思成先生之子梁从诫您的文笔极好,写这样的书不容易,但您写得游刃有余,足见文化底蕴深厚,文字功力之强,我为之高兴。——作家王火他把雄心放入耐心,把目光投向微观,把研究变成扫帚和蓖子,等我们一觉醒过来,李庄已经不再是李庄,李庄成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一个闪亮的符号。——作家何大草
中国酒文化(典藏版) 本书特色 中国社科院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胡小伟,带你探究中国酒文化渊源,揭开杯盏生活醇味。中国酒文化(典藏版)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
"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 本书特色 《"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精神家园”丛书(**辑)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民族精神-精神家园...
高原泾水间的先周文化 本书特色《高原泾水间的先周文化》依据历史典籍、考古发现和民间文化资源,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从弃的诞生到武王灭商这段重要历史。周先祖在泾水上游...
邮票图说中国民俗 本书特色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其“风”是因自然环境不同所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于社会环境相异产生的习俗。历代相沿,群居成习,...
臀部的尊严(中国笞杖刑罚亚文化) 本书特色 康圣人主张跪拜,以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的腿的动作,固然不易于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
马汉麟古代汉语讲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言语法中重要问题为纲,分为十课。每课包括语法和课文两部分。例句、课文大都选自先秦两汉古籍。课后附课外练习资料和语法练习题,...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42走向民间 内容简介 本书有开胶现象,介意的书友慎重购买。在此提供修复方法如下:·工具: 熨斗一只,现在家里都用蒸汽熨斗,可以用没有蒸汽的...
龙现中国陶寺考古与华夏文明之根 本书特色 《龙现中国-陶寺考古与华夏文明之根》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In the year 1978, in order t...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本书特色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
《灰色的狂欢节》内容简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
粤剧 本书特色 王馗所著的《粤剧》是提纲挈领式的小册子,广泛地吸收和综合了当前粤剧研究著述的主要观点,并且参考了半个世纪以来对粤剧文化遗产的集成性的著作,如《粤...
从人字说起 内容简介 《从人字说起》是作者应用汉字通易经学说的原理,展现汉字在人本文明方面的具体內容。所谓的人本文明,是汉字关于从塑造文明人人手,来塑造一个文明...
怎样写文章(最新增订版·精装) 本书特色 《怎样写文章(*新增订本)(精装)》是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怎样写文章(最新增订版·精装) 内容简介 古今中外,关于...
文明中华(全套6册) 本书特色 ★12开软精装,外文出版社出版★一套认识、欣赏中华文明历史的文化通识读本★启功、欧阳中石、饶宗颐、袁行霈、黄苗子、韩美林等名家担...
中国古代碑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中国古代碑刻》分为三个部分,先用较大篇幅介绍碑刻的一般分类和相关知识,其中涵盖...
清王朝统一台湾之路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为让 陆人民 别是 陆的青少年能比较全面、真实地了解 湾所编写的。该书以翔实的史料、 的图 、通俗的语言,从社 、经济、文化...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目录 序前言——关于研究方法**部分 中世汉语的语法和词汇——概论一、中世汉语的时代划分二、新的变化a)复音节词的增加b)四六基调的确立c)...
■作者簡介艾利森、布萊克維爾與韋恩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雷根美國總統任期內擔...
(盒装)世界文明奇迹1-4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人们了解那些尚未被探索的未知领域,了解那些正在被探索的待知世界,了解前人探索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破除迷信,倡导科...
人类解放的故事 本书特色 古今中外的历史著作浩如烟海,但是真正可读的、诉之于广大群众的历史通俗读物却不多见。房龙的书是以西方历史为背景的,至今在西方仍不失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