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典型的大家小书,作者林冠夫先生学养深厚,视野开阔,讲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来,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读完林冠夫先生的这本小书,读者可以深刻了解到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到科举制度是如何塑造了中古至近代,乃至当代人的人格、追求,也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文人的审美情趣,进而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何以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影响力*深远的政治制度。
本书围绕中国历史上影响*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以大家小书的形式展开论述了科举制度的形成、特点、生命力以及前后期科举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变化,以及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八股文、试帖诗的形制与特点,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同时亦能了解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士子阶层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三、科举制度施行之前的文人入仕科举,按其实质来说,为古时文人入仕的途径,更是*高当局以此吸引人们进入官员集团的一项措施和制度。无论是改朝换代的战争年代,抑或是皇朝已经建立的承平时代,统治集团的人员,都需要作不断补充和更新。因而吸引社会各方人士进入官员集团,不单是科举时代才有的事。惟时代不同,招引人们入仕的方式,亦随之各有差异而已。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制度的科举始于隋代,隋代以前的各个朝代,官员集团人员的扩充和更新,亦都有其各自的措施和方式。而各个时代的文人,特别是那些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者,皆就此以取顺应时代需要的出路。就其实质说,科举只是承平时代文人入仕途径的延续,是一定时期内文人入仕的特殊途径。清代大作家吴敬梓的名著《儒林外史》借书中人物马二先生之口说了一段十分精当的话,那是此书的第十三回,马二先生与蘧駪夫谈话,从科举入仕(当时叫举业)进而论及历代士人入仕途径的异同。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的这些话,道出了明清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普遍心态,以及他们的愿望。当时的文人为什么于此中讨生活而乐此不疲,甚至为之神魂颠倒?这段议论正点出了此中的缘由。这段话亦可说明,科举制度形成之前,文人的求官活动和入仕途径,与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举业,方式虽然有异,但其目的实质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古今人们的热衷出仕,是完全一致的。隋以前,可上溯至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两汉,直到六朝,前后凡两千余年,历朝历代都建立了完整的政权机构,并各按常规运转。那时官员与黎民相比,人数比例极小。虽然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尚未进行科举,文人采取何种途径入仕,亦无专著足征,其详情不得而知,但那个时代人们的入仕方式,后人可据各种文献典籍的片言只语,推想而知其大概。周代的文人入仕,《周礼?地官司徒》曰:乡大夫之职,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这里说的,是周代官员的升迁制度。所谓考,所谓三年大比,主要是指在职官员的考核,自然也包括新任官员的选拔。虽然书中对此语焉不详,但社会人士的入仕方式,自可从中窥见大概。春秋战国时代,文人入仕的方式和途径,文献典籍留下的记载较为详细,其中*常见的是游说,或相当于游说的多种特殊方式。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特殊时段,包括周室东迁后的春秋时代,以及周室灭亡之后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这个时期,文人入仕没有固定的手续和措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求仕者一般多以一些有异常人的举措,引起王侯或执政者的注意。*主要或*常见的活动有二:其一,*主要的,便是于各诸侯国间游说,向当政人物直接陈述政见;其二,是作用与游说相若的授徒讲学,大学问家门下往往集中了一批就学的士子。讲学和就学,是向社会大众发表言论,阐明思想见解,以期*终引起当局的注意。文人才士的游说,其内容主要是陈述各种思想见解,诸如探究宇宙人生的奥义,描绘理想社会的蓝图。此中更直接实用的,当然是致国家(春秋战国时代是各诸侯国)于兴盛富强的方法。因而,这个时期各种思想自由抒发,极为活跃,于是形成独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各诸侯国的国君也正是从文人的游说中,倾听这些人的见解,观察他们的才能,然后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可以说,这是文人才士与当局之间的政见磨合。游说者的见解既明,如恰与当局的思想意愿合拍,自会得到重用。如不中当局者之意,就得卷铺盖走人。孔老夫子的时代,礼崩乐坏,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克己复礼。墨子另有见解,宣传兼爱非攻。孟子痛感时人的见利忘义,前后见梁惠王和齐宣王,提倡王道仁义。苏秦、张仪论说合纵连横之策,关系到七雄纷争时代,六国是各自与强秦建立联盟,还是联合对付强秦的大计。范雎向秦王论远交近攻,提出一套吞并六国的方略。这一切论说,都是文人策士与当局之间政见磨合的表现。这个时代各诸侯国选用人才,是广泛而又灵活的。才人策士在各诸侯国之间自由流动,时有更易,所谓“朝秦暮楚”是也,这比起后来的当政者一人说了算,由长官决定人才的命运,其进步意义是明显的。两汉时期,文人入仕进入另一个时代。由于政治上采用的中央集权制,故朝廷对人才的选用,开始由官方举荐,地方长官负有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使命。这些地方长官或地方主管财政收支的主计吏,每年向中央述职时,同时还要连带推荐当地的才品俱高之士,供朝廷挑选任用,或者让被荐者参加“贤良方正”“孝悌廉明”“秀才”(后汉避刘秀讳,改称“茂才”)等制科考试,然后授官任用。地方官推举及制科考试,往往名不副实,走过场的为多。对此*好的说明是当时的民谚:“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古谣谚》卷六)战国策士苏秦以合纵之术博取功名,兼佩六国相印,烜赫一时据史乘记载,后汉末年,曹操青年时代,也曾被举为孝廉,《三国志?武帝纪》谓其“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曹操颇具才能,自无疑问,但这位未来政治家,史料称其为人“放荡不治行业”,这个判断与“孝廉”二字实在联系不到一起。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地方官推举的实际状况。与春秋战国不同,两汉至六朝,名儒授徒讲学依然存在,但游说已不时行了。到三国时,吸收文人入仕出现一种新措施,曰“九品中正制”。那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于州郡设立中正官,将所属的人士评为九品。朝廷按品选用官吏。此后几个朝代,朝廷选任官员,都袭用曹魏的这一成法。但所谓“九品中正制”并非新创,按其实质,仍是汉代任官方式的沿袭,曹魏不过是作了制度化的明确规定而已。其实,品评人物在汉代早已实行,并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那时往往由舆论界的一些领袖人物对人们的才能品格进行品评。由于评者的社会影响较大,故其品评率皆取得社会的认可。被评的人士有了知名度,这便成为朝廷选官的依据。后汉的两位有影响人物陈蕃、李膺,便是人物品评的权威。当时的文人如能够出入于陈蕃、李膺之门,并得到高评,便声望大增,出仕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人们称此为登龙门,“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的谚语,指社会人士得到李膺接待的事。这不仅仅是陈李二人独有的事,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曹操二十岁即举孝廉,入朝为官,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普遍的社会风气。这里需特别一提南北朝时期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于此书,人们往往以小说视之,文学史上称为志人小说。其实它的价值远非一般小说所能比拟,可以说,反映六朝的社会生活和文人风尚,这是极为重要的典籍。此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著录了大量关于人物品评的资料,书中的《德行》《文学》《政事》《识鉴》诸门,皆直接反映对人物的品评。有的人物,如陆机、陆云兄弟,阮孚和祖约,等等,原先都是二人齐名,社会声誉不相上下,后来由于在某一事件中表现有差异,遂分出高下来。(二陆之评见《世说新语?方正》,阮孚、祖约之评见《世说新语?雅量》。)这些记载,对于今人了解那时的文人如何入仕,也是**手资料,有至为重要的认识价值。对人物作品评,品德学识兼优者出任官职,这在理论上当然无懈可击,且冠冕堂皇,但在实践中却很难说是客观准确的。无论由谁来评,评者本身都不免有所局限。各地的州郡长官或者担负专门职司的“中正官”都不能不带有本身的偏见,这些官员向朝廷举荐才德兼优之士,即使是根据社会舆论,听取有影响人物的品评意见,但所面向的文人才士有限,选择范围仍然较小。出身于世家高门者,即使才具平庸,亦可引人注目。因此,实际上人物品评必然仅仅局限于世家贵族子弟,无法真正面向整个社会,不能全面准确地发掘更大范围内的真才实学之士。而出身于平民黎庶的子弟,且不说评者对这些人士抱有何种偏见,即使他们确有较为优长的才干,也很难有得到展示的机会。科举制度则不同,将参加考试者的面扩大到全社会。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可有入选为官的机会。进入国家统治集团的人员,来源亦有所扩大,国家政权与治下黎民的连接和沟通遂大为改观。各朝代的帝王,自然有不少昏君。但也有不少皇帝想把宝座坐稳,他们*关切的所谓江山社稷,实质是他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势。而他手下的各级官员,绝大多数在意的也必是自己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即已经到手的官位和权益。因而,统治集团人物自上到下多了解些民间疾苦,对于黎民生活的安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当是有利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原来的选官方法相比,显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林冠夫,偶用笔名观夫、秦谙。浙江永嘉人。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红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红楼诗话》、《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等;编选有《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又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五部名著的节编本与其他论文若干篇。
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 本书特色 《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的上篇“帝业”概述美国建国至今对外政策及中美关系演变历史,考察的范围与前人的多数...
15场世界经典战役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爱德华·克里西,英国历史学家和法学家,1840年被聘为伦敦大学现代和古代史教授,除一直再版的《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 本书特色 赵壮道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除导论外,共七章,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集体主义文化基因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
反法西斯-大西洋血腥海战 本书特色 《大西洋血腥海战》是一本文学战争类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超级潜艇大作战、群狼战术、海上喋血、攻击美国、第三帝国的没落、登录诺曼...
《“卑贱者”最聪明》内容简介:本书是蔡昉的经济学随笔集,为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写作的非专业类短文,文风轻松活泼、内容具有故事
闪击战 巴巴罗萨 内容简介 闪击战详述发生在欧洲和北非的重大战役,它从1939年9月入侵波兰开始,到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直至盟军北非登陆驱逐德...
无政府主义思潮史话 本书特色 由汤庭芬编著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史话》内容介绍:无政府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股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于资本主义矛盾开...
明代科举图鉴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与明代科举制度相关的诸多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科举制的完善,三级学校制、三级考试制的臻于完备,八股文及八股取士的创制发展及演变等问...
不能忘记的抗战 内容简介 一、《不能忘记的抗战》是一本反映近100年来中日关系演变发展、日本对华侵略霸占及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浓缩型通俗文史图文画册,资料丰寓、客...
心胜-尊严与正义 关乎国运-III 本书特色 《心胜3》是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心胜”系列第三部。书中收入九篇深度长文,充分呈现作者近年来对国家命运、军队建设、安...
军车的风采-世界100款经典军车鉴赏 本书特色 《军车的风采(世界100款经典军车鉴赏)》主要介绍的是非战斗军车。笔者搜集了大量国外资料,书中收录了世界各地不同...
大决策-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探踪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制度。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
《天学真原》内容简介: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阐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也不是一部中国天文学史,而是一部带有科学社会学和文化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内容简介 监察制度是中华民族在政治文化方面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具有特色的贡献之一。研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轨迹,揭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内...
政治学 内容简介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1997年出齐后,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等...
大端文库-中国政治思想史 本书特色 本书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以供各犬学政治系学生参考之用。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
兵器史 内容简介 人们常说战争推动并造就历史。可是这一真理的一个推论却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兵器推动并造就了战争。其主要的争议在于战争中所运用的武器以及根据现有的主...
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 本书特色 该丛书会告诉你日本民族为何尊崇强者、喜欢以武力说话的历史真相。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 内容简介 15世纪上半叶,室町幕府末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本书特色 《邓小平文选》(第2卷)(精装)邓小平同志一九七七年以后的言论,反映了他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