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前,以梅兰芳为首的一批社会精英凭借个人之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的伟大作为不仅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对我们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提供了历史借鉴。
《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通过文献梳理,以国别为区分,具体为“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3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美国”4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苏联”5 种。这些发表或出版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编者对所有文献做了*程度的保留,并在每一种文献的题目上加标注释,说明其*初发表或出版的时间、刊物或出版社,以及记录者、整理者和译者的相关情况。
本书以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和所到国家的主流观众的接受为题,发掘、整理了12种重要文献,包括梅兰芳的著作《梅兰芳游俄记》、《东游记》,梅兰芳团队重要成员齐如山、张彭春的相关著述,如《梅兰芳游美记》、《舞台艺术纵横谈》,还包括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斯达克•扬所著的《梅兰芳》,以及其他外国学者多年搜求、整理的1919年和1924年日本媒体的评论、艺术界座谈会的记录,1935年苏联艺术界关于梅兰芳艺术研讨会的原始档案资料。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还曾有戏班去过巴黎或旧金山进行公开的营业性演出,尽管反应热烈,但观众基本上是华人。19世纪末,一些西方人接触到中国剧场,对中国戏曲的舞台呈现依然感到非常隔膜:“所有演员的吐字都是单音节的,我从未听到他们发一个音而不从肺部挣扎吐出的,人们真要以为他们是遭遇惨杀时所发出的痛苦尖叫。其中一个演法官的演员在舞台上走着十分奇怪的台步。他首先将他的脚跟放在地上,然后慢慢放下鞋底,*后才是脚尖。相反的,另一个演员,却像疯子似的走来走去,手臂与腿夸张地伸动,比起我们小丑剧的表演,仍然显得太过火了。”关于中国戏曲的演唱,一位法国人做了如此的描绘:“高到刺耳以至无以忍受的程度,那尖锐的声音让人想到一只坏了喉咙的猫叫声一样的难听。”②其反感的态度显而易见。也有西方观众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耐心观察中国戏曲的舞台,比如对于检场人的理解:“穿着和我们在生活中街上看到的中国人一样的装束的仆人们,走上舞台,走到那些衣冠楚楚的演员中去,在他们演出中,递个茶杯给这个,送把宝剑给那个,因为剧本提示要求这样做。”比如对舞台空间的认识:“舞台是开放的,没有幕布,也没有翼厢,只有两道门,一进一出。”③比如对中国演员动作的领会:“如果戏里的情节要表现过桥的情节,就放两张桌子,相隔三四英尺。然后两桌之间搭一块板子,演员由一把椅子登上桌子,以那块板子为桥,从这边桌子走到那边桌子,由另一把椅子下地。如果一个演员要表演他正骑马背上的状态,他通过哑剧表演跨上了想象中存在的骏马,并用鞭子,用很快的频率抽打他身后想象中的马屁股。”①应该说,这些解读虽不带偏见,但毕竟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知层面。20世纪初叶,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梅兰芳”和中国戏曲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京剧”显得格外响亮。其实,梅兰芳早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已蜚声亚洲。1919年4月,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的邀请,梅兰芳率团到日本东京帝国剧场、大阪中央公会、神户聚乐馆等演出17天,演出剧目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思凡》《琴挑》《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御碑亭》《虹霓关》《贵妃醉酒》《游龙戏凤》《奇双会》《武家坡》,日本观众和学界反响热烈。《东京朝日新闻》1919年5月7日发表久保天随的评论《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文章说:“姿容美,声音美,再加上服装也极美,仅就这些已足能使观众赏心悦目。*紧要的是舞蹈,那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大体轻妙,精致极了。”②《东京日日新闻》1919年5月19日刊登久米正雄题为《丽人梅兰芳》的文章,称赞梅兰芳的演技:“千真万确,梅的戏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给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艺术美感。”“我觉得5个剧目里《虹霓关》和《贵妃醉酒》*好。……(《虹霓关》)梅饰这个妻子,武打时每逢亮相都由于看对方而飞波流盼,这种地方演得实在好。……《贵妃醉酒》主要是看梅扮演的杨贵妃喝酒的样子。这个戏绚丽极了。从美的角度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戏。”①还有报道说:“彼都士女,空巷争看,名公巨卿多有投稿纾赠之雅,名优竞效其舞态,谓之‘梅舞’。”②日本汉学家内藤虎次郎、狞野直喜,戏剧家青木正儿等人也纷纷撰文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源流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日本歌舞伎演员中村歌右卫门还将《天女散花》移植上演。当时国内的《春柳》杂志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甲午后,日本人心目中,未尝知有中国文明,每每发为言论,亦多轻侮之词。至于中国之美术,则更无所闻见。除老年人外,多不知中国之历史。学校中所讲授者,甲午之战也,台湾满洲之现状也,中国政治之腐败也,中国人之缠足、赌博、吸鸦片也。至于数千年中国之所以立国者,未有研究之。今番兰芳等前去,以演剧为指导,现身说法,俾知中国文明于万一。”③可以说,梅兰芳的早期访日演出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当时中国的形象。1924年5月,印度诗人、学者泰戈尔访华,中国文艺界招待泰戈尔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观赏梅兰芳在开明戏院为他演出的新剧《洛神》。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
梁燕,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代戏曲文学、近代京剧史论和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齐如山剧学研究》,主编《齐如山文集》(11卷),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商鞅评传(5) 内容简介 商鞅是先秦法家中能够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充分发挥自己才干及实现自己理想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精心策划及严厉推动之下,秦由一个半封建半游牧的...
鲁迅与高长虹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星空上,高长虹曾经是一位闪光的人物。鲁迅与高长虹的交游关系与变异的议题,是文坛多年来的一宗历史公案,根据作者多年来搜集...
歌迷小姐:邓丽君成名史(书+VCD) 内容简介 《歌迷小姐》曾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发行于香港。主角丁铛即由邓丽君出演,故事也基于邓丽君的演艺生涯,堪称邓丽君传奇一...
季羡林的世纪人生 本书特色 是一个典型的“杂家”,在他七十多年的漫长学术生涯中,涉足多个研究领域,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
文武兼备的革命家:朱执信(2008/10) 本书特色 朱执信无愧为文武兼备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忠诚的活动家、思想家;反对封建主义的英...
丘吉尔传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丘吉尔八卷本的官方传记的单卷本。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
细说宋太祖 本书特色 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举证,把赵匡胤这个历史上众说纷纭的皇帝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他--本是浪迹江湖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却在十多年后变成一位叱咤...
丽莉·布瑞斯珂是吴尔芙名作《灯塔行》(TotheLight-house)中的人物,吴尔芙把她形容为“有一对中国人的眼睛”。劳伦斯教授藉此
回忆田汉 本书特色 本书由他的挚友、学生、著名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以及他的家属根据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撰写的回忆文章集纳而成,详尽的记述了田汉的生平事迹和在戏剧上...
睁眼看慈禧-在强权与柔媚中挣扎的理性经典 内容简介 当我们拂去覆盖在岁月之上的厚厚尘埃时,一个真实的历史将再现在我们面前。在清一代,在慈禧太后这个人物的身上聚集...
赵丹自述 本书特色 赵丹,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扬州,居江苏南通,赵丹于1915年6月27日诞生于扬州,父亲赵子超,时任北洋军阀营长,公馆在东关街...
《乡土中国(经典译林)》内容简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开拓者费孝通教授的社会学经典著作,学界共认关于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内容简介:什么是人才?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研究生导师应当做什么?怎样开始写文章,又
大师底片--课本人物经典瞬间 本书特色 读这一本书,相当于看史上*著名人物的奇言奇行。书中汇聚了文化史上*著名人物*重要的妙语、独行,那些充满个性色彩的言行,引...
我心自由-杜尚传 本书特色 杜尚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反艺术”的艺术家,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一个不折不扣的“标题党”经过他签...
启功日记 本书特色 纪念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完整披露启功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写日记的全部内容——《启功日记》隆重上市!启功日记 内容简介 这批日记是在启功先生去世...
普希金:经典的传播与阐释 本书特色 本书是张铁夫教授继《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的续集。本书是张教授多年研究普希金所获得的一些体会。本书的*大特点...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内容简介:1979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童福岛万弥失踪。1984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童长谷部有美失踪
残宵无梦到横塘-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情爱世界 本书特色 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个是绝色佳人,好像是三生石上,注定要有一段凄美动人、惊绝后世的动人故事。沪上三月。薄寒轻暖...
生是长穹一抹风-民国公子张伯驹 内容简介 这是关于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新传记。 张伯驹出生于官僚家庭,却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