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前,以梅兰芳为首的一批社会精英凭借个人之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的伟大作为不仅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对我们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提供了历史借鉴。
《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通过文献梳理,以国别为区分,具体为“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3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美国”4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苏联”5 种。这些发表或出版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编者对所有文献做了*程度的保留,并在每一种文献的题目上加标注释,说明其*初发表或出版的时间、刊物或出版社,以及记录者、整理者和译者的相关情况。
本书以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和所到国家的主流观众的接受为题,发掘、整理了12种重要文献,包括梅兰芳的著作《梅兰芳游俄记》、《东游记》,梅兰芳团队重要成员齐如山、张彭春的相关著述,如《梅兰芳游美记》、《舞台艺术纵横谈》,还包括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斯达克•扬所著的《梅兰芳》,以及其他外国学者多年搜求、整理的1919年和1924年日本媒体的评论、艺术界座谈会的记录,1935年苏联艺术界关于梅兰芳艺术研讨会的原始档案资料。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还曾有戏班去过巴黎或旧金山进行公开的营业性演出,尽管反应热烈,但观众基本上是华人。19世纪末,一些西方人接触到中国剧场,对中国戏曲的舞台呈现依然感到非常隔膜:“所有演员的吐字都是单音节的,我从未听到他们发一个音而不从肺部挣扎吐出的,人们真要以为他们是遭遇惨杀时所发出的痛苦尖叫。其中一个演法官的演员在舞台上走着十分奇怪的台步。他首先将他的脚跟放在地上,然后慢慢放下鞋底,*后才是脚尖。相反的,另一个演员,却像疯子似的走来走去,手臂与腿夸张地伸动,比起我们小丑剧的表演,仍然显得太过火了。”关于中国戏曲的演唱,一位法国人做了如此的描绘:“高到刺耳以至无以忍受的程度,那尖锐的声音让人想到一只坏了喉咙的猫叫声一样的难听。”②其反感的态度显而易见。也有西方观众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耐心观察中国戏曲的舞台,比如对于检场人的理解:“穿着和我们在生活中街上看到的中国人一样的装束的仆人们,走上舞台,走到那些衣冠楚楚的演员中去,在他们演出中,递个茶杯给这个,送把宝剑给那个,因为剧本提示要求这样做。”比如对舞台空间的认识:“舞台是开放的,没有幕布,也没有翼厢,只有两道门,一进一出。”③比如对中国演员动作的领会:“如果戏里的情节要表现过桥的情节,就放两张桌子,相隔三四英尺。然后两桌之间搭一块板子,演员由一把椅子登上桌子,以那块板子为桥,从这边桌子走到那边桌子,由另一把椅子下地。如果一个演员要表演他正骑马背上的状态,他通过哑剧表演跨上了想象中存在的骏马,并用鞭子,用很快的频率抽打他身后想象中的马屁股。”①应该说,这些解读虽不带偏见,但毕竟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知层面。20世纪初叶,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梅兰芳”和中国戏曲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京剧”显得格外响亮。其实,梅兰芳早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已蜚声亚洲。1919年4月,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的邀请,梅兰芳率团到日本东京帝国剧场、大阪中央公会、神户聚乐馆等演出17天,演出剧目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思凡》《琴挑》《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御碑亭》《虹霓关》《贵妃醉酒》《游龙戏凤》《奇双会》《武家坡》,日本观众和学界反响热烈。《东京朝日新闻》1919年5月7日发表久保天随的评论《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文章说:“姿容美,声音美,再加上服装也极美,仅就这些已足能使观众赏心悦目。*紧要的是舞蹈,那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大体轻妙,精致极了。”②《东京日日新闻》1919年5月19日刊登久米正雄题为《丽人梅兰芳》的文章,称赞梅兰芳的演技:“千真万确,梅的戏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给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艺术美感。”“我觉得5个剧目里《虹霓关》和《贵妃醉酒》*好。……(《虹霓关》)梅饰这个妻子,武打时每逢亮相都由于看对方而飞波流盼,这种地方演得实在好。……《贵妃醉酒》主要是看梅扮演的杨贵妃喝酒的样子。这个戏绚丽极了。从美的角度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戏。”①还有报道说:“彼都士女,空巷争看,名公巨卿多有投稿纾赠之雅,名优竞效其舞态,谓之‘梅舞’。”②日本汉学家内藤虎次郎、狞野直喜,戏剧家青木正儿等人也纷纷撰文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源流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日本歌舞伎演员中村歌右卫门还将《天女散花》移植上演。当时国内的《春柳》杂志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甲午后,日本人心目中,未尝知有中国文明,每每发为言论,亦多轻侮之词。至于中国之美术,则更无所闻见。除老年人外,多不知中国之历史。学校中所讲授者,甲午之战也,台湾满洲之现状也,中国政治之腐败也,中国人之缠足、赌博、吸鸦片也。至于数千年中国之所以立国者,未有研究之。今番兰芳等前去,以演剧为指导,现身说法,俾知中国文明于万一。”③可以说,梅兰芳的早期访日演出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当时中国的形象。1924年5月,印度诗人、学者泰戈尔访华,中国文艺界招待泰戈尔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观赏梅兰芳在开明戏院为他演出的新剧《洛神》。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
梁燕,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代戏曲文学、近代京剧史论和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齐如山剧学研究》,主编《齐如山文集》(11卷),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1868-1945-日本女性教育家与女子学校 本书特色 高素质的国民是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女性则是人力资源之母。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技术的发展是核心,人的现代化...
中国书籍史传馆·流年碎影: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本书特色 俞平伯的一生淡泊名利,简单而精彩,在古典文学、红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本书从俞平伯出生书香世家写起,从...
中国皇帝传 本书特色自赢政取“三皇五帝”之皇帝名起,至清朝溥仪止,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众多皇帝。无论这些皇帝是雄霸天下之主还是愚蠢之极的莽夫,他们只要登上...
1966年初我由北京中国作家协会贬至江苏省文联。数月后“文化大革命”起,不待省文联的群众揪斗,中国作协即已派人来将我“押解”
细说宋太祖 本书特色 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举证,把赵匡胤这个历史上众说纷纭的皇帝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他--本是浪迹江湖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却在十多年后变成一位叱咤...
袁世凯发迹史 本书特色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
由盖叫天口述,由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的《粉墨春秋》,可以说是解放以来谈艺术最好的书。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再没有结合得
《从头开始》内容简介:★星巴克之父自传。霍华德·舒尔茨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星巴克之父”。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星巴克大胆转型,
大块文章-王蒙自传-第二部 本书特色 《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真实地表现了王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生活。王蒙复出不久,即进入文化界高级领导层。先是...
爷是大厨 本书特色 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北京城六十岁往上的老人已然超过一百六十万,实实在在的老龄化城市。在拥挤喧嚣的都市里,难道有这么一方清静的世界。赫二...
拿破仑传 本书特色 本书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传奇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和心路成长的历程。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在...
林则徐 本书特色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林则徐》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则徐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
谭人凤自述:1860-1920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百年风云人物全景式精神雕像,零距离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与体温,个人的记忆,承载着国家的历史,用他们自己的话语来把...
《乐器的故事》内容简介:乐器为我们带来各种美妙旋律,使单调的生活妙趣横生。它凝聚了乐器工匠、演奏家等人的智慧。本书针对青少
《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研究》内容简介: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科学发展方式、科技竞争方式和高校组织模式的转变,高校科研团队逐渐成为
奥普拉传 本书特色 奥普拉是美国*优秀的脱口秀主持人之一,被誉为美国人的“心灵女王”。她跟漂亮无缘,身材微胖,出身贫微,际遇坎坷,却多次占据着《福布斯》“百位名...
青年蒋介石 本书特色 一个农村青年成为中国统治者的传奇经历一个辛亥革命的参加者、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总司令的解密档案这里讲述的是您所不知道的青年蒋介石。他参加辛...
《三大师》内容简介: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三位长篇小说巨匠以他们恢宏的作品影响了全世界读者。茨威格在本书中没有
《上兵伐谋:管仲传1》内容简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古代的军事圣经《孙子兵法》认为,用兵的上策,
日本著名女星山口百惠退出演艺界已经20年了,但她的名字却从未由钟爱者口中淡去过,她的个人生活一向是传媒关注的热点,其中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