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前,以梅兰芳为首的一批社会精英凭借个人之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的伟大作为不仅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对我们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提供了历史借鉴。
《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通过文献梳理,以国别为区分,具体为“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3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美国”4 种,“梅兰芳与京剧在苏联”5 种。这些发表或出版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编者对所有文献做了*程度的保留,并在每一种文献的题目上加标注释,说明其*初发表或出版的时间、刊物或出版社,以及记录者、整理者和译者的相关情况。
本书以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和所到国家的主流观众的接受为题,发掘、整理了12种重要文献,包括梅兰芳的著作《梅兰芳游俄记》、《东游记》,梅兰芳团队重要成员齐如山、张彭春的相关著述,如《梅兰芳游美记》、《舞台艺术纵横谈》,还包括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斯达克•扬所著的《梅兰芳》,以及其他外国学者多年搜求、整理的1919年和1924年日本媒体的评论、艺术界座谈会的记录,1935年苏联艺术界关于梅兰芳艺术研讨会的原始档案资料。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还曾有戏班去过巴黎或旧金山进行公开的营业性演出,尽管反应热烈,但观众基本上是华人。19世纪末,一些西方人接触到中国剧场,对中国戏曲的舞台呈现依然感到非常隔膜:“所有演员的吐字都是单音节的,我从未听到他们发一个音而不从肺部挣扎吐出的,人们真要以为他们是遭遇惨杀时所发出的痛苦尖叫。其中一个演法官的演员在舞台上走着十分奇怪的台步。他首先将他的脚跟放在地上,然后慢慢放下鞋底,*后才是脚尖。相反的,另一个演员,却像疯子似的走来走去,手臂与腿夸张地伸动,比起我们小丑剧的表演,仍然显得太过火了。”关于中国戏曲的演唱,一位法国人做了如此的描绘:“高到刺耳以至无以忍受的程度,那尖锐的声音让人想到一只坏了喉咙的猫叫声一样的难听。”②其反感的态度显而易见。也有西方观众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耐心观察中国戏曲的舞台,比如对于检场人的理解:“穿着和我们在生活中街上看到的中国人一样的装束的仆人们,走上舞台,走到那些衣冠楚楚的演员中去,在他们演出中,递个茶杯给这个,送把宝剑给那个,因为剧本提示要求这样做。”比如对舞台空间的认识:“舞台是开放的,没有幕布,也没有翼厢,只有两道门,一进一出。”③比如对中国演员动作的领会:“如果戏里的情节要表现过桥的情节,就放两张桌子,相隔三四英尺。然后两桌之间搭一块板子,演员由一把椅子登上桌子,以那块板子为桥,从这边桌子走到那边桌子,由另一把椅子下地。如果一个演员要表演他正骑马背上的状态,他通过哑剧表演跨上了想象中存在的骏马,并用鞭子,用很快的频率抽打他身后想象中的马屁股。”①应该说,这些解读虽不带偏见,但毕竟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知层面。20世纪初叶,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梅兰芳”和中国戏曲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京剧”显得格外响亮。其实,梅兰芳早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已蜚声亚洲。1919年4月,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的邀请,梅兰芳率团到日本东京帝国剧场、大阪中央公会、神户聚乐馆等演出17天,演出剧目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思凡》《琴挑》《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御碑亭》《虹霓关》《贵妃醉酒》《游龙戏凤》《奇双会》《武家坡》,日本观众和学界反响热烈。《东京朝日新闻》1919年5月7日发表久保天随的评论《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文章说:“姿容美,声音美,再加上服装也极美,仅就这些已足能使观众赏心悦目。*紧要的是舞蹈,那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大体轻妙,精致极了。”②《东京日日新闻》1919年5月19日刊登久米正雄题为《丽人梅兰芳》的文章,称赞梅兰芳的演技:“千真万确,梅的戏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给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艺术美感。”“我觉得5个剧目里《虹霓关》和《贵妃醉酒》*好。……(《虹霓关》)梅饰这个妻子,武打时每逢亮相都由于看对方而飞波流盼,这种地方演得实在好。……《贵妃醉酒》主要是看梅扮演的杨贵妃喝酒的样子。这个戏绚丽极了。从美的角度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戏。”①还有报道说:“彼都士女,空巷争看,名公巨卿多有投稿纾赠之雅,名优竞效其舞态,谓之‘梅舞’。”②日本汉学家内藤虎次郎、狞野直喜,戏剧家青木正儿等人也纷纷撰文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源流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日本歌舞伎演员中村歌右卫门还将《天女散花》移植上演。当时国内的《春柳》杂志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甲午后,日本人心目中,未尝知有中国文明,每每发为言论,亦多轻侮之词。至于中国之美术,则更无所闻见。除老年人外,多不知中国之历史。学校中所讲授者,甲午之战也,台湾满洲之现状也,中国政治之腐败也,中国人之缠足、赌博、吸鸦片也。至于数千年中国之所以立国者,未有研究之。今番兰芳等前去,以演剧为指导,现身说法,俾知中国文明于万一。”③可以说,梅兰芳的早期访日演出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当时中国的形象。1924年5月,印度诗人、学者泰戈尔访华,中国文艺界招待泰戈尔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观赏梅兰芳在开明戏院为他演出的新剧《洛神》。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
梁燕,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代戏曲文学、近代京剧史论和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齐如山剧学研究》,主编《齐如山文集》(11卷),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 本书特色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政坛大风——王安石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表现其人生。**部分写其执政之前的社会局势和王安石...
何止为诗痴.辛迪 本书特色 一代文人的命运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深情的回忆 一套感人的书籍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英作序,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东方出版中心倾情奉献“...
生命的嬗变 本书特色 《生命的嬗变》汇集了许戈辉与冯小刚、张艺谋、贾樟柯、赵薇、谭盾、姚明、徐帆、斯琴高娃、刘欢的倾心对话,从中发掘他们人生中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
马志明评传 本书特色 作者与相声名家马志明有着深入而长期的交往,能够获得众多一手资料,既能够保证素材的准确性,又使本书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书中对多部相声作品的深...
丘濬 本书特色 丘濬(1421年-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玉峰、琼山,别号海山老人,琼山府城镇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内容简介 本书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起家的曾国藩及集团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深入探索了其数十年暗中操纵晚清政局所起的政治作用和巨...
冰鉴-范冰冰画传 本书特色 2007年至今,范冰冰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是领导,老板,要带领一帮人,要像永动机不停向前,以劳模般的热情去接片,以旺盛的精力去做...
从呼兰河到浅水湾-萧红传 本书特色 她是20世纪“文学洛神”,与张爱玲等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
盗火者-严复传 本书特色 严复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勿庸置疑。其历史地位的真正确立,主要在于他在近代中国给国人带来了近代西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本书是研究严复的...
德川家康-乱世终结者-战国四雄 本书特色 他,不是武田信玄般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也非织田信长般汪洋恣肆的天才人物,更不是丰臣秀吉般敢作敢为的草莽英雄。在猛如虎狼的...
岁月如流-我这八十年-人与岁月 本书特色 十九岁考上北大政治系;二十二岁响应政府号召,到云南嵩明县法院任职,一去三十年;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去吃苦,去接受革命的...
走自己的路-吴文俊口述自传 本书特色本书共22章,通过吴文俊先生的口述,邓若鸿、吴天骄先生的访问整理。分别记录了吴先生的家世和幼年,中学时代和大学,以及跟陈省身...
遗事八帖:台湾百年情书 本书特色 1.《遗事八帖》以大散文结构,巨视时代,衬之文史,借以盆地古大湖、山水寄情、历史文化、思想迷结等众多宏大主题,向人们展示了一片...
清代伶官传 本书特色 “……文宗当播迁之际,偶忆曩昔国家之盛,而垂问及梨园旧人,是其中盖有无限之凄怆也;故对陈等,亦慰抚弥加,尝亲至钱粮处,观其授太监艺,一日教...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震华法师遗稿 本书特色 本书是二百万字的的著作,是迄今国内*大的一部佛教人名辞典。著者震华法师生前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并于四十年代创办上海佛...
亚伯拉罕.林肯 本书特色 亚伯拉罕·林肯 ( abraham lincoln ) (1809-1865)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
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戴爱连——一个不倦的舞者,一个独立的、率真的、乐观的、活泼的、坚忍不拨的女性。然而她的一生并不总是伴...
傅雷的最后17年 本书特色 在历史的废墟上,仍能隐约听到他情纯的声音,家书与家国思想的芦苇脆弱而优美,令人伤杯,让心明净。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以劫难磨炼...
郑小瑛传 内容简介 在半个世纪的国内国际音乐舞台上,她是如此活跃。如此的光彩照人! 把西方古典音乐引进来,把中国交响乐本土题材的作品介绍出去,这是音乐家义不容辞...
《美国边疆的开拓: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内容简介:美国建国初期,刘易斯和克拉克受时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委派,前往西部探险,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