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守书人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萨德。伊斯康德在任期间写的纪实类日记,作者就是萨德。伊斯康德本人。《烽火守书人》从伊拉克图书馆从战火中的废墟讲起,作者围绕着复兴伊拉克国家图书馆,不断以日记形式记录发生在巴格达他和同事们身边的事情,并把日记放上大英图书馆网站,日记广为流传,成为这一时期巴格达*真实珍贵的民间记录。
伊斯康德的这部日记*早刊登于英国档案管理员协会和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从2006年11月开始,到2007年7月为止,打动了无数的读者。馆长以看似简单却内含强烈情感的文字,把遭到战火破坏的伊拉克图书馆在重建过程中所经历的点滴真实记录下来。馆外的世界危机四伏,时刻会发生的炸弹袭击、炮弹轰炸,恐怖分子的死亡威胁、绑架与灭绝人性的谋杀,加上贪污怠惰的政府官僚,无能上司的百般刁难,缺水缺电的恶劣环境,终日与图书馆员们相随。面对如此“人间地狱”,伊斯康德和下属馆员们仍然凭借着超乎想象的勇气和责任感,把几成废墟的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重建起来,不惜以血的代价,捍卫那些无比丰厚却无比脆弱的文化遗产,以喂养苦难中的伊拉克人民的心灵。这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信念”的作品,会给人带来极其震撼的阅读感受。
季羡林散文全集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天竺心影》是作者正式印行的**部散文集,1980年9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作者19...
ThemostcomprehensiveEnglish-languagecollectionofworkeverby"thegreatestpoetofthet...
路边书 本书特色 《路边书》是作家罗伟章的一部散文随笔自选集,分“小笔记”“路边书”“对谈录”三辑。其中“小笔记”记录罗伟章读书、写作的心得;“路边书”记录了行...
雁南归·绿窗艳影 本书特色 中国文史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系统整理民国小说家的著作。冯玉奇著的《雁南归绿窗艳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为他在民国...
我的父母我的故乡-读者文摘-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的民国作家文章,内容围绕父母、家族、乡土。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追忆了父母亲人的点点滴滴,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内容简介:在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无论是平凡场合还是重要时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件事
小书虫系列纪德读书日记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阅读感兴趣者、安德烈收录了作家安德烈??纪德对名家名作的真实点评,让读者领略一种奇特的法式读书风格。 小书虫系列纪...
史实与悬疑、艺术与惊悚……天衣无缝的雅俗融合,难觅破绽的情节营造,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大陈列馆的镶木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时...
活出那份娓娓道来 本书特色 有这样25个人,要么他们的名字让你如雷贯耳,要么他们的作品让你如雷贯耳。李健 刘若英 孟非 林青霞 汪涵 陈道明 吴秀波...
东方卷-外国文学作品选 内容简介 在每位作家的选文前,选编者对所选作家作品都有简略的介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这部分内容原本可以长篇大论,对作品...
寻找邓世昌-北洋水师名舰追踪纪实 本书特色丹东大东沟水域,一条北洋水师沉没军舰被重新发现,作者萨苏作为这次探摸与打捞的直接参与者,经历了这次搜索沉船惊心动魄的过...
《中国美学通史(第6卷·明代卷)》内容简介:《中国美学通史》的第六卷即明代卷。本卷是对明代美学的论述,概括了明代美学的特点与
吕碧城集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吕碧城集》 展现了近三百...
人间况味 本书特色 本书是梁实秋一部怀人纪事散文集,是梁实秋晚年zui为重要的作品。书中有对过往岁月zui重要zui难忘经历的回忆,有对故友亲朋的深切缅怀和思念...
史铁生自选集 本书特色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史铁生自选集 内容简介 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
秋--巴金著(蓝色封面) 本书特色 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受中外文学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五四时期的文化...
特蕾莎·科隆(Teresa Colom,1973— )安道尔诗人、作家,1973年生于西班牙。2000年出版的诗集《恍如六月》获得米克尔·马蒂波尔奖。2010年...
雷锋日记 目录 一、雷锋生平简介二、雷锋日记1.一九五八年2.一九五九年3.一九六0年4.一九六一年5.一九六二年三、雷锋书信1.给小凌的信2.致姑嫂城公社领导...
吃火-阿特伍德作品 本书特色 本书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诗集。诗集包括三种先前出版过的诗选集:《诗:1965-1975》、《诗:1976...
徐子建,本书作者,徐静蕾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