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原子》一书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微观和*宏观的世界——原子、亚原子、粒子以及整个宇宙,目的是尽量解答以下两个问题:“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和“我们所在的宇宙是怎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书中首先在人类自身的尺度上对自然进行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一些有用的物理规律,同时,我们还采取历史方法,讨论一些现在看来很古怪,甚至很愚蠢的观点,探讨早期科学观点中的谬误对我们而言有着诸多裨益。
宇宙的浩瀚与原子的微小
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探索的目标
寻着先人的脚步
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些
传统来说,我们的世界上有苦有甜、有冷有热,然后还有颜色。事实上,我们的世界只有原子和虚无。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57)
万物皆由原子构成。
——理查德·费曼(1918-1988)
在现代的自然观念里,构成物质的*小部分的自然规律与整个宇宙的进化发展息息相关。与早期的原子观不同,我们现在所称的原子并不是*小的粒子,原子也是由更小的东西构成。同样,原子也能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
11.1早期的原子观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物理世界的诸多事物进行过猜测。他们经常会对自然的运行规律进行假想,但在亚里士多德之前,鲜有哲学家试图去证明他们的假想。因此,普通物体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小东西(原子)构成这一观点和物质能够被无限分割的观点同时存在着。
有个早期的古希腊人设想了原子的存在,这个人就是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57)发展了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并指出物质是由存在于其他虚空中的形色各异的不可见原子构成。我们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并没有试图证明原子存在与否。很显然,原子对他的吸引仅停留在哲学层面上。
其他的希腊哲学家则对物质可无限分割这一观点很感兴趣,亚里士多德就在此列。尽管亚里士多德强调观察,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理论严格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而且,有时他尽管确实对自然做出了观察,但他并没有从观察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亚里士多德是位伟大的哲学家,但他的科学观点仍有许多改进的余地。
在科学研究当中,亚里士多德不是很幸运,因为许多理论在当时无法通过观察来验证。亚里士多德肯定发现自己可以将物质切分得越来越小。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观察不到的微小尺度上,物质无法在不改变属性的前提下继续分割下去。
11.2原子存在的证据
实际上,人们在200多年前就有了间接证据证明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中一条证据是,特定的物质可从某种看上去类似的物质中分解出来,就像这种相似的物质中包含着这种特定物质的微小颗粒一样。
另一条证据来自气体的运动现象。封闭容器中的气体会对容器的内壁施加一个压力(在第5章中,我们将压力定义为单位面积上受力的大小)。气体温度上升或容器内气体增加时,这一压力也随之加大,这就好像气体是由在容器中随机运动的粒子构成一样。在任意时间内,会有一部分粒子撞到容器内壁,从而施加一个作用力,产生压力。若气体的量增加,在单位时间内撞击内壁的粒子就会增加,压力也随之加大。若气体温度升高,气体的粒子活动就会加快,压力也会加大。粒子运动速度越快,它们所拥有的动能就越大。气体的各个粒子所拥有的动能并不是完全相等,但我们可以用这些粒子的平均动能。温度与平均动能成正比。
我们之前讨论过两种不同的温度计量方法,即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在华氏温标中,水在32度结冰,在212度沸腾。在摄氏温标中,水的冰点是0度,而沸点是100度。摄氏温标为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上各个国家通用。在科学实验中还经常用到另一种计量方式,即“绝对温度”或开尔文温标,名称取自开尔文男爵。开尔文男爵原名威廉·汤姆逊,是一个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物理学家。有一个科学定律,即在压力一定时,封闭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而这个温度指的就是开尔文温标下的温度。同样,我们在之前的段落中讲到温度与平均动能成正比,这个温度也是开尔文温标下的温度,缩写为K。温度的*低点为0 K,不过根据自然定律,温度只能是非常接近0 K,而不能完全达到0 K。(在开尔文温标中通常省略“°”的符号。)在开尔文温标中,水的冰点为273度,沸点为373度。注意,在开尔文温标和摄氏温标中,水的冰点与沸点之间都有100度的温度差。因此,在这两种计量手段中,1度的温度差是相等的,两种温标的差别仅在于一个恒定值为273度的尺度顺移(0 K就相当于-273℃)。
作者: [美]唐·利希滕贝格
译者: 周弘毅
唐·利希滕贝格,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物理学名誉教授。纽约大学本科理学士,伊利诺斯大学乌尔班纳分校学术博士。他的专业范畴是基本粒子的理论,包括夸克、电子,和胶子。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重子相互作用的夸克,如质子和中子,介子,π介子和k中介子。尽管他停止了原创物理学研究,但他的作品仍被物理学家所引用。
淮北平原区水文实验研究 本书特色 王振龙等编著的《淮北平原区水文实验研究》内容凝聚着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三代水文水资源科技工作人员5...
《材料科学基础(第3版)》写了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与材料性能和应用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将金属、
内容简介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的哲学。本书立足于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
科学技术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交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并重点探讨了核心的争论和理论进展,书中涉及的论题包括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话语与修辞,客观性,实验与理论的地位...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极富启发性的科学社会史通史性著作,全书侧重于科学技术同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关系,分别从英国皇家学会到法国科...
梦溪笔谈-(插图本) 本书特色 读《梦溪笔谈》(插图本),如同置身于知识的殿堂,闻未闻,见末见,融之可以润笔端,采之可以裨信史。 生僻字词标注读音,解除读者查阅...
绪论第一篇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第一章星空运转与周日视动第1节星座与四季星空第2节天体的周日视运动第3节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第4节天
流式细胞术-原理.操作及应用-(第二版) 本书特色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操作的全面性;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了流式分选的相关内容。流式细胞术-原理.操作及应用-(第...
科学的文化建构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 目录 总序前言导论 “作为实践的科学”与科学的文化建构**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第三节 解决问...
最美的昆虫科学馆《昆虫记》--昆虫记:个性十足的虫子-蛾子、蜘蛛、萤火虫 本书特色 本丛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活泼的故事情节、美丽的彩色插图描绘了法布尔原著中具有...
酶工程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从应对全球资源匮乏、能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酶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酶在解决上述重大问题方面的*新进展...
时间简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推动丛书”**辑的一种。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手册 本书特色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是有机化学的基础,是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本书主要内容有未知物...
《引力与时空(原书第2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引力理论,包括Riemann几何、Einstein引力理论、黑洞与引力理论、黑洞与引力坍缩
深水砂岩新论-成因.识别.触发机制与储层性质 本书特色 G.Shanmugam编著的《深水砂岩新论(成因识别触发机制与储层性质)》是笔者之前著作《深水过程与相模...
地球科学卷-10000个科学难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10000个科学难题》系列丛书的地球科学卷,是由我国工作在地球科学研究与教学**线的地球科学专家以及一些海外...
固体地球潮汐 内容简介 固体地球潮汐是由于日、月和近地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变化所导致的地球内部和表面的周期性形变,是联系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
高分子化学教程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四川大学)教材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了各种材料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和方法以及合成条件与材料性能的相...
《探索复杂性》内容简介:耗散结构理论由于在社会经济等大范围领域中展现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协同论、突变论并
与物理学家同行 本书特色本书由冯端、吴培亨等8位物理学家的访谈构成,内容涉及物理学家的求学经历与成长思考,物理学家的研究领域,物理学家重要成果的研究过程;物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