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转眼风花又各飞,夜半惊起穷途泪。清代散文家沈三白血泪之作,《浮生六记》再掀波澜。诉不尽爱语缠绵,书不完炎凉聚散。断简残篇,只待今人看。
文学性×通俗性×准确性,以敬畏之心重塑经典,首次多角度、全方位呈现绝世佳话!简明注释,典故用词未作替换,传达原文意趣;新增标题,按现代语序修饰调整,灵活不僵;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转眼风花又各飞,夜半惊起穷途泪。清代散文家沈三白血泪之作,沈复著的这本《浮生六记》再掀波澜。诉不尽爱语缠绵,书不完炎凉聚散。断简残篇,只待今人看。
整个农历年我几乎都埋头在晦涩的文言文里。只做时机正好的事,看书也是这样。对那些以取宠为荣的快餐文,早已厌烦透顶。渴求认真、有趣的文字,选择非功利的作品,明心见性,乐在其中。
我一再推迟自己的下一本书,选题几经周折,一否再否。仓促地赶个讨巧的长篇,销量再好,也只能让我羞耻到死不瞑目。直到四月,编辑突然问我:“想不想翻译《浮生六记》?”我马上回复:“好啊。”心想着,这件事做定了。它有意义。
虽说清代文学不算难懂,也会有人觉得再译经典是画蛇添足,甚至是倒退之举,但我还是认为:以普及角度来说,可以抛砖引玉,大开方便之门,降低阅读门槛。出于这个意图,我也专门择取了部分段落,录制了有声版。
当然,编译得再用心,也远不及原文;编译得不好,必然惹来唾骂。描摹前人的足印,比自个儿走路要难,简直是战战兢兢。要是粗暴地拆词直译,机械化、硬邦邦地搞了个四不像,为所谓精准而丢失可读性,那太蠢。只有按现代语序修饰调整,灵活不僵,才能把原文意趣有效传达给当今读者。另外,部分有典故的用词。宁可标注释也不敢替换,否则就是为了现代感而丢了时代性。既要通俗易懂,也求古典雅致,摸索平衡,何其难。
例如沈父纳姚氏为妾的部分,篇幅虽短,却直接推进了陈芸与公婆关系的破裂。关于姚氏着墨不多,但称谓变化实在有趣:“姚氏女”“此邻女”“姚姬”,既符合姚氏从路人甲到妾室的不同身份,也暗藏说话人(沈母)对其愈加憎恶的态度。如上的细致处太多,编译的遣词用句更得谨慎。
再如沈复爱玩的“射覆”,是从汉代时就流行于皇宫的猜物游戏,跟周易占卜密不可分。颜师古注日:“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出处源远,必须保留词汇另做注释。还有“芸尝以沉速等香”。《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有记载,宝玉荷包里有“两星沉速”。沉速意为沉香、速香。古人的生活细节。生动处正在于“生僻处”。也正是这些细节,形成了时空质感和文化厚度。
我爱《浮生六记》,因为里面有可爱的闺中良友,也有残酷的生死无常。沈复中年丧偶,一生颠沛,贫困潦倒,朝不保夕。他不是英勇大丈夫,但他倔强——心怀诗与远方,踉跄着玩耍世间,长不大。不合时宜,苦中作乐,这便是沈复和《浮生六记》*动人的地方。
乐、趣、愁、快,是《浮生六记》现存的四卷。每卷皆为顺叙,时间线互有重叠,故事互为补充,读到*后才窥得全豹。记“乐”、记“趣”的两卷,令人怡然神往;到记“愁”的部分,笔调急转直下,前文回避的痛苦真相,逐一爆开。再继续看他记“快”,哪怕山水泉石再美,也是恍若隔世,满眼沧桑。
“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的人生不知所终。活着的岁月似尘埃乍起,又杳然无迹,晚年与书的后两卷一样下落不明。幸在笔墨有魂,字字句句都给他续了命,这是文学给文人的恩赐。他落在手稿上的泪,也渗进后辈眼里,所以生生不息。
如果能以微弱绵力,让更多人拾起《浮生六记》原本,那就心满意足了。
编译不当之处,诚望宽容、指正。感激不尽。
关熙潮
二○一六年六月
苏州
卷一
闺房记乐
我于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适逢太平盛世,又生在书香世家,住在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苏州沧浪亭畔,可见老天真是厚待于我。苏东坡有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倘若我不把旧事前尘书写下来,未免辜负了苍天垂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来,《关雎》是《诗经》的首篇,那我索性也把夫妻情事放在首卷,其他篇目依次写下就是了。惭愧的是,我少年时没用功读书,学问粗浅,不过是记录些实情实事而已。如果非要挑剔深究我的文法用句,那就是苛责脏镜子不够明亮了。
我小时候跟金沙的于氏订过亲,可惜她八岁就天折了。后来,我娶了陈氏为妻。她叫陈芸,字淑珍,是我舅舅心余先生亲戚的女儿。
陈芸生来聪明,刚学说话那会儿,听讲一遍《琵琶行》就能背下来。她四岁那年,父亲离世,只能和母亲金氏、弟弟克昌相依为命。家徒四壁的贫寒日子,他们无依无靠。等陈芸长大了些,纺织、刺绣等女红做得熟练,就靠纤纤十指的辛勤劳作,供给一家三口衣食。连弟弟从师学习的费用,也是陈芸出的。
有一天,陈芸从书筐里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逐字辨认,始识笔墨。刺绣的闲暇工夫,芸慢慢学会了写诗,还作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佳旬。
我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回家探亲。小孩子天真烂漫,无芥蒂,我得以一睹她的诗作。虽赞叹她才思隽秀,却也怕她福泽不深。然而,我倾心于她,无法释怀,就跟母亲讲:“要是为儿子选媳妇,非淑珍姐姐不娶!”
母亲也喜欢芸的温柔和顺,就摘下金戒指,缔结婚姻之约。那一日,是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
当年冬天,芸的堂姐嫁人,我和母亲同去观礼。芸和我同龄,算起来还大我十个月,自幼就以姐弟相称,所以我还是称她“淑姐”。
当时见满屋客人衣着鲜艳华丽,唯独芸,朴素淡雅的装束,只有鞋子是新的。绣工瞧着精巧得很,好奇询问,才知是她自己的手艺。原来,芸的蕙质兰心,不仅在笔墨文采。只见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美中不足是两颗牙齿微微外凸。可那娇柔之态,足以让我神往情迷。
我要来她的诗稿观摩,有的只写了一联,有的是三句四句,零零散散,都不完整。我问她缘由,她笑答:“也没个老师指导,便只能这样了。要是有个能做老师的知己,帮我推敲完成,那该多好呢。”我开玩笑地给她题了“锦囊佳旬”四字,这是关于唐代诗人李贺的典故。李贺二十七岁病卒,没想到,芸短命天寿的运数也已藏伏其中。
当晚,我送亲戚到城外,返回时已是三更天。饿得难受,想找东西填肚子,老仆就拿枣脯给我。我不喜欢,太甜。芸就悄悄拽着我的衣袖,将我引到她闺房。进去一看,里面竟然藏着热粥和小菜。我开心极了,举起筷子正准备吃,忽听到芸的堂哥玉衡在外边嚷嚷:“淑妹快来!”P3-5
(清)沈复 译者:关熙潮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记录过往生活中点滴趣味及漫游经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傅斯年讲诗经》内容简介:此书原名《〈诗经〉讲义稿》,是史学家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本书考证、注
《手机摄影构图大全:轻松拍出大片味儿》内容简介:本书包含100多位摄影师的照片分享、100多万摄影爱好者摄影技巧的总结,从两条线来
爱工作日,更爱周末。爱和同事团购玩游戏,也爱聊天。爱公司的短期旅行,更爱下班后聚会吃大餐。爱和团队一起奋斗,也爱SOHO。我喜欢我的办公室生活,可以终于有一天离...
纯真年代 本书特色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结构技巧较完美的一部小说。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狂人日记/鲁迅著作分类全编 本书特色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鲁博...
走,出去玩 本书特色 你可以不爱狗,但要爱旅行,你可以不爱旅行,但一定要爱生活。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走,出去玩走,出去玩 内容简介 头狗德吉是一只身材魁梧、性...
《人体运动彩色解剖图谱:肌肉训练百科全书》内容简介:本书是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及其相互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运动表现水平
台湾散文卷-中国文学佳作选 本书特色 散文三大家领衔:余光中、张晓风、王鼎钧,各具特色,余体:大品散文的典范;王道:讲究修辞,手法灵活;张风:感性充盈、仁善深挚...
《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主要内容:崇拜西洋文明,唾弃自己的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宿命。事实上,不论是研究中国文化,还是研究中
自巴颜喀拉 本书特色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建社50周年之际,与博库(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走马黄河”社会文化考察活动。这项始自2000年5月的活动,于当...
《从零开始做餐饮(经营篇)》内容简介:在竞争越发激烈的时代,开餐饮店成为个人创业的优先选择之一,“一夜爆火”的网红餐饮店在
邓云乡集:诗词自话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诗词钞、词钞、诗钞、诗词自话四个部分,收录了作者《闻救济民间艺人有感》、《清平乐》、《陶然曲》等。邓云乡集:诗词自话 目录...
《从0到估值1000万》内容简介:《从0到估值1000万:创业者的5项修炼》是一本创业者写给创业者的书。本书的作者不是高校教授,也不是
美人心事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作者在书中说:我们这一辈人,在青年阶段.谁没有几本外国小说作为贴心的朋友?蜷曲在灯边床角,拥读黄昏,相伴者,除了梁山好汉、绿林英雄...
神曲 本书特色 有史以来*伟大的诗歌巨著,历代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神曲 内容简介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诗人的代表作。诗人采用了中世...
《告别放映室:蔌弦近作选2014-2015》,“杜弗·诗歌手册”第四辑,050号。收录诗人蔌弦2014-2015年近作22首。杜弗书店,是一家致
《工业互联网平台》内容简介: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快速兴起和发展,引发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创新,并驱动制造业的
《交易员的自我修养:中国一线交易员访谈实录(王维扬)》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顶级交易员访谈丛书”之一,丛书致力于通过十数年
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1858~1940)是瑞典的优秀女作家,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拉格洛夫生于瑞典西部的一个陆...
独白与对话 本书特色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