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觀察家報》、《星期日郵報》2016年度十大好書
★知名書評網站 Five Books 2016年度最佳哲學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英國庫伯獎雙料桂冠得主最新力作
★阮若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葉浩│哲學星期五資深志工/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1933年巴黎小酒館的一杯雞尾酒,開啟了一場歷久不衰的哲學運動,
鼓舞了無數的年輕人:熱愛生命、追求自由、奮起行動。
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
如果你是個存在主義者,眼前這杯杏子雞尾酒,就能讓你大談哲學和自由。
「當你從存在主義的窗子往內望,首先看到的是咖啡館裡的繁忙景象。你聽到杯子碰撞聲和此起彼落的對話聲;服務生在桌間穿梭,接著你注意到一張大桌旁邊坐著一個矮胖、斜眼的男子,和一位裹著頭巾、吐著菸圈的優雅女子,一群朋友圍繞著他們。川流不息的人們從不間斷……」
本書講述了存在主義的源起,以「存在主義天王天后」沙特和西蒙.波娃領銜主演,牽引出當代學術圈中的朋友和對手──卡繆、海德格、胡塞爾、雅斯培、梅洛龐蒂和梅鐸等才華橫溢的哲學家輪番出場。直至今日,他們的哲學讀來依舊妙趣橫生,只因為它攸關人生,直指人類兩個最大的問題:「我們是誰?」及「我們該做什麼?」
存在主義帶來的不只是哲學的變革,更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革命,戰後的六八學運、反殖民、女權運動等等追求自由、民權的解放呼聲,再再都留下了現代存在主義的烙印。
莎拉.貝克威爾巧妙交織了傳記、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帶領讀者踏上這段生動而有趣的旅程,與哲學家和他們的朋友們一同經歷這場令人著迷的思想運動。
媒體推薦:
「因為聚精會神看一本存在主義的書而錯過了公車站,這種事不常有,可是就發生在我身上。我是在埋首閱讀莎拉.貝克威爾的《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沙特、波娃、卡繆、海德格等人的故事,讀來奇特、有趣而具說服力。如果這本書不能獲獎,我會把這份稿子吃掉。」──《星期日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本書把傳記、哲學、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結合起來,出人意料地好讀。」──《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帶我們回到往日……那時候哲學和哲學家都性感、迷人而驚世駭俗;那時候感性和學識相互交融。……作者向我們展示存在主義者的一些想法如何令人著迷,而他們本人的生活,又如何引人入勝而往往令人驚訝不已。生動而幽默的軼事,與繁複哲學概念的清晰持平解說結合起來。……婉約動人、敏銳而公正。」──《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奇異、有趣、清晰而滿腔熱情。……沒多少作家能像貝克威爾那樣,如此善於用明白易懂的文筆解釋複雜的概念。」──《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書中滿載的知識絕非泛泛,再加上一群奇特的人物,只有哲學家齊聚一堂才能帶來這樣的盛況。筆下透露著絲絲情感,即使令人畏懼的海德格,他的荒謬作為也被看成人性的一面。」──《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莎拉.貝克威爾學有專精,講述存在主義的故事勝任愉快。……她文筆甚佳,筆觸輕盈而深具英式幽默。……貝克威爾是了不起而能抓住微言精義的老師。她講解現象學的奧秘,清晰簡潔,跟我在法國大學教室裡聽到的任何解說一樣精采。有關存在主義對英語世界的文化衝擊,本書提出令人讚嘆的洞見。……貝克威爾表明,這些問題在今天的重要性不下於以往任何時期。」──《衛報》(The Guardian)
「饒有興味的敘述。」──《書商》雜誌(The Bookseller)
「〔貝克威爾〕年輕時興致勃勃的自我,以及她歷經成長後變成的觀點持平的作家,攜手寫成了這本書。……這部著作滿載溫情而慎思明辨。……貝克威爾寫的不是教科書,但如果要找一部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教科書,我建議以這本書取而代之。她別具本領,能透過精選的原著引文,結合自己的解說,把主要概念具體表達出來。她這本書是茂密哲學叢林裡開出的一片天地,很少人有那種能力或意志,可以自行探索這個茂林。」──《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一本出人意表的精采好書。……有趣而饒有興味,……賞心悅目而妙趣橫生。」──《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以嶄新觀點去看一度被視為過時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滋長的社會和文化環境。……貝克威爾女士的文筆富吸引力而卓越出眾:她不是從全知作者的觀點扮演評論家、傳記作家或導遊的角色。」──《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信心滿滿地闡明艱深的哲學概念,配上興味十足的寫作風格。我想不出能在哪裡找到更好的現代思想史導論。」──《每日新聞報》(Newsday)
「對哲學的了解,不能跟界定這種哲學的人生分割開來。全書對這個問題提出令人驚喜而富人文內涵的回應:存在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筆法靈動,也讓你腦筋動起來。」──《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貝克威爾還記得,最初閱讀存在主義者的著作時,吸引她的是他們的理論而不是他們的個人事跡;她現在卻寫道,如今想法改變了:『思想是有趣的,但人更是有趣得多。』她的讀者可真幸運,本書兼備這兩方面的豐富內容。」──《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生動而敏銳……以清新、令人精神煥發的觀點,去看複雜的思維及其獨特的時地背景。」──《科克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
「貝克威爾出色地講述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描述了那些哲學家的不平凡生涯:他們的人生和著作,專注於『如何對自己負責而時刻警覺』以及『人生在世的身分、目的和自由等問題』。透過生動的人物刻劃,以及對縝密哲學概念清晰精練的解讀,貝克威爾把存在主義的故事嵌入了『歐洲整個世紀的故事』,戲劇性地把真誠性、反叛、自由和責任等中心議題的論辯呈現出來。」──《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功力不凡……嚴謹而清晰……向會思考的人極力推薦。」──《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貝克威爾繼有名的蒙田(Montaigne)研究之後……接著而來的這部著作,對存在主義和它的主要思想家作出生動評述。……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描述一群充滿激情的思想家,並指出他們今天仍然攸關重要。」──《書單》雜誌(Booklist)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內容全面而異常豐富,莎拉.貝克威爾在書中帶引我們認識那些跟存在主義關係最緊密的人,『透過他們的思想看他們的人生,又透過他們的人生看他們的思想』……在貝克威爾眼中,這些人物『處身一家又大又熱鬧的思想交流咖啡廳』。他們的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們關心,不是因為他們所作決定的對錯,而是因為他們探索人類真正面對的問題。它講述二十世紀的一個主要思想運動,出奇地好讀,包含豐富的傳記資料和洞見,並指出這一切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書頁》雜誌(BookPage)
「生動、充滿溫情而令人著迷的一部思想史。」──《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
「本書巧妙地講述了存在主義的社會及文化環境,引人入勝,文筆甚佳, 帶引眾多讀者發現沙特、波娃和梅洛龐蒂等人……貝克威爾使重大而複雜的哲學概念變得振奮人心;因此她值得讚賞,她的書很值得一讀。」──《舊金山紀事報》(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莎拉.貝克威爾在這部富啟發性而妙趣橫生的研究著作中講述了那一群思想家和他們的追隨者,……她認為廣義的存在主義運動,啟發了女性主義、同性戀平權觀念、反種族主義、反殖民主義和其他激進運動的思潮。看來喝著幾杯雞尾酒,足以引來出人意表的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不要因為那麼輕鬆的一個書名而不屑一讀。莎拉.貝克威爾的《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繪畫一幅集體人像,其中包括胡塞爾、海德格、沙特、波娃和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活躍的『歐陸』哲學家。本書以深刻的思辯和富於同情的觀點,讓我們看到這些思想家如何叫人興奮。它令人欲罷不能。我看完最後一章若有所失,幾乎要跑去斯特蘭德書店(Strand Bookstore),去看看他們有些什麼梅洛龐蒂所寫的書。」──羅林.史坦因(Lorin Stein),《巴黎評論日誌》(Paris Review Daily)
作者簡介: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一九六三年生於英格蘭南岸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經常與雙親一起在世界各地旅遊,之後移民至澳洲,在雪梨的沙灘上度過童年時光。
她在青少年時期成為存在主義者,十六歲時閱讀沙特的《嘔吐》,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之後在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大學畢業後因迷上海德格而攻讀博士學位,她認為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希望能效法存在主義者,整日待在咖啡館裡閱讀、寫作、喝酒、戀愛而後分手、交朋友、談思論想。某天卻毅然決然放棄學業,搬到倫敦生活。
她曾在倫敦幾家書店打工,並在倫敦的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十年,二○○二年展開全職寫作生涯,二○一○年出版了享譽全球的《閱讀...
(展开全部)
一个人也许永远无法充分地描述一杯咖啡。然而,这是一项有益的任务:它把我们生活的世界还给了我们。在那些我们通常不认为是哲学内容的事物上,它尤其有效:一杯饮料、一首忧郁的歌、一次兜风、一抹余晖、一种不安的情绪、盒相片、一个无聊的时刻。它通过掉转我们自己通常如空气般被忽略的视角,恢复了个人世界的丰富性。
——引自第63页
海德格尔是哲学的伟大转向者。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存在——而非触不可及的宇宙论或数学——才是最“本体论的”东西。实际的操劳与操心,比反思更为原始。有用性先于沉思,“当下上手状态”先于“现成在手状态”,“在世存在”和“与他人共在”先于“独自存在”。我们不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空盘旋,上从往下凝视,而是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参与其中——我们“被抛”到这里。而“被抛性”必定是我们的起点。
——引自章节:全书
舒仪,七零年代出生,八零年代成长,九零年代逐渐褪去青涩,二十一世纪开始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名校毕业,多年知名外企经历,职业经理人。工科背景,却深爱文字这种表述方...
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 本书特色 普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患者的自诊自疗能力,为临床医生提供必要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 内容简介 本书主...
中国牌坊门楼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中国建筑中顶楼和门面所采用的形态各异的牌坊、门楼,汇成了一本摄影集。内容有:孔林的万古长春牌坊、北京成贤街——牌楼、大理文化园...
在已经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上海的城市战略目标愿景被定位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
危重症篇-跟师李可抄方记 本书特色李可老中医,山西灵石县人。1930年生,逆境中自学中医,1983年创办灵石县中医院。经常超常破格用药,擅长用大毒之药治疗急危重...
李杰,1989年从业动画,先后在翡翠动(香港)画公司,太平洋动画公司(美国),宏广动画(台湾)公司工作,历任动画设计师,动画导演。2001年受聘于中国传媒大学动...
1.周燕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78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七年。长期致力于住宅精细化和标准化设计研...
体现中国学者原创,绝非抄袭:本书在实践操作和理论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书籍。引领经管类著作潮流:本书在深入阐述理论的同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这正是目前...
市川忧人 Ichikawa Yuto一九七六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毕业于东京大学。二〇一六年以挑战“无人生还”经典模式的本格推理长篇《水母不会冻结》摘得第二十六届...
三口之家-中小户型 本书特色 《中小户型·三口之家》:完整案例,实景展现,户型平面图+点评文字,帮您打造个性家装。三口之家-中小户型 目录 清新之家品尚人间水墨...
【编辑推荐】♣ 布劳提根的短篇小说在最不可能之处告诉我们,琐碎的日常也能闪现诗意的灵光他擅长以轻盈灵动的视角观察世界的运转和精神的低语,在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中...
急重症外科出身的柯文哲,以開刀般銳利的方式剖析自己;這本書,是柯文哲之所以成為現在柯文哲的故事。過去的柯文哲,在科學醫療中斟酌人性;現在的柯文哲,在人性政治中運...
黑柳彻子,日本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
井下作业设备问答 本书特色 《井下作业设备问答》适用于油田钻井作业员工的培训,也可以作为相关员工的自学用书。井下作业设备问答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灵活的问答形式,...
女巫之猫(abbyahy),中国殿堂级古言作家,纵横华语文坛近十年,屡获各榜单、月票、订阅、鲜花等道具冠军,其文《三生三世彼岸花》为成名之作,一战打响文坛,《三...
品牌营销专家林斯特龙是极富实战经验与创新精神的。在他的最新力作《买》中,给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结论:大多数时候,植入式广告毫无效果;品牌像习俗一样,控制着我们的...
桥梁创新在柳州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柳州市结合柳江将市区分为壶嘴形的现状,为方便交通和经济发展,先后在柳江上建造了21座不同类型的桥梁,包含所有类...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
没有个性的人和等特戈多一样荒诞。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
日本著名漫画家伊藤润二代表作一份来自深海的“馈赠”挑战读者的感官极限!探讨人与自然、反思战争与和平的先锋艺术无数人的“童年阴影”,超级经典的“伊藤式”展开与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