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套丛书所展示的,是近三十余年来易学家从现代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周易》经传中的人生智慧与思维方式的贯通、探讨。相信再过三十年,随着我们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与文化境界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岁月的流逝中将通过各种外显的八卦符号与内应的五行生克机理,寻求认识世界与把握世界的新方式。因此,《周易》将成为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丰富自身文化发展永恒的研究母题。
本书分析了《周易》阴阳、气论、感通等思想对中国养生学的重要影响,并以气功等实际功法为例,具体展现了两者之间的深刻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于*后一章论《周易》与哲理养生,根据《周易》中的快乐主义、诗意生活、道德修养等,提出了由生命境界的提升与养神来养生的观点。哲理养生是中国养生学的根本特色所在,是*重要的养生方法,极有现实意义。
《内经》所讲的顺应四时变化而养生的原则,在后世被系统化为所谓“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健体和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夏秋冬、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四时气候变化当然也会时刻影响人体生命活动。人体脏腑、四肢、九窍、筋骨、血脉、皮肤等组织的生命活动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与四时之间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一致,也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仅如此,昼夜之间的节奏变化也与四时相对应,其变化的道理与四季交替一样。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就是冬。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体阴阳气机的变化在一日中也表现为生、长、收、藏四个基本样态。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三候,组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年之中季节、温度、降水量及物候都密切联系,通过二十四节气表现出来。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时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表示季节变更的转折点到来;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则说明气候变化的冷热程度;白露、寒露、霜降,则表示温度下降后低层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明降水量的多少;而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则反映了物候的特征,用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与季节变化都息息相关。春夏时节,自然界阳气生发,万物生机勃勃。这时候如何顺时而养?就该涵养和保护体内阳气,让它更加充实饱满。因此,春夏时节不应过于损伤和阻碍阳气,这叫作“春夏养阳”。而秋冬时节,自然界阴气鼎盛,万物敛藏,这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这就是所谓“秋冬养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夏天不宜图一时爽快而贪冷饮凉,冬天也不必畏寒怕冷而一味保暖,就是因为夏天贪凉会损伤精气,冬天过暖也会损伤精气。俗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简单而言,就是该热的时候就让它热,该冷的时候就让它冷,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天时,过犹不及,才是养生正道。春应于肝,肝藏血,主疏导和发泄,在志为怒。肝气不足,无法疏导和发泄,就会表现为暴躁、敏感和易怒,我们常称这种人为肝火太盛。肝喜欢的是条达舒畅的心情,不喜欢抑郁恼怒的情绪,抑郁伤肝。养生家们主张,春色怡人的时节,正适合踏青览胜,游山玩水,登高抒怀,让所有情绪的阴霾在山水花草游目骋怀中一扫而光。春天,在日常起居中,应晚睡早起,散披长发,舒展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使血液畅通,气血调和,精神焕发。在春季乍暖还寒时,要注意御寒防风,养阳敛阴。衣着不妨宽松舒适,但同时需要保暖,衣物不可顿减。如果过早地脱掉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导致呼吸系统的疾病。因此,要按“春捂秋冻”的原则随气温变化而及时加减衣服。在饮食上,根据春季阳气升发、人体代谢开始旺盛的特点,宜选符合肝木之性的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平和,忌食生冷油腻。因为冬天人们的室外活动较少,因而身体活力和脏器功能都会减弱,所以进入春季以后,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爱好和习惯,来选择室外活动和锻炼项目。春季多进行室外活动,保持锻炼的习惯,就会活力充沛,抗病力强。夏季是一年阳气*盛的季节,人体阳气此时*易发泄。夏季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因而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夏季气候炎热,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主神志,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激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
刘云超(1976—),男,山东平原人。2008 年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2008 年至今,先后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文化研究所从事儒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易学哲学、儒家哲学和生态哲学。在《孔子研究》《东岳论丛》《理论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于中国台湾《鹅湖月刊》、韩国《中国学论丛》《东洋哲学》《退溪学》《人文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从历史中提取智慧-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3,其中包括了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重评张载由“气化论”证立的成德论、《安...
周易通释-Vo1.84 本书特色 兰甲云编著的《周易通释》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从《周易》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彰显理性的哲学写作一定是线性的吗?作者在此处展现了一种另类的哲学写作,一种作者同自己文本之间的对话。
原本大学微言-(全二册) 本书特色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但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礼记译解(全2册) 本书特色 自從東漢學者鄭玄分别給儀禮、周禮、禮記做了注解之後,才有了三一禮七逗一名稱。儀禮記的是冠、婚、喪、祭、飲...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繁体坚排版)》内容简介:思想必然是公共的,尤其是所谓时代思想,或某学派的思想等,其为多数...
阳明学刊-第五辑 本书特色 《阳明学刊》的创办及出版,为研究王阳明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但由于王阳明出入于释老,直承象山,遥接孔孟,下启明清数百年学...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罗素文集-第1卷 本书特色 莱布尼茨是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深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现...
道教典籍选刊---化书 内容简介 《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
中华思想经典-弘明集 本书特色 佛教如何“征服”了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思想大争论全纪录——《弘明集》一.当下佛教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持续上升,读者对佛教经典和佛教...
小事 本书特色 荣念曾,林兆华,林怀民,田壮壮,史铁生,孟京辉,马未都,刘索拉友情推荐。门户林立,瞿小松弃门而入无门。喧嚣日益,作曲人教我大音寂静。——史铁生看...
西方美学史-(全2册) 本书特色 一、中国美学泰斗朱光潜经典散文作品集,谈做人、谈人生、谈感悟、谈美学,让大师带你聆听自己的声音。 二、收录《谈美》《给青年的十...
当代儒学与精神性 内容简介 儒学与精神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围。为促进对儒学与精神性课题的讨论,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在2007年11月筹办了“当代儒学...
《周易表解》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说卦》、《序卦》、《杂卦》;卷二:上经(彖上、
科学哲学卷-当代哲学经典 本书特色 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本书特色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目录 作者...
密涅瓦的猫头鹰-黑格尔 本书特色《密涅瓦的猫头鹰—— 黑格尔》是一本讲述黑格尔生平事迹、主要著作、哲学思想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构建、发展过程等的书。不仅有助于读...
厚黑学大全集 本书特色 《厚黑学大全集(超值金版)》是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厚黑学大全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厚黑学;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厚黑丛话;社...
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 内容简介 “佛教文学”历来似乎指佛典中的譬喻、因缘之类的文学和本生、本行故事,指带文学色彩之佛教典籍。部分学者将所有佛教典籍由文学方面加以考...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钟锦读佛教原始经典《长阿含经》的随笔。这本《长阿含经漫笔》颇有别开生面之处。在形式上,采用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