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恩/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女主角常小南生在底层穷苦人家,以捡煤核为生。一次偶遇失业潦倒的洪士毅,对她的命运深表同情,用在慈善会打替工的微薄收入接济常家生活。二人萌生爱恋之情。貌美体俏的常小南后被杨柳歌舞团领班相中,从此在爱情上见异思迁,先后甩掉洪士毅、乐师王孙,*终落入纨绔子弟陈四爷之手,导致常家家破人亡。
《美人恩/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运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淋漓尽致的把洪士毅对小南的无私的爱表现了出来。同时,经过岁月的敲打,心灵的践踏,小南对待洪士毅的态度转变。在那个战乱时期的大事件下,洪士毅与小南之间种种纠葛的小事件两者之间的对比,更鲜明的折射出当时人情冷淡的种种事实。
《美人恩/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中华民国二十一年,眨眨眼已经到了。在这二十一年中,发生了多少事情,其中有些竟是*可痛、*可耻、没无奈何的!可是到了今年,看看中国自身,却还不见得有什么良好办法。稍为有点儿血气的人,都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这种苦闷若要解除,便是不管生死,拿着刀枪,找着仇人拼个你死我活。其次一个办法,就是抱着得乐且乐的宗旨,找些娱乐,自己麻醉自己,把这苦闷忘了。照说,自然是**个办法是对的,然而打破苦闷的人,却是十有八九都试行的是第二个办法。上天似乎也很明白这一点,到了三月,他便将烂漫的春光送到了人间,让大家陶醉到春光里去,让你们去忘了耻辱,忘了祖国,忘了民族。我是寄居北平的人,这个印象便是北平的春光所给予我的。这是四月中旬,满街的路树正发着嫩绿色的细芽,告诉行人春来了。你若是顺着东西长安街的马路,一直向中央走,到了天安门外市民花圃里,你便可以看到左边平地堆起一片红色,是榆叶梅,右边一片黄色,是迎春花。其间杂以点缀的叶子,真个如锦绣铺地一般。加上绿甍黄瓦的高楼之下是双耸玉阙、四绕红墙,画师也画不出这伟大美丽的景致来。西边广场上便是中央公园的大门,红男绿女,嘻嘻哈哈,流水似的进去。满园的春色自然关不住,有股清香由天外飘来,便是园里开着堆雪一般的丁香花散出香气来了。门外停的各种车子,一辆挤着一辆,占了十几亩的地位,车夫沾着主人的光,也各在踏脚板上看着路边花圃的春色。绿树荫里,卖茶的、卖油条烧饼的、卖豆汁的、各种小车大担的小贩,又要沾车夫的光,都团聚着一群人吃喝。只听到人声哄哄,闹成一片,这哪里像是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国度里的情形?春天,真是把人麻醉了!但是,这也不过就北平城里一角而言。另一个地方,却有人对了这春天加倍地叫着没奈何的。这是宣武门内一个偏僻胡同里,两旁人家大半是窄小的门楼,有两处大些的门楼,大半都破旧了。胡同里遥遥有一种小锣声,是捏糖人儿的小贩由隔巷敲来的,这才打破了这寂寞的空气。胡同里并不见有什么人影,只是那白粉矮墙上,东边伸出一束丁香花,在嫩绿的树叶中,捧出一丛丛的瑞雪;西边屋角伸出一丛柳条,被轻微的东风摇撼着,好像是向对面的丁香花点头,好像是说,我们又在冷巷中会面了。这柳树之下却是个会馆,院落不算小,不过年久失修罢了。当前清的时候,全国文人都要到北京来会试,各地方人为了免除士人的旅费负担起见,各建设一所至二三所会馆,容留文人与留京的寒吏。改革以后,学生代替了老相公,找差事的人代替了候补官,各会馆里依然住着各地方的人。近十年来,北平市面日穷,住会馆的旅客更是变了一种形象,现在提出一个人做代表。这人姓洪名士毅,曾在中学毕业,来北平升学未能,谋职业不得,就住在会馆里等机会。他住的屋子倒不窄小,只是器具很少,靠两条窄板凳,支了三块薄板,那便是床。床上一条军用毯,好几处是粗线?着破缝,四周都露出下面垫的稻草帘子来。毯子上并无多物,只一床薄薄的蓝布被,中间还有盘子大几块新的,原来是大补丁。靠窗一张四方桌子,上面铺了报纸,倒有一副笔砚,堆着一二十本残破的书。桌子边两个小方凳子而外,就并无其他木器了。墙角落里,一个旧藤篮子,里面放了些瓶罐碗碟之类。屋子里这样空洞,越是嫌着屋子宽大。洪士毅坐在桌子边,手上端了一本破去封面的《千家诗》,哼着“无花无酒过清明”,但是当他哼到这句诗的时候,已经在这本诗上消磨了不少的时候,现在有些口渴了。桌上也有把旧茶壶,只是破了壶嘴子,不轻易泡茶。因为没有钱买茶叶,不过是每日早上盛一壶白开水。这开水由早上放到中午,当然也就凉了。他将裂了两条缝的茶杯,要倒上一杯,然而只提了壶柄,壶嘴子咕嘟几声并滴不出水来。望了窗子外的太阳,这时正当天中,将阶沿下的屋影和阳光画了一道黑白界线,更表现出这天气是十分的晴明了。这个日子,白天时间正长着,耳朵里听到隔壁人家的时钟当当敲了两下,分明还是正午,若到七点多钟天黑,还有五六小时,坐在屋子里,如何过去?手上拿的这本《千家诗》至少念过三千遍,几乎可以倒背得过来,不拿书在手上也可以念,又何必拿着书本?于是他离开了屋子,走到院子里来散步,却听到东边厢房里有抹洗牙牌的声音。这是那屋子里黄毓亭干的事,他曾做过县承审员法院书记官一类的事情,现时在北平会馆里赋闲三年多了,除了写信和一班认识几面的人借钱与找事而外,便是在屋子里起牙牌数。这个时候,大概是闲得无聊,又在向三十二张牙牌找出路了。西边厢房里,一排三间房门,都是倒锁着的,这是住的一班学生,也许已经上课去了。然而在这上面一间屋子里,也是唏里哗啦有打麻雀牌之声,走过去看时,正是那三个学生和本房的主人一处耍钱。洪士毅在门外一伸头,那主人起身笑道:“你接着打四圈吗?”洪士毅道:“我早上还是刘先生给了三个冷馒头吃了一饱,哪有钱打牌?”他道:“哪个又有钱打牌?我们是打五十个铜子一底,还带赊账。长天日子,一点儿事没有,无聊得很。”……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原籍安徽潜山。著名通俗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生创作了10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4000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多产,而且是作品畅销的作家。他的小说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他的读者上有鸿儒,下至白丁,其作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有“中国大仲马”之称。
百年文言 本书特色 陈永正、徐晋如主编的《百年文言(精)》由陈永正、徐晋如主编,遴选近百年来200馀人近300篇文章,每人附有小传,每篇采用集评形式予以赏析。所...
随心集 本书特色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
欲采蘋花不自由 本书特色 本书为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骆玉明漫话江南才士之作。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造诣深厚,博古通今,备受学界同仁和学生推崇。曾开设多门文学史课程,著有多...
《React Native移动开发实战(第2版)》内容简介:《ReactNative移动开发实战第2版》共分为13章,分为入门,进阶和实战三部分。入门
周作人书信 本书特色 “集中所收共计七十七篇,篇幅很短,总计起来分量不多,可是收集很不容易。……幸而友人中有二三好事者还收藏着好些,便去借来选抄,大抵选不到十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园 本书特色 中国素来是一散文大国,古之文章,已传唱千世。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不胜枚举。阅读经典散文,亲近母语的魅力,具有着...
屋角的农事 本书特色 一场画笔与文学的美妙邂逅,一份从诙谐叙事中窥见处世哲学的心灵独白。林那北著的《屋角的农事》是“自说自画丛书”中的一本。通过作家在城市有限的...
安神大吉:潘家园旧货市场苗族群落考察随笔 本书特色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苗族绣女们——她们把古老的史诗带到了北京;她们把“田野”带到了北京;她们把苗族的绣品带到了北...
恶之花-波德莱尔精选集 本书特色 1857年6月25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这本薄薄的诗集奠定了波德莱尔在法国乃至全世界现代...
青春祭 本书特色 《青春祭》是张曼菱的一本中篇小说选集,收入五篇作品。《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讲述的是云南知青下乡傣族村寨的经历,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青春祭》。《云...
书与你-毛姆读书随笔 本书特色 《书与你》由毛姆当年应《星期六晚邮报》之约所写的读书随笔集结而成,旨在为当时的读者提供阅读建议。毛姆以小说家的特殊才...
林语堂作品·京华烟云 本书特色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旅居巴黎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引起轰动。小说写于...
灵魂只能独行 本书特色 即使两个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深切的呼唤和应答。灵魂只能独行 内容简介 ...
诗词赏会-修订本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一篇(锦瑟>解入难》《陆放翁诗漫举》《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近四十篇...
《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内容简介:“斯金纳的鸽子,桑代克的猫,洛伦茨的鸭子水上漂;斯佩里的脑,哈洛的猴,巴甫洛夫小狗腮腺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内容简介:本书在介绍网络体系结构概念的基础上,对现有典型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新型网络体系结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本书特色河流总是充满故事,像无休无止的岁月。奔腾不 息的河流,涤荡世间的污秽,吟唱着温情与浪漫,也 演绎着灾难和宿命。乔治·艾略...
海男六短篇 本书特色 《海男六短篇》是“短篇经典文库”丛书中的一本,收录海男的六篇短篇小说,均以“爱情”为主题,...
先生之风:二十七位中国知识分子的背影 本书特色本书是一部悼念近一二十年去世的知识界人士。包括:王瑶、邓广铭、钱萧乾、唐达成、袁永熙、周一良、李慎之等。 这二十几...
千秋独行 内容简介 历史乃以往的客观实在,但对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如何看,有时却人言言殊,评价不一。好在历史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话语缝隙,可供人们去体察、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