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晓声先生解读中国文化的一部新作,是一部梳理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与思考心得。包括了对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一条出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总结性的内容线索。作者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1、梁晓声2018年重磅新作,是对于中国文化多年的读书思考集大成之作!2、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后,从文化视角切入,全新深度解剖中国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变。3、站在当今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章 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
?文化的好与坏
?一句“民为贵”抵过半部《道德经》
?自古帝王不读书
?说说大清
?双面民国
?国家的文艺气质
第二章 文以载道
?中国之蒙学现象
?中国的诗与歌
?正史与野史
?胡适与鲁迅
?贵族精神与“士大夫精神”
?秦文与汉赋
?嵇康之死
?《诗经》的文艺品质
第三章 文学即人学
?我的使命
?我与文学
?读的烙印
?人和书的亲情
?关论林黛玉的不“醋”
?唐诗宋词的背面
?百年文化的表情
?评论的尺度
第四章 文明意味着什么
?文明的尺度
?人性似水
?报复的尺度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平凡的地位
?崇尚“曲晦”乃全社会的变态
?论大学精神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封建之国体,好比人有寿限。初定如少年;中兴如青壮年,大抵生气勃勃,仿佛前途无量;而没有谁的青壮年期是无限长的。中兴一过,似夕阳西下,晚衰开始了—— 也没有谁能长生不老。此自然规律,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胡适一心想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引导中国从西方现代文化中取长补短,却在很长的时期里被故意误解,仿佛民国以来中国文化方面的所有“坏事”都是胡适挑头干的,仿佛他是“帝国主义”的“文化间谍”—— 这被颠倒的历史,若不恢复原貌,一切中国人今日又有何颜面谈什么文化呢?嵇康、陶渊明们的人生,从来不曾真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恰恰相反,山涛与王戎的人生,才真的是古代文人们的夙愿。凡那作诗赋词撰文颂扬嵇康的文人,大抵是想入仕而久拂其愿的文人。一有机会,十之八九都想走山涛与王戎的路—— 这与文人们的普遍道德关系不大,实乃社会形态所决定。若古代文人可像近代的文人一样,当不成官还可当教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所谓“竹林七贤”当时也就不存在了。即或存在,也不构成一个历史话题了—— 那还有什么值得论道的呢?嵇康的死,只有一点仍具有现实社会启示性—— 一个好社会,应如尊重人的隐私一样,尊重人的立场选择。进言之,在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对嵇康们的同情文章少了些,肯定意味着政治开明了些;对李白的热捧文章少了些,意味着政治又开明了些;对杜甫的崇敬文章少了些,则不但意味着政治开明,而且意味着社会祥和了;而文化知识分子都带头学陶潜了,则不但意味着社会祥和了,还证明乡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美好了—— 斯时,中国梦大致成真也。帝王统治不可能完全不依靠思想力。儒家思想乃是帝王们唯一明智选择的思想力,所以他们经常对儒家思想表现出半真半假的礼遇和倚重。这就形成一种王权对社会思想的暗示—— 于是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或曰中国文人,越来越丧失了思想能动力,代代袭承地争当儒家思想的优秀生,做不做帝王老师都不重要了,能否进入“服官政”的序列变得唯一重要了。当前,“儒家文化”似乎渐热,对此我是心存忧虑的。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通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位置的人们了。古今中外,所谓文化,确乎的,从来都打上阶层的烙印。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乃是—— 阶层文化的烙印越来越式微,文化品质的一致性越来越成为大方向。进言之,即——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经济基础不同的人们,在文化方面却越来越难以分出趣味之高低;所谓“上等人士”未必同时便是文化优上者,所谓“下里巴人”未必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者。而大多数人,只要愿意,不但是文化受众,还完全可以是好文化之提供者、传播者。清朝的完结,不但是古老的封建国体之崩溃,也是封建文化之文化中心地位的动摇和丧失过程。封建国体与封建文化,如蛤蜊的双壳,是缺一不可的“配套”。比作蛤蜊而非蚌,是因为壳内绝对不会产生珍珠。中国之学界有种长久的通病,便是对所谓经典的一味赞美。尤其是成了靠宣讲经典吃饭的人以后,更是习惯于论瑕为美。仿佛不如此,所捧的饭碗就低等了似的。在此点上,不要说不及西人治学的客观了,就是连致力于传授的古人也不及的。后者们对所谓经典也还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且能在批判中贡献新思想。而当代的靠宣讲经典吃饭的人,大抵本无独立见解,所以不敢批判,也就只有一味赞美。明之所以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很主要的原因是沾了人口红利的光。明初的六千余万人口,至后期已逾两亿了。如此之多的人口,对经济基础起到不言而喻的支撑。而经济基础“造血”功能的殚精竭虑,使上层建筑的大厦得以较长期摇而不倒。如大船,哪漏补哪,延缓倾覆。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创作过大量极具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中国古代文人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文化。这历史与丈化的交融,显示了中华民族不仅古老而且文明。古老丈明的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姿态和精神风貌屹...
现代汉语量级范畴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一部语法学专著,其*大特色是把级范畴和量范畴结合起来,概括出量级范畴。现代汉语量级范畴的提出,显示了“级”和“量”关联紧密...
阅读金华-婺州人文精神探寻 本书特色 《阅读金华:婺州人文精神探寻》金华是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小邹鲁”,尊师重教,文风鼎盛,是一座思想重镇,...
古文字基础 本书特色 汉字是当今世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古老的文字。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世界虽经沧海桑田、星移斗转的巨变,但汉字却仍因袭着古老的传统,光彩照人...
中国文化丛谈-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在台湾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整理而成,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以《钱宾...
中国盲文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盲文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历史,论述了汉语盲文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搜集了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影响的各种盲文方案,汇总了正在使用和即将颁布使...
中国崇龙习俗 本书特色 龙,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谁碰到这个话题,都要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甚至根据龙的传说想象出很多东西来,并...
西化-现代化丛书:吴虞文录 内容简介 《吴虞文录》*初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可以看做吴虞早年的思想报告。本书选目基本参照亚东版《吴虞文录》(1921年10月初版...
抟日记-非洲故事二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当今*重要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故事集。全书十九篇,多写非洲世态人情。这部备受赞誉的小说集...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本书特色 为什么我们人类祖先的服装和佩饰会如此简单粗糙,而我们今天却那样丰富多彩?我国的服饰又是怎样由原始葫芽状态逐渐...
《新媒体运营实务(微课版)》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为10个项目,内容包括认识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运营思维、新媒体文案策划、微博运营
国学概论讲话 本书特色 《国学概论讲话》一书原版由蔡元培题写书名。这本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凡国学上之基本知识,均已搜辑无遗。”全书如同...
故事会精品系列传闻轶事 本书特色 本书以“传奇”为主题,分“善恶有报”“奇特赛事”&ld...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本书特色 一针见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从此再也不做“白字先生”本书在手,表达、交际都不愁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内容简介 天...
系紧兜裆布-长声闲话 本书特色 《系紧兜裆布》,为《长声闲话》第二册,收76篇。兜裆布即“犊鼻裈”,在中国早已不传,在日本却至今犹见,一句“系紧兜裆布”,颇能为...
当代寓言集 本书特色 作为美国风情的诠释者,詹姆斯·瑟伯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他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美 国*伟大的幽默大师...
辞海-全九册-第六版-典藏本 本书特色 《辞海》第6版典藏本箱装全9册,重达26公斤,全彩图文,封面为艺术纸,书名采用刺绣工艺,由江泽民亲笔题写书名,全书篇幅较...
【编辑推荐】你可知道,第一块豆腐诞生于何时?筷子是什么时候首次使用?食物何时开始分阴阳、凉热?红薯和玉米的引进产生了何等巨大影响?为何中国人讲究吃一口饭要配一口...
巫·舞·八卦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巫者都善舞,是*早的舞蹈家。本书讲述了巫祀中的舞祭;手势·禹步·八卦舞谱;从舞蹈的角度谈八卦的审美功能等内容。巫·舞·八卦 ...
比较语音学概要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较早的专门以比较方法探讨欧洲语言发音的著作,为国人解决外语学习中的发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书在引进国外普通语音学理论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