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行当》描绘了一百一十五种如今已消失,或濒临消失的老行当,如铁匠、桶匠、豆腐匠、烧炭人、杂耍艺人、澡堂搓背人……每种均配有手绘插图。在那个没有选择的时代,工作就是为了吃饭。人们常常说“可惜”,东西坏了就修修再用,绝不简简单单换一个。这种朴实的生活中传递出浓浓的人情味道。
如今,生活越来越便利,我们是否却因之丢失了珍贵的东西?这些老行当不仅能唤起久远温馨的记忆,更可以让人从中学习专心做一件事的幸福,回味传统技艺的温暖初心。
生活越来越便利,我们却因之丢失了珍贵和温暖的东西
从这本书中,学习专心做一件事的幸福,回味传统技艺的温暖初心
铁匠、木胎师、烧炭人、卖金鱼人、卖豆腐人、卖柴人、打字员……
这115种行当如今已消失,却让我们看到曾经的质朴与温暖,寻回弥足珍贵的生活原味
100余幅手绘插图,真切感受手工年代的细致与精心
充满怀旧风的语言和绘画直击当下人的心灵,唤起久远的感动
海报:
前言那消失的行当的呐喊
来自老行当的无声呐喊
首先说一下本书提到的“昭和的行当”的含义。一种是昭和时代常见的庶民从事的职业,但现在已经消失。人力车那些昭和初年就不见踪影的行当也包含在内。另一种是正在慢慢消失的工作,虽然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但*繁荣的时期是昭和时代。另外还介绍了作为谋生的职业虽已消失,但作为地区文化活动偶尔还能一见的行当,例如纸芝居屋。
我将这些象征着昭和时代,或结束于昭和时代,或在昭和时代迎来全盛时期的职业全部包括在内,统称为“昭和的行当”。
写作本书之际,我再次认识到,这些老行当已经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要再次发掘出来非常困难。
古往今来,不管哪类工作,即便在某一时代曾经流行过,也会被更加方便的形式取代,之后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当时的记录已所剩无几,曾经见证过的人也日渐减少,那究竟是怎样的职业,有的连内容都弄不清楚了。昭和的老行当几乎都面临这种宿命。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那些早已失去作用的行当也有着属于它们的不甘吧?如果能听听这些无声的呼喊,想必除了实用价值之外,人们对这些工作还会有其他的认识吧?
的确,这里所举的职业,被取代的理由并没有反驳的余地。即便有,也只余抱怨和叹息。即便如此,那些过去的老行当,还有以此为生的人们无声的呐喊,就注定要默默地消失吗?在一心追求合理化,追求快速和便利的过程中,我们或许错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即使是当代*尖端的职业,也面临着像昭和的行当那样*终消失的命运。如今兴盛的职业也终将被更便利更低廉的方式取代。
那些无声的呐喊到底说了什么呢?我想请各位读者自己思考一下。书中讲述的这些职业远比现在的工作更有人情味和温度。
那不是被操作指南掌控的冷冰冰的关系,而是通过工作来交换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感的关系,昭和的老行当是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意味着无论是劳动者也好,客人也好,都不是孤独的。虽然和现在相比,那些职业既不方便,效率也低,但其中有人情在。以人为媒介,工作才得以成立,所以人也会得到重视。不仅重视人的存在,同样也重视物件的价值。昭和时代的人们经常说“可惜”,珍惜地使用各种东西,用坏了就修修再用,绝不轻易地换一个新的。可以说“可惜”一词包含着一种支撑昭和时代的精神。
但这种精神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快就消失了,到了今天,人们变得只重视便利。
经济高速发展带走的东西
从“可惜”这个词又联想到了“忍耐”。
那个时代不像现在,人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讨论什么天职或者合适的职业。首先,经济上捉襟见肘,大家不得不想办法努力维持生计。谋生是人们干活的根本出发点。现在工作种类增多了,而在那个没有选择的时代,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吃饭,这样的出发点显而易见。他们几乎没有余力思考工作的价值,以及这份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即便酬劳不高,工作环境残酷,人们也不得不忍耐着干下去。
因为贫穷,也有人钻法律的空子骗人,做些欺诈和违法的买卖。这在哪个时代都一样,但追溯那些职业的源头,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哀。
日本不久后迎来了始于昭和三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慢慢地脱去了贫穷的外衣。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陆续进入普通家庭,商品琳琅满目。
但随着城市越来越繁荣,曾经活跃在时代前沿的人们逐渐消失了。这一点在这个时代表现得*为明显。
河上架起了铁桥,以前运送客人去对岸的摆渡人去了哪里?雨伞很便宜就能买到,依靠修伞谋生的那些人又去了哪里?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总是在傍晚时分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的纸芝居的老大爷又到哪儿去了呢?
我家旁边有一家带停车场的大型便利店。二十年前刚搬到这里时,附近有水果铺、豆腐店、酒铺、文具店、点心铺等,各种小店鳞次栉比。随着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的登场,这些店铺都消失了踪影。生活的确是方便了。但是,那些小店还在的时候,顾客会和店里的人们聊聊天,进而形成一种地区共同体般的关系,为社区增加活力。如今,便利店的周围虽然人流密集,整个社区却静悄悄的。当然,这种便利店里没有人与人的交往,只有简单的购物行为。
这样发展下去真的好吗?每次回顾各种各样的昭和的老行当,我的脑海里就会闪过类似的思绪。
泽宫优
二一六年二月八日
泽宫优
作家,出生于熊本县八代市,毕业于青山学院大学文学系、早稻田大学第二文学系,主要以努力生存的小人物为创作主题,代表作有《巨人队捕手》《昭和的工作》《战国废城纪行》《消失的行当》等。
平野惠理子
作家,插图画家,出生于静冈县。主要作品有《日本岁时记图鉴》《我的东京散步术》《料理图鉴》《生活图鉴》等。
书与回忆:周越然书话集 内容简介 周越然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编译家、散文家,从他的作品看,他的书话在古今同类散文小品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个性。无论是书...
故事新编:典藏本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鲁迅小说爱好者 文学爱好者 鲁迅白话小说的经典名著故事新编:典藏本 内容简介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录其在...
跨世纪文丛精华本-莫言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莫言作品精选》:月光斩一匹误入民宅的狼会唱歌的墙金发婴儿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球状闪电白狗秋千架跨世纪文丛精华本-莫言作品...
《飞鸟集》内容简介:《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25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
词部-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第二辑第一册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陈宝琛四十二首;张祥龄三十一首;宋育仁十八首;朱青长四十首;赵熙二十二首等。词部-二十世纪诗词...
他乡星辰:北美华语作家散文选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了北美四十五位作者的九十九篇文章。这其中既有来自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辛勤描写,也有来自非专业文艺创作领域的倾情书写。...
青少年纯美阅读--哈姆雷特 本书特色 《纯美阅读: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负盛名,且被人引用*多的一部剧本。取材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古代神话中,故事讲述:丹麦王...
李敖有话说8 本书特色 本书为“友谊凤凰丛书”之一。李敖一手包办、一言九鼎、一针见血、说一不二,打破电视制作模式,单刀直入,以证据骂人、以口舌开心,结合博学、勇...
书山拾珍如是赏 本书特色 由王三堂著的《书山拾珍如是赏/王三堂日记如是系列》全书共分九篇,有六篇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读“经典”篇》应为总纲,提纲...
庸园新集:孔另境自述散文 内容简介 这时我听说,鲁迅先生同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大官僚汤尔和认识,似乎还在日本同过学,便写信去托他,他很热心,立即写信给在北平任教的...
普里什文随笔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简介 《普里什文随笔选》系作者晚年所留下的一部日记体散文《大地的眼睛》的选译本。包括“通向友人之路”、“沉思”、“人类的...
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本书从苏...
我上高原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作者多年的游历生涯,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我上高原,我在平原,我下南洋以及我向欧陆。作者用心灵感受生活,抒发出了真挚的情感; 用神经...
且修一朵岁月禅 本书特色 琦君全新散文精选集,四色装帧,收录了琦君《青灯有味似儿时》《桂花雨》《万水千山师友情》《永是有情人》等四十多篇流传较广的代表文章。并选...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拾叁集 本书特色 《古春风楼琐记》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
不可阻挡-用眼睛书写生命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真书: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心灵。王甲虽然病魔施症使他周身僵直,仅剩下两颗还能转动的眼珠和一个手指...
一切安排都恰到好处 本书特色 hello,20岁的我:很高兴我一直没变成不能理解你的大人。你过来听我说说话,这次我们不喝鸡汤,只喝爽口畅快的可乐。首先记住,你现...
情性故事集-(性知性识) 本书特色 周越然虽以大量的藏书闻名于世,但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他曾就男女关系这一问题在当时的报刊上开设专栏,对于当时青年在恋爱和婚姻...
别离的笙箫-徐志摩诗全集 本书特色本书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全集,内容囊括了徐志摩的所有诗歌作品,包括《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和“...
《三千年来谁著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内容简介:《三千年来谁著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是冷成金教授历史解读系列丛书中最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