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始终令东西方读者感到痴迷与困惑。虽然它提供了一系列内含丰富的哲学见解,如强生之道、无为而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但其内容与结构依然晦涩难读。
德国汉学家梅勒受网络思维启发,创立了“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对《道德经》八十一章进行了清晰连贯的分析,从十大主题探索了其中的重重意象,帮我们清楚地理解和欣赏老子哲学。
梅勒通过东西哲学对比,梳理了阴和阳、道和德的核心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等意象,而且他总结了道家在政治和战争中的独特理念,即“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1.超文本解读,在互联网时代读《道德经》的新尝试。借用网络思维,助我们欣赏和理解道家哲学。
2.十大主题,涵盖道德经哲学意象的方方面面。包括阴阳、道德等关键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战争与和平等内容。
3.既是汉学家比较东西方哲学的重要成果,也是道家哲学的通俗导读。作者师承波恩学派汉学家陶德文,在他们眼中,东方的道家哲学与西方几千年哲学、人文主义传统有何相似与不同?
4.东方哲学思维,正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西方学界。随着中国在21世纪的复兴,在哲学上解读道德经和其他中国经典,也要抛弃西方话语,以它们本身语汇来解读。
5.站在德国人角度反思战争,作者领悟到道家2500年前总结的“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6.《道德经》不仅包含宇宙生成的奥秘,还弥补了现代政治、企业管理的不足,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20世纪,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研究,总是在用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和语汇——来使中国哲学文本变得意蕴生动,因而是一条西方的路径。道、儒、佛三家的文本,都是用西方术语来解释的——这些术语来自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一代代西方学者的创造——这在当时是必然趋势。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哲学家如大陆的冯友兰、北美的陈荣捷,都能将他们自己的传统展现为相对哲学性的、与西方相符合的形态。唯有通过更新中国传统,将其翻译为学院式哲学的语言,才能使他们被世界所注意。这种策略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学术界,非西方哲学的地位仍然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地位同日而语。当然,这条鸿沟在不断缩小。这与宗教研究不同,宗教研多种宗教研究(study of religions),然而,在西方,哲学仍被视作独一无二的事业。表现便是,在西方有数不清的宗教研究所,但却只有一种哲学系(Departments of Philosophy),而非研究各种哲学(philosophies)的哲学系。只要这个问题存在一天,对于非西方哲学来说,就很难获得严肃、正式的对待,即用他们自己的语汇来被人所接受。但是这种状况迟早是会改变的,本书就是对这种改变的一次尝试。
《道德经》(或依照它在历史上的早期称呼《老子》), 是一本既吸引读者,又令读者觉得困惑的书。它的“玄”(darkness)吸引和启发了很多人。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玄好比是包含了智识奥秘和奇境的深渊,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这种玄则是理解上的障碍。这些读者觉得很难理解文中隐晦的韵文和字词。他们在文本中找不到真正富有启发性的东西,在隐秘和玄妙背后找不到兴趣。
《老子》之所以“玄”,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很久之前就由一种文本变为了另外一种文本。起初,《老子》文本的书写不是为了阅读,尤其不是给 21 世纪的人阅读的。《老子》是一本语录集,经历了许多个世纪,成为今天的样子。在早期,它是靠口耳相传,而非著述。它起初既没有想成“书”,也不希望那些研究它的人阅读。它被人记诵,而不为人精读。
*古老的《老子》文本——写在竹简或者丝帛上,是几十年前从古墓中出土的 。对墓主而言,与其说是书籍,不如说是威望、智慧的象征,权力、地位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的葬礼,书写是为了某种仪式。在中国古代社会,葬礼是*具体、烦琐,也*重要的礼仪。然而,在中国古代生活中,《老子》不是现在这种书的样子;相反,不得不认为它(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语录后来构成了它)被口授给那些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换言之,那些拥有社会权力和财富的少数特权阶层。这些人用心学习《老子》这样的文本,它的诗性、政治和哲学内容,以及隐晦语录的历史背景,都一再暗示着它是在文化精英之间口耳相传的。公元前 4 世纪—前 3 世纪,这些精英将《老子》作为行使社会权力、修养自身,以及在自然和宇宙间找到个人恰当位置的指南。
毫无疑问,《老子》思想属于定位的核心范式,在这种定位中,中国古人以此来理解他们在国家和宇宙中的位置。《老子》思想和其他哲学文本同时作为普遍意义的来源而发挥作用。它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图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规划自身的行为。诸如《老子》这样的文本,是中国古代自我表述和自我治疗的文献记录。我们现今读此类的文本,与当初研究它们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于古代中国人。因此,精装英文版的《老子》,也不再是它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样子。我们看待这个文本的方式,与生活在久远逝去的时代中、试图去记忆它的中国统治阶级的看法截然不同。
我们如今在书店里看到的《老子》,不再处于它原初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语义的僵化转换——语义网络——实际上与我们所谓的“西方文明”没有丝毫关联。它的语义网络,曾起到过—些作用,并受到尊崇(不仅是现代人,连古人也如此追捧),但如今已变得晦暗不明——这就是《老子》看起来玄之又玄,使读者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
一部耐人寻味的书。——《中国哲学前沿》
这是对《道德经》的一次有趣反思,能让“我们”,即后现代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我们都该读一读《道德经》。——《宗教研究评论》
智慧性与可读性俱佳,还包含更多丰富话题。强烈推荐! ——《抉择》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1964年生于德国,汉学家,师从波恩学派大师陶德文(罗尔夫·特劳策特尔),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曾任教于加拿大克鲁克大学哲学系,后任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道德之愚》。
《心经禅解》内容简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来氏易经象数集注 本书特色 《来氏易经象数集注》:明朝来知德历二十九年如一日,深山注易,作《周易集注》大成,堪称绝学。台湾徐芹庭尽半生心血于一书,详谈象数,为“...
Thisisabookaboutthebigquestionsinlife:knowledge,consciousness,fate,God,truth,goo...
内在经验 本书特色《内在经验》是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之一种。 法国思想家巴塔耶的这部著作,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它是作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份隐秘的个人心灵纪录...
驯服欲望(施特劳斯笔下的色诺芬撰述)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哲学与政治;普遍均质国家的可倡导性等内容。本书是一本文集。集中了一些为理解施特...
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内容简介 《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视野宏阔,以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为主线,串联和分析了20世纪中国不...
视读哲学 本书特色 《视读哲学》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如此短的篇幅让你对本文哲学史有个整体的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视读哲学》的叙述形式,它让...
金刚经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这本《金刚经鉴赏辞典》由李利安著,主要内容:《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发展的产物,由于该经阐释了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登上佛学舞台后迅速流...
《孟子》选评 本书特色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选录了其中的一些主要文章,分别介绍了孟子关于心性、伦理、学问、人格、政治五个...
台湾鹅湖学派研究-牟宗三弟子的哲学思想 本书特色 牟宗三(1909-1995)是我现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毕生致力于弘扬中...
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 本书特色 借助本雅明和德里达来重读马克思,本书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MatthiasFritsch)...
魏晋玄学与中国审美范式 本书特色 苏保华编著的《魏晋玄学与中国审美范式》是一部从玄学美学角度对中国审美范式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文艺美学专著。为了有别于以西方美学为...
孔子博客 本书特色 ●《老子博客》 以景王变法、辞官归隐、孔子问礼、老子出关等几个有据可考的事件为线索,以博客自述形式表达了老子在周朝末年对各种历史事件的...
诊断治疗就度-道教哲学论稿之三 本书特色 《诊断治疗救度--道教哲学论稿之三/道教研究自选集》为作者李刚的道教哲学系列论文集之第三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
王夫之-大家精要 目录 第1章 王夫之的生平事迹一、倜傥不羁的青年时期二、投身激流的壮年时期三、瓮牖孤灯的归隐时期第2章 王夫之的思想一、哲学思想二、史学思想三...
商君书-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商君书》编著者支伟成(1899—1929),本名懋祺。他认为人生莫不有成,但以普通技艺谋生即使做得很好亦不可称其伟大,只有...
北宋僧人,为唐代神清的《北山录》作注。关于其人,资料不多。据底本反映,慧宝是“西蜀草玄亭沙门”。所作注文对研读本书作用极
尼采和主体性哲学 内容简介 尼采希望人们过上一种*高的道德纯洁的生活,没有高尚的生活就没有伟大的文明;道德高尚的生活就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生活。尼采是一位谱系学...
生命的旅程-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凭信而活 本书特色 你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在上帝的帮助下你可以改变未来——这正是这本《生命的旅程》所要探讨的。未来没有必要成为过去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杰出才华不仅表现在其小说创作中,也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