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始终令东西方读者感到痴迷与困惑。虽然它提供了一系列内含丰富的哲学见解,如强生之道、无为而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但其内容与结构依然晦涩难读。
德国汉学家梅勒受网络思维启发,创立了“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对《道德经》八十一章进行了清晰连贯的分析,从十大主题探索了其中的重重意象,帮我们清楚地理解和欣赏老子哲学。
梅勒通过东西哲学对比,梳理了阴和阳、道和德的核心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等意象,而且他总结了道家在政治和战争中的独特理念,即“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1.超文本解读,在互联网时代读《道德经》的新尝试。借用网络思维,助我们欣赏和理解道家哲学。
2.十大主题,涵盖道德经哲学意象的方方面面。包括阴阳、道德等关键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战争与和平等内容。
3.既是汉学家比较东西方哲学的重要成果,也是道家哲学的通俗导读。作者师承波恩学派汉学家陶德文,在他们眼中,东方的道家哲学与西方几千年哲学、人文主义传统有何相似与不同?
4.东方哲学思维,正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西方学界。随着中国在21世纪的复兴,在哲学上解读道德经和其他中国经典,也要抛弃西方话语,以它们本身语汇来解读。
5.站在德国人角度反思战争,作者领悟到道家2500年前总结的“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6.《道德经》不仅包含宇宙生成的奥秘,还弥补了现代政治、企业管理的不足,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20世纪,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研究,总是在用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和语汇——来使中国哲学文本变得意蕴生动,因而是一条西方的路径。道、儒、佛三家的文本,都是用西方术语来解释的——这些术语来自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一代代西方学者的创造——这在当时是必然趋势。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哲学家如大陆的冯友兰、北美的陈荣捷,都能将他们自己的传统展现为相对哲学性的、与西方相符合的形态。唯有通过更新中国传统,将其翻译为学院式哲学的语言,才能使他们被世界所注意。这种策略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学术界,非西方哲学的地位仍然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地位同日而语。当然,这条鸿沟在不断缩小。这与宗教研究不同,宗教研多种宗教研究(study of religions),然而,在西方,哲学仍被视作独一无二的事业。表现便是,在西方有数不清的宗教研究所,但却只有一种哲学系(Departments of Philosophy),而非研究各种哲学(philosophies)的哲学系。只要这个问题存在一天,对于非西方哲学来说,就很难获得严肃、正式的对待,即用他们自己的语汇来被人所接受。但是这种状况迟早是会改变的,本书就是对这种改变的一次尝试。
《道德经》(或依照它在历史上的早期称呼《老子》), 是一本既吸引读者,又令读者觉得困惑的书。它的“玄”(darkness)吸引和启发了很多人。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玄好比是包含了智识奥秘和奇境的深渊,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这种玄则是理解上的障碍。这些读者觉得很难理解文中隐晦的韵文和字词。他们在文本中找不到真正富有启发性的东西,在隐秘和玄妙背后找不到兴趣。
《老子》之所以“玄”,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很久之前就由一种文本变为了另外一种文本。起初,《老子》文本的书写不是为了阅读,尤其不是给 21 世纪的人阅读的。《老子》是一本语录集,经历了许多个世纪,成为今天的样子。在早期,它是靠口耳相传,而非著述。它起初既没有想成“书”,也不希望那些研究它的人阅读。它被人记诵,而不为人精读。
*古老的《老子》文本——写在竹简或者丝帛上,是几十年前从古墓中出土的 。对墓主而言,与其说是书籍,不如说是威望、智慧的象征,权力、地位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的葬礼,书写是为了某种仪式。在中国古代社会,葬礼是*具体、烦琐,也*重要的礼仪。然而,在中国古代生活中,《老子》不是现在这种书的样子;相反,不得不认为它(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语录后来构成了它)被口授给那些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换言之,那些拥有社会权力和财富的少数特权阶层。这些人用心学习《老子》这样的文本,它的诗性、政治和哲学内容,以及隐晦语录的历史背景,都一再暗示着它是在文化精英之间口耳相传的。公元前 4 世纪—前 3 世纪,这些精英将《老子》作为行使社会权力、修养自身,以及在自然和宇宙间找到个人恰当位置的指南。
毫无疑问,《老子》思想属于定位的核心范式,在这种定位中,中国古人以此来理解他们在国家和宇宙中的位置。《老子》思想和其他哲学文本同时作为普遍意义的来源而发挥作用。它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图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规划自身的行为。诸如《老子》这样的文本,是中国古代自我表述和自我治疗的文献记录。我们现今读此类的文本,与当初研究它们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于古代中国人。因此,精装英文版的《老子》,也不再是它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样子。我们看待这个文本的方式,与生活在久远逝去的时代中、试图去记忆它的中国统治阶级的看法截然不同。
我们如今在书店里看到的《老子》,不再处于它原初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语义的僵化转换——语义网络——实际上与我们所谓的“西方文明”没有丝毫关联。它的语义网络,曾起到过—些作用,并受到尊崇(不仅是现代人,连古人也如此追捧),但如今已变得晦暗不明——这就是《老子》看起来玄之又玄,使读者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
一部耐人寻味的书。——《中国哲学前沿》
这是对《道德经》的一次有趣反思,能让“我们”,即后现代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我们都该读一读《道德经》。——《宗教研究评论》
智慧性与可读性俱佳,还包含更多丰富话题。强烈推荐! ——《抉择》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1964年生于德国,汉学家,师从波恩学派大师陶德文(罗尔夫·特劳策特尔),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曾任教于加拿大克鲁克大学哲学系,后任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道德之愚》。
断易大全 本书特色 本书是诠释易占的权威著作,内容翔实,占断准备,图文并茂,分析透彻。研读此书,能够找到“天上人间的通路”;能够随占随查,探测天意;能够准确预测...
周易入门 内容简介 《周易》这部书,充满了神秘色彩。旧时江湖上卖卜的术士,常常高悬“文王神卦”的奇播,招徕一群群求问吉凶祸福的人们;至今仍存留一些老宅,门楣上尚...
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作为中国现代重要的体系哲学家,熊十力的哲学理论无疑值得关注。作者以个体与普遍、主观与客观之辨为主线,具体地考察了熊十力哲学演化的...
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的翻译始于1989年底。当初从北大图书馆里借读此书,不过是出于了解权利学一般知识的兴趣。读罢未能释手,乃相约译出。...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套装共2册)》包括三篇。第一篇专论周秦诸子之道,从孔子之仁道,到《易传》之神道,凡二十五章,重要之先
太极密码 内容简介 在当代,中国自己的辩证传统已经边缘化,中国传统辩证哲学在西方的矛盾辩证法面前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意味着什么?对中国...
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 本书特色 《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内容简介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性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
民国佛学四大名著:佛学研究十八篇 内容简介 粱启超说:“我喜欢研究佛教”,“愿夙好治佛学史”。他一生共发表了30余篇佛学文章,并经两次结集。1936年,中华书局...
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注疏集 本书特色 卢梭在西方思想史和政治史上地位显赫,无需多说,他出于何种意图以及如何改变了文明人类的一些基本假设,却需要我...
经典与解释-论诗术中篇义疏 本书特色 《论诗术中篇义疏》:“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
论语大义 本书特色 崔柏滔编著《论语大义(上下)》,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论语》原文语义以及原文章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论语》的学问体系。这就与以往有关...
尼采超人讲座 本书特色 做个贪求安逸的“末人”?!还是做个气度不凡的“超人”?!尼采认为现代人因为过于崇尚安乐而变得弱不禁风,略微遭受一点困苦,就牢骚满腹,即使...
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 本书特色 《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 内容简介 ...
此书作者为五十达来喇嘛,作于明末,较详细地介绍了吐蕃王朝历史及文明时期西藏出现的萨迦政权和帕木竹巴政权的历史。他用文学手
传家宝全集 内容简介 传家宝全集 目录 传家宝全集:**册前言《传家宝》全集序俚言事亲敬上和妻教子治家待人重儒安分行善戒恶学堂条约读书心法师范自立品行时刻尽心随...
历史的喘息 本书特色 人性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既是塑人类自身品格的必由之路,又是拯救人类道德沦丧的重要手段。它激发个人生命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认识,又丰富“人...
基尔克果的苏格拉底 本书特色 克里马库斯(基尔克果的假名之一)与柏拉图都发现了观念的荒谬性,并且明白观念与政治之间的经验主义一存在主义的关系。克里马库斯以一种新...
任继愈谈武圣孙武与《孙子兵法》 本书特色 《任继愈谈武圣孙武与》是任继愈先生撰写的关于孙武、孙膑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文章合集。含《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孙...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著名爱国宗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题名★ 明代彩绘《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全图,展示佛传及禅宗法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