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后,随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皮内尔和塞缪尔·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水浴和紧身服。在福柯看来,这种疗法是使用重复的暴行直到病人将审判和惩罚的形式内化了。
隐藏在理性的语言背后的这种对峙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是遵循理性的纵向发展历程,而是试图追溯那种使欧洲文化与此同时算做欧洲文化的东西相对照的不变分界,并用其自身的错乱来确定其范围,那么这种研究会把我们引向何处呢?我们所进往返领域既不是认识史,又不是历史本身,既不受真理目的论的支配,也不遵循理性的因果逻辑,因为只有在这种区分之外因果才有价值和意义。无疑,在这个领域中受到质疑的一种文化的界限,而不是文化本质。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领域呢?
在我们这个时代,疯癫体验在一种冷静的知识中保持了沉默。这种知识对疯癫已了如指掌,因而视若无睹。但是,从一种体验到另一种体验的转变,却由一个没有意象、没有正面人物的世界在一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中完成的。这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作为一种无声的机制,一种不加评注的行动,一种当下的知识,提示了一个庞大静止的结构。这个结构既非一种戏剧,也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个使历史陷入既得以成立又受谴责的悲剧范畴的地方。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段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罗兰·巴尔特
前 言
**章 “愚人船”
第二章大禁闭
第三章疯人
第四章激情与谵妄
第五章疯癫诸相
第六章医生与病人
第七章大恐惧
第八章新的划分
第九章 精神病院的诞生
结 论
译者后记
疯癫就是已经到场的死亡。但这也是死亡被征服的状态。它躲在日常的症状之中。这些症状不仅宣告死神已经君临,而且表示它的战利品不过是一个可怜的俘虏。死亡所揭去的不过是一个面具。要想发现骷髅的笑容,人们只需掀掉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既不是美,也不是真,而仅仅是石膏和金属丝做成的面具。无论带着面具还是变成僵尸,笑容始终不变。但是,当疯人大笑时,他已经带着死神的笑容。因此,疯人比死人更早地消除了死亡的威胁。 知识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产生疯癫的危险性就越大。按照普莱赛万的说法,如果一种知识接近于直觉,只需要大脑器官和内部感觉的轻微活动,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刺激起一种生理快感:“如果科学的对象是我们的感官能够很容易感受的,那么这种和谐的共鸣便使灵魂处于和谐一致。……这种科学在整个身体机器中进行着一种有益于各部分功能的轻微活动。”反之,如果一种知识与感官的联系过于薄弱,过于脱离直觉,那么就会引起大脑的紧张,进而使整个身体失调;“有些事物的联系人们很难把握,因为我们的感官不容易接近它们。或者因为它们的关系过于复杂,需要我们费力去研究它们。(有关的科学)使灵魂陷于这样一种活动,即不断地使内部感官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从而产生极大的疲劳感。” 自恋是愚蠢在其舞蹈中的**个舞伴。其原因在于,它们具有一种特殊关系:自恋是疯癫的**个症状。其原因还在于,人依恋自身,以致谬误为真理,以谎言为真实,以暴力和丑陋为正义和美。 这个世界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甚至在其序列的尽头,也有*轻微的疯癫症状。这就是每个人在自己心中所维护的与自己的想象的关系。它造成了人*常见的错误。批判这种自恋关系是一切道德批判的起点和归宿。
*后一种疯癫是绝望情欲的疯癫。因爱得过度而失望的爱情,尤其是被死亡愚弄的爱情,别无出路,只有诉诸疯癫。只要有一个对象,疯狂的爱情就是爱而不是疯癫,而一旦徒有此爱,疯狂的爱情便在谵妄的空隙中追逐自身 疯癫的策略和新获得的胜利在于,世界试图通过心理学来评估疯癫和辨明它的合理性,但是它必须首先在疯癫面前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因为充满斗争和痛苦的世界是根据尼采、梵高、阿尔托这样的人的作品大量涌现这一事实来评估自己的。而世界本身的任何东西,尤其是它对疯癫的认识,不能使世界确信它可以用这类疯癫的作品来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直至去世。
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这也是他在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语的力量 本书特色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生命*庄严的景致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方寸之间,端看心田种的是桃李春风,还是荒草连天?讲话要能趣而不谑,诙谐、幽默、风趣、谈...
幸福禅 本书特色 1. 作者从东西方哲学、现代科学和个人经历,包括苦难磨砺的角度,向我们阐明一个让人快乐的信仰。2. 书中用实用小智慧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习惯每...
万木草堂口说(外三种) (国学基本文库) 节选 《万木草堂口说(外3种)》虽不是康有为亲笔所著,却是研究康氏思想极重要的文献。康氏维新变法理论的几部重要著作正是...
该作者最著名的作品《礼物》2002年上海人民在国内出版过,引起了广泛影响。该书研究的是古代文化中的祈祷现象。祈祷是所有民族上
象数易学-张其成讲读《周易》-修订版 本书特色 一本象数论,半部易经史。欲解《周易》奥义,必知象数易学。 象数易学-张其成讲读《周易》-修订版 内容简介 《周易...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方面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梳理,重点论述了《周易》、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
大智之门-孔子《易.系辞》解读 内容简介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大哉...
佛经故事 内容简介 佛经故事是佛陀为宣传佛教的教理而采用的一种形式。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中精选了81个经典的佛经故事。全书共分四部分:佛传类、佛本生故事类、...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建国初期对唯心主义的四次批判(精 哲学卷) 内容简介 《建国初期对唯心主义的四次批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中的哲学家卷,涵盖...
禅学与佛教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禅学与佛教文化研究(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由黄夏年主编,禅是佛教的法门,生活禅是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况而建立的契理契机...
笛卡尔-大家精要 目录 引言第1章 童年家庭与时代“我自幼是用书培养起来的”第2章 “读世界这本大书”从军布雷达“奥林匹亚之梦”巴黎生活《指导心灵探寻真理的规则...
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 本书特色 本书为《胡塞尔全集》第24卷,其主体部分是胡塞尔1906—1907年冬季学期在哥廷根大学...
轻松读易经 本书特色 《易经》书很多,但真正能看懂的人很少,为什么?就是因为太玄奥了!这本书就是采用百家讲坛方式,用大众易懂的道理和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一般大众也...
初戀三摩地:聽一行禪師告訴你他的初戀。般若之心:微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世界會因你的微笑而改變,聽一行禪師談《心經》。與生命相
本书为余英时先生评价恩师钱穆的文集。余先生以此作为纪念钱穆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献礼。文集既收录了和钱穆先生直接相的文字,也包
康德前批判期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康德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本书主要研究前批判期的康德哲学,用了四大部分即总括导引篇、自然哲学篇、前批判哲学篇和人本哲学篇来概述这一...
三字经 千字文 孝经-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国学爱好者,英语读者,英语学习者,翻译专业相关人员,汉学家《大中华文库》工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
一行禅师释佛 内容简介 在世界范围内,一行禅师将佛法成功地融入日常生活,使佛教大乘的人世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他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他的佛法是生活佛法,一行禅师对佛法...
西方哲学史(上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类 本书特色 罗素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上)》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
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 内容简介 我们使用“伦理文化转向”来根据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想运动的趋势。我们选择具有明显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