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苏德战场战事, 埃里克森生动地描述了苏军在史诗般的战斗中将德寇逐出国土的故事。本书从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覆灭开始, 阐述了直至苏军对西欧战场发起突击、攻克柏林的一系列艰巨战役, 这些战役的规模之大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书中对这番激烈战斗中各场战役和行动的描写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约翰·埃里克森掌握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诸多亲历者,完成了这部关于苏德战争的杰出的著作。
——A. J. P. 泰勒,《观察家报》
一部不朽之作……日后,任何一部叙述苏德战争的著作都将参考埃里克森的细致研究和杰出叙述。
——史蒂芬·T. 罗斯,《海军军事学院评论》
每个有想法的军人和每个军事史研究者都该读读这本书。
——《英国陆军评论》
埃里克森是我们当中杰出的苏联军事史专家……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
——迈克尔·帕里什,《美国历史评论》
**章 “不许投降”:斯大林格勒的结局
第二章 决战于南方:1943.2-1943.3
第三章 打破均衡:库尔斯克战役及其后果
第四章 冲向西部边境:1943.10-1944.3
第五章 打断德国国防军的脊梁:1944.4-1944.8
第六章 苏联的解放和征服:1944.8-1944.12
第七章 攻入纳粹德国:1945.1-1945.3
第八章 *后的战斗:1945.4-1945.5
附录(一)资料及出处
附录(二)参考书目
1942年11月19日—23日,短短几天,东线发生了不可能发生,也无法想象的事情。弗雷德里希·冯·保卢斯将军指挥的强大的德国第6集团军,被苏军围困在了斯大林格勒西部一个庞大的包围圈内。 两支强大的苏军坦克部队分别从城市北部的克列茨卡亚(Kletskaya)、南部的“别克托夫卡(Beketovka)钟形地带”发起突击,迅速打垮掩护德军侧翼的罗马尼亚部队,11月22日在卡拉奇(Kalach)东南方十几英里处的苏维埃茨基(Sovetskii)取得会合。苏军这场反击造成的震动似乎令元首变得迟钝麻木,他对此极为紧张,他的总部没有做出坚定的领导或指示;就算有,也只是混乱和矛盾的命令——B集团军群司令冯·魏克斯大将先是获准独立行事,这道指令随后又被撤销。11月21日中午,在冯·保卢斯看来,这场灾难的严重性已非常明确,苏军坦克在距离第6集团军设于戈卢宾斯卡亚(Golubinskaya)的司令部不远处达成突破,司令部不得不匆匆转移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古姆拉克(Gumrak)火车站。 鉴于事态在11月21日发生了噩梦般的变化,冯·保卢斯从他设在奇尔河(Chir)河口的临时指挥部与B集团军群取得联系,建议将受到严重威胁的第6集团军后撤至顿河与奇尔河之间,冯·魏克斯显然批准了这个建议。可是,元首当晚发来电报,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防线,要求冯·保卢斯及其参谋人员立即返回斯大林格勒,并让第6集团军设立起环形防御圈。“后续指令”随后就将下达。但对冯·保卢斯来说,时间已所剩无几,11月22日,包围圈的形状变得更加清晰。从克列茨卡亚和别克托夫卡出发的苏军坦克推进了150英里,他们身后的7个集团军、60个步兵师已将德国第6集团军团团围住,该集团军的地面交通几乎被彻底切断,辖下各个师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西部和南部。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由东向西延伸35英里,由北向南延伸20英里,包围线勾勒出一个扁平颅骨般不祥而又可怕的形状,它的“鼻子”伸向西南方。5个德军军部(第4、第8、第11、第51军和第14装甲军)驻守在光秃秃的草原上,和他们麾下的20个德军师(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的部分部队)一起,与德军主力相隔绝,*靠近的友邻部队是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但苏军的南路突击已将霍特的部队隔开。冯·保卢斯匆匆赶至古姆拉克的司令部时,各个疲惫不堪的德军师正沿防线挖掘战壕。斯大林格勒废墟遍地的城内,经历了数周没日没夜的艰苦白刃战后,6个德军战斗群不顾疲劳,继续坚守着他们夺取的地窖、房屋和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工厂。大约24万名士兵(尽管不是德军*高统帅部*初担心的40万人)、100辆坦克、1800门大炮和10000部各种车辆遭到围困,他们焦头烂额,但还保持着良好的秩序。面对困境依然顽强的德军士兵自嘲为“鼠笼中的老鼠”,焦急地等待着获得解救,并满不在乎地回想起,这并非出现在东线的**个包围圈。
约翰·埃里克森,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接受教育,1946—1949年服役于英国陆军情报机构。他后来成为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苏联军事研究生,并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埃里克森还是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和美国陆军俄国研究所客座教授,后来在爱丁堡大学担任教授和防务研究中心主任。他撰写过许多关于苏联陆军的书籍和文章,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名将录》(卡弗勋爵元帅主编)和《斯大林的将领》(哈罗德?舒克曼主编)撰写了苏军指挥员的简介。 译者简介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士兵系列)》《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多部书。
走近阳翰笙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以阳翰笙与人交往为重点的专著,它以阳翰笙生命进程为经,以各个时期与他人(如:茅盾、田汉、老舍、周恩来、鲁迅、冰心、巴金等)一些交...
AnintellectualmemoirbytheauthoroftheacclaimedImaginedCommunitiesBenedictAnderson...
阿·托尔斯泰-文学讲堂 本书特色 阿·托尔斯泰(1883-1945),苏联作家。出身贵族。早年在圣彼得堡学习工程。*初发表的两部长篇小说《怪人》和《跛老爷》,以...
倾世之才,不予众嚣:张爱玲传 本书特色 本书以洗尽铅华的文字,纯净的笔墨,勾勒描摹了张爱玲跌宕起伏、自由不羁的一生。倾世之才,不予众嚣:张爱玲传 内容简介 一袭...
曾国藩家书 本书特色◆传忠书局版无删改足本,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简体横排! 光绪五年,在李鸿章兄弟主持下《曾文正公家书》编校完成,交由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
在每一章里,我想要探讨的观念都超出篇幅许可的范围,我希望能包罗更多的人物,也希望能描写更多我访问过的地方。如果我要提到每
《推销实务与技巧(第三版)》内容简介:本书围绕“推销”职业活动的典型工作过程,将其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加以整理、归纳和整合,作
《盲侦探卡拉多斯》内容简介:《盲侦探卡拉多斯》是欧内斯特·布拉玛的代表作,出版于1914年。书中的主人公马科斯·卡拉多斯是侦探
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 本书特色 《李政道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集体问策的伟大科学家季羡林之子季承殚精竭虑之作,杨振宁李政道分手半世...
邓小平画传(珍藏本)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大量图片介绍卓越的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杰出设计师,展示其革命历程、业绩和思想。邓小平画传(珍藏本)...
大师章太炎 内容简介 章太炎年轻时很崇拜明末的大学问家、著名的民族志士顾炎武,于是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太炎”,以示崇仰追随之意。中年以后,他的心中又有一个偶像,...
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 本书特色 本书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其生命历程中比较重要的疑点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
张恨水评传 本书特色 《张恨水评传》由马季著,带你领略通俗文学大师作品魅力,体悟民国**写手曲折人生。老舍曾经评价张恨水说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作家”。茅盾...
《黄永玉自述》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
《发现的乐趣》我们了解到,在科学家的孩提时代,他的父亲如何以带他认识这个世界为乐,而他,那个小男孩,如何享受“发现出事物
青年邓小平 本书特色 由李天雄著作的《青年邓小平》是一部革命史诗,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为作品里记录的不仅仅是邓小平的个人经历,它涉及中国革命和党内一些重...
毛泽东与共和国非常岁月 本书特色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不愿看到的朝鲜战争还是爆发了,毛泽东代表中国党和政府发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
民国干才:丁文江传 本书特色 愿所有的人格都指向文明 一如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时所说的:**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
《沼泽》内容简介:英国沼泽,地形复杂,氛围诡异。泥泞小径,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会把自己饿死成鳗鱼形态……一所房子,或许会爱上一
本书详细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初普京的仕途起步阶段,重点叙述了从2001年8月至2003年底以来的俄罗斯政治进程以及他的政治贡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