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石汉唐丝绸宋元香瓷明清茶叶:近代以前中国式全球化。胡天汉月羌笛驼铃天方海舶华夏风物:编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东方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了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书稿从历史与文化视角,阐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重点讲述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中西交往的历史。时间跨度数千年,涉及众多地理区域,较为深入地描述了表现在人物、事件、器物、艺术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时间脉络一一串起,启发青年一代反思历史,关照现实。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知识性与专业性。作者浸淫于中西文化关系史教学与研究近30年,出版过相关专著多部,在清华大学讲授的《中西文化关系史》,是本校和*精品课程,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迄今*的一门教育部认定的资源共享课程。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与教学的结晶。二、通俗性与趣味性。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由于是面向社会大众撰写的文章,一题一文,独立成篇;文章力求短小有趣,标题生动活泼。其中多篇文章在网络上有较高的转载点击率。有的文章成为北京市高考摸底试题的阅读分析题。三、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在为报刊撰稿之前,心中就有一个结集出版的计划,*近又增补了若干文章,从而形成书稿的这第三个特点。这从书稿的目录和章节安排中可以看出,张骞之前的中西交往,汉唐时代的西域陆上丝路,宋明时代的南海丝绸之路,以及明清时代中欧的交往,构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本书旨在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与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相结合,做出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思考,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与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丝绸之路”内涵广阔,源远流长,更因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书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从专家的视野,以通俗的笔墨,为读者提供一部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触及前沿;提供新知,又启发思想,为现实关怀提供历史的思考。17万字,百数十幅图版,是一本切近当下社会热点的文化普及读物。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与异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作者深入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讲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在勾勒纷繁而有趣的历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艺术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更为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普遍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坊间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籍不少,但或过于俚俗不经,或过于严肃难读,更有不少拼凑汇抄之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热情关注时风下,显得落寞不合。不能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群的巨大需求。《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张国刚著)在试图填补这一阅读空白。*,该书从专家的视野,通俗的写作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接触前沿;提供知识,又触碰思想。一编在手,不仅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纵深尽收眼底,而且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一些单篇论文,在网络上已经广为转载。第二,该书提出了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对于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功能、政治军事功能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对于传统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学的关注,是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观察丝绸之路历史的独特视角,对于今日“一带一路”问题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第三,过去治丝绸之路,一般重点是汉唐,以中古史者偏多,领域不外西域南海;*多及于宋元海上丝路或明初郑和下西洋,往往戛然而止。本书作者在欧洲游学和执教多年,对于1500—1800年之间的中欧文化交流用力甚勤,有专著问世,因此本书的“丝绸之路三千年”是包含着西域、西洋、西欧几个场景。这又构成本书的一个特色。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小甫 张国刚教授多年来在中外关系史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高度赞赏与评价。这部书是他近年研究的精心合集,对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吸收了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比如,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关于杨良瑶早在唐德宗时期(约785年)就出使大食的史实,目前已经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可以说,杨良瑶是一位中国*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大大提前了历史上中国政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但是普通读者尚不知道,作者将此写入书中。又比如,对于张骞之前中西交往,作者结合当今考古成就,做了视野开阔的分疏。再比如,就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特别是指南针的故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轻理论重经验的局限性,甚至对于当今“一带一路”上的中西交流也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关怀。作为一部面对社会精英和知识大众的读物,本书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比如对于香瓷之路的讨论,突出了南海历史以及东南亚在中西贸易中的突出作用。对于明清时期的中西交往,特别关注了中国与欧洲文化传统的碰撞和对话所激起的涟漪和火花,从而对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西文化关系,提供历史的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万明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等。曾作为德国洪堡学者、汉堡大学研究员和特里尔大学教授,在欧洲工作多年。清华大学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西文化关系史》的主讲导师。多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9)等多个奖项。主要著述:《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论集》《中西文化关系史》《文明的对话: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佛学与隋唐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获2016年中国好书奖)等。
英国史-III 本书特色 休谟在他生活的时代,首先是历史学研究给他带来了声誉,而不是哲学、道德学或经济评论等论述。休谟正是靠着《英国史》的写作赢得了社会声誉后,...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 本书特色 在这本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国古代开国皇帝》中,编者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国...
历史的教训 本书特色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提出: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
师出之名-中外著名宣战书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近现代著名的宣战书及其历史背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停战协议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未见...
吴文英资料汇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收录了多篇吴文英资料汇编。吴文英资料汇编 目录 前言凡例一宋吴潛周密黄昇陈世崇郑思肖沈义父张炎二元陸辅...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新全球史-(第五版)-公元1000年之前 本书特色 在数十年的发展后,有赖于《全球通史》等一代名著的推动,“全球通史”不仅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
《档案:一部个人史(新版)》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
锡伯族简史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概况、族名与族源、上古至明代锡伯族先民、清代的锡伯族、民主革命时期的锡伯族、锡伯族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等。锡伯族简史 目录 ...
歧途哭返说战图 本书特色 一部中国史,秦以前是花明柳暗疑无路,秦以后是水复山重又一朝。刘勃编制的《歧途哭返说战国》是《读罢春秋不成歌》的姊妹篇,讲的是自韩、赵、...
探索者---人类寻求理解其世界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所经历的三大探索时代:首先是先知和哲学家,如摩西、约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宗教...
隋唐五代史 本书特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通过细讲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介绍了隋唐兴衰过程,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感...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特长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中国历史上的动人片段。这种“讲故事”型的历史学家,与专事考证的史家走的
明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 本书特色 该书为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作者张金奎、胡凡、陈时龙、赵献海等为历史所研究人员,朱鸿林为香港理工大学中华文化系主任教授,庄...
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广达,历史学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致力于唐史、西域史、敦煌、吐鲁番出土官府文书、...
《亡友鲁迅印象记》内容简介:《亡友鲁迅印象记》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
耶路撒冷史 本书特色 《耶路撒冷史》,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初20年的历史。所谓*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
《太平洋战争》为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历时十年倾力呕心之作,全三卷,本书是其晚年最后一部作品,以洋洋近90万言详述了从
《小马过河(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第一辑)》内容简介:《小马过河》是寓言作家彭文席的个人寓言故事集。与书名同名的寓言故事《
中国人在美国的发财史 本书特色 从乔治·华盛顿眼中“黄皮肤怪人”到詹姆斯·门罗心中的“完美的独立者”中国人对潜在财富的敏锐嗅觉一直令美国人惧怕。*强移民档案,层...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2010年在北京大学讲授“行为经济学”课程的课堂讲义。行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