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石汉唐丝绸宋元香瓷明清茶叶:近代以前中国式全球化。胡天汉月羌笛驼铃天方海舶华夏风物:编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东方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了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书稿从历史与文化视角,阐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重点讲述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中西交往的历史。时间跨度数千年,涉及众多地理区域,较为深入地描述了表现在人物、事件、器物、艺术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时间脉络一一串起,启发青年一代反思历史,关照现实。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知识性与专业性。作者浸淫于中西文化关系史教学与研究近30年,出版过相关专著多部,在清华大学讲授的《中西文化关系史》,是本校和*精品课程,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迄今*的一门教育部认定的资源共享课程。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与教学的结晶。二、通俗性与趣味性。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由于是面向社会大众撰写的文章,一题一文,独立成篇;文章力求短小有趣,标题生动活泼。其中多篇文章在网络上有较高的转载点击率。有的文章成为北京市高考摸底试题的阅读分析题。三、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在为报刊撰稿之前,心中就有一个结集出版的计划,*近又增补了若干文章,从而形成书稿的这第三个特点。这从书稿的目录和章节安排中可以看出,张骞之前的中西交往,汉唐时代的西域陆上丝路,宋明时代的南海丝绸之路,以及明清时代中欧的交往,构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本书旨在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与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相结合,做出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思考,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与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丝绸之路”内涵广阔,源远流长,更因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书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从专家的视野,以通俗的笔墨,为读者提供一部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触及前沿;提供新知,又启发思想,为现实关怀提供历史的思考。17万字,百数十幅图版,是一本切近当下社会热点的文化普及读物。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与异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作者深入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讲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在勾勒纷繁而有趣的历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艺术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更为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普遍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坊间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籍不少,但或过于俚俗不经,或过于严肃难读,更有不少拼凑汇抄之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热情关注时风下,显得落寞不合。不能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群的巨大需求。《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张国刚著)在试图填补这一阅读空白。*,该书从专家的视野,通俗的写作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接触前沿;提供知识,又触碰思想。一编在手,不仅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纵深尽收眼底,而且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一些单篇论文,在网络上已经广为转载。第二,该书提出了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对于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功能、政治军事功能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对于传统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学的关注,是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观察丝绸之路历史的独特视角,对于今日“一带一路”问题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第三,过去治丝绸之路,一般重点是汉唐,以中古史者偏多,领域不外西域南海;*多及于宋元海上丝路或明初郑和下西洋,往往戛然而止。本书作者在欧洲游学和执教多年,对于1500—1800年之间的中欧文化交流用力甚勤,有专著问世,因此本书的“丝绸之路三千年”是包含着西域、西洋、西欧几个场景。这又构成本书的一个特色。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小甫 张国刚教授多年来在中外关系史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高度赞赏与评价。这部书是他近年研究的精心合集,对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吸收了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比如,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关于杨良瑶早在唐德宗时期(约785年)就出使大食的史实,目前已经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可以说,杨良瑶是一位中国*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大大提前了历史上中国政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但是普通读者尚不知道,作者将此写入书中。又比如,对于张骞之前中西交往,作者结合当今考古成就,做了视野开阔的分疏。再比如,就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特别是指南针的故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轻理论重经验的局限性,甚至对于当今“一带一路”上的中西交流也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关怀。作为一部面对社会精英和知识大众的读物,本书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比如对于香瓷之路的讨论,突出了南海历史以及东南亚在中西贸易中的突出作用。对于明清时期的中西交往,特别关注了中国与欧洲文化传统的碰撞和对话所激起的涟漪和火花,从而对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西文化关系,提供历史的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万明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等。曾作为德国洪堡学者、汉堡大学研究员和特里尔大学教授,在欧洲工作多年。清华大学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西文化关系史》的主讲导师。多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9)等多个奖项。主要著述:《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论集》《中西文化关系史》《文明的对话: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佛学与隋唐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获2016年中国好书奖)等。
《爱与尊严的时刻》内容简介:青年评论家、《文艺报》资深记者行超10年间对王蒙、莫言、王安忆、阿来、贾平凹、梁鸿、徐则臣、鲁敏
《东京梦华录》内容简介: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世界经济学家冈德·弗兰克亦说:“11世
《哲学·科学·常识》内容简介:《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
世界历史纵览 本书特色 本书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按地理区域分成五个格子,你可以查找在同一时间世界上不同地方发生的事件。该书对青少年开...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2 本书特色 ◆两位主创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以类似新闻深度报道式的写作思路,搭配铿锵有劲儿的语言风格,创作令人大呼过瘾、拍案称...
中国抗日战争秘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日本侵华内幕、正面战场瞭望、敌后抗日烽火、抗战人物传奇、秘闻事变曝光、间谋踪影揭秘、日军战俘轶事等。中国抗日战争秘闻 ...
《复成新村的陈年旧事》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通俗学术型著作。作为“微南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秉承了该丛书
欧洲王室另类史 本书特色 这里有你永远无法从课堂上听到的历史:“哈布斯堡下巴”——谁毁了王室的基因,彼得大帝为什...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宋史通俗演义 内容简介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内容简介:☆200万册畅销升级版!4年精心修订,新增20%从未发表内容。☆精心设计每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
落日的: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内容简介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
长安复原图-(全2册) 本书特色 《长安复原图(共2册)》通过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采用手绘图的方式把大汉和盛唐时期的长安城的俯瞰图作了一个科学而艺术的立体展示,...
本书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
《史诗大陆:欧洲历史的血与火》内容简介:《奥德赛》《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贝奥武甫》《尼亚尔萨迦》 探寻五部经典史诗,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
清前期宫廷政治释疑 本书特色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珍,研究方向为清史,特别是康熙年间的研究尤为突出。清前期宫廷政治中的许多热点问题迷雾...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本书特色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政治家克罗齐代表之作意大利文化界反法西斯“旗手”的有力武器西方史学理论的经典历史学的理论和历...
夷夏先后说 本书特色 易华编写的这本《夷夏先后说》以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论据内容为起点,分别从历史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回忆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本书特色 陈惠丰主编的《回忆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介绍了,从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五年,孙中山曾先后三次在广东...
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指在探求六朝碑别字的形成原因及各类生成途经,以形为主,通观变迁,并注重考察解索别字字源。在充分掌握资料、较全面考察铁基础上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