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辩证法反复昭示:发展不是简单的生长和增进,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线式进步,而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圈层实现的。这样“回复”便不总是重复往昔,而可能是一种上升的形式,是“唤醒”事物在其开端时即已蕴蓄着的可能性的一种形式。作为由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类创造的文化,也生动地展现着螺旋式的发展轨迹,如欧洲“文艺复兴”的崇尚古希腊、“宗教改革” 的服膺《圣经》,便是对“元典精神”的发展和再造,而欧洲文化正是在这种“回复”中赢得历史性进步的。这种向“文化元典”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现象在中国也多次出现,著名的“古文运动”便是典型事例。考之以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这种“返本开新”、“以复古为解放”,即回归元典精神以求新变的情形也俯拾即是。当然,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转轨过程,充满变异与新生,现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过滤器,对往昔文化传统或放行,或阻遏,于弃取间行扬抑之道。近世中国人立足于文明转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实践,选择中华元典精神里的变通哲学、忧患意识、华夷之辨、革命观念和民本思想,并与外来西学的相关部分彼此激荡交融,从而锻造出在近世中国发挥巨大作用的社会变易论、社会救亡论、民族国家论、社会革命论和民主主义。可见,元典精神的选择性发扬和创造性转换,是近现代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题旨,也是今人和后人所要反复探讨和力加实践的。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在我国历史上知名度不小,古时读之者甚多,但由于其离我们年代久远,相对而言,其文字艰涩,内容深奥,现代极少有人能轻松理解。本书正是出于此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并解读。全书以其作者的生平故事开篇。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在我国历史上知名度不小,古时读之者甚多,但由于其离我们年代久远,相对而言,其文字艰涩,内容深奥,现代极少有人能轻松理解。本书正是出于此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并解读。全书以其作者的生平故事开篇。
为孝而牺牲子女的例子则有“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是汉朝人,因为家中贫困,粮食太少,无法赡养母亲,和妻子商量说:儿子可以再生,还会再有,而母亲只有一个,于是要将年仅3岁的儿子给活埋;在挖坑时,挖到了两坛黄金,儿子才得救。这“王祥卧冰”、“吴猛饲蚊”、“戏彩娱亲” 、“鹿乳养亲”、“郭巨埋儿”等故事,在历史上当然只是传说,并非真实;按照孔子的孝道观,这本身就违背了孝道的要求。《孝经》明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传宗接代、光大门楣、显耀祖宗更是孝的目的。而王祥为了继母冬天里能吃上鱼,就不顾生命危险去卧冰求鱼,冰是不会融化的,王祥则绝对因此而被冻死,起码是大病一场;老莱子以七十之躯学做幼儿状,故意摔倒以博取父母欢心,果真如此,老莱子这把老骨头能撑得住吗?摔伤自己怎么办?人假扮成鹿就能混入鹿群、挤到 P109鹿奶吗?要是真的死于猎人箭下,那双目失明而又年迈的双亲怎么办?即使不被猎人射死,遇到大型食肉动物,其他的鹿可以凭借速度逃生,郯子怎么办?怕是只能做猛兽的美味!吴猛希望蚊子咬了自己就不去咬父母,其智商确实是无法再低了,蚊子数量不是固定的,不是只有那么几个。郭巨活埋了3岁的儿子就能满足赡养母亲的粮食需要了?真的埋了儿子,使老祖母失去孙子,能不心痛吗?老祖母能够活下去吗?若老人因失去孙子而痛不欲生,郭巨的孝行又有什么意义?上举诸人,从做儿子的角度看,确实都是大孝子,但是,若用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们的要求衡量,显然违背了孝的本质,简直是愚不可及!这些,古人未必不懂,在编录“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故事时,郭居敬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说明孝感神明的灵验性,但恰恰影射出孝行的极端化价值取向和趋于愚昧的特点,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孝行愚昧化的现实。 《二十四孝》所辑故事都是唐代以前的。至于宋代以后孝行的极端与愚昧,较之《二十四孝》自是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举一个《宋史·孝义传》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打开《宋史·孝义传》,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愚孝行为。《宋史·孝义传》正式记录的75位传主,除了世代同居、教化乡里的行为以外,其余孝行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毁伤身体为双亲治病,二是服丧超过礼制的规定。如太原人刘孝忠,家中贫困,母亲生病 3年未愈,听说人肉可以治病,刘孝忠就先割左大腿的肉给他母亲吃,后又割左乳的肉喂他母亲;母亲心脏疼痛剧烈,刘孝忠就在手心中烧火,让自己代替母亲受疼,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又有莱州人吕升,父亲双目失明,吕升自己剖肤切肝,用肝为药,终于使父亲重见光明。又有冀州人 P110王翰,母亲双目失明,王翰把自己的右眼挖出,装进母亲的眼中,结果使他的母亲“目明如故”。在当时,割肉疗亲几成风气,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宋朝理学高涨,守礼自是行孝的要求之一。但是守礼不能过度,过度即违背孝道,也没有意义。《孝经·丧亲章》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父母去世,哀痛无比,孝子自然是撕心裂肺地痛哭,言谈举止、服饰容貌都不再考虑是否合乎礼节要求。亲人刚去世时,孝子因悲痛是难进饮食的,但3天以后必须进食,不能“以死伤生”,因哀悼死者而使生者受伤害,死者的在天之灵是不安的。孝子因失去亲人、悲哀过度而消瘦赢弱,但不能危及孝子的生命,这是圣人的教诲。为父母服丧3年,是为了说明丧事是有终结的。但在宋代,孝子行孝往往超过礼制的规定。《宋史·孝义传》多有记载和表彰。如大名人李坯,母亲去世以后,把家产交给弟弟经营,自己在母亲墓旁搭一个茅草棚,号啕大哭,昼夜不止,天天手挖肩背,把母亲的坟墓添了一丈多高;6年里不近酒肉,不进家门,被乡人尊为李孝子。又有徐州丰县人李祚,母亲去世后,在墓地居住27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官府都上奏朝廷,一一予以旌表,被尊为典范。 P111
%臧知非,1958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获河南大学历史学硕上学位,1991年获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人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周条社会结构研究》(与导师田昌五教授合著)、《吕不韦传》、《中国道教发展史纲》(与刘锋博上合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合著,第一卷),《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等。发表舂秋战国史,秦汉史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文化史研究。
为孝而牺牲子女的例子则有“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是汉朝人,因为家中贫困,粮食太少,无法赡养母亲,和妻子商量说:儿子可以再生,还会再有,而母亲只有一个,于是要将年仅3岁的儿子给活埋;在挖坑时,挖到了两坛黄金,儿子才得救。这“王祥卧冰”、“吴猛饲蚊”、“戏彩娱亲” 、“鹿乳养亲”、“郭巨埋儿”等故事,在历史上当然只是传说,并非真实;按照孔子的孝道观,这本身就违背了孝道的要求。《孝经》明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传宗接代、光大门楣、显耀祖宗更是孝的目的。而王祥为了继母冬天里能吃上鱼,就不顾生命危险去卧冰求鱼,冰是不会融化的,王祥则绝对因此而被冻死,起码是大病一场;老莱子以七十之躯学做幼儿状,故意摔倒以博取父母欢心,果真如此,老莱子这把老骨头能撑得住吗?摔伤自己怎么办?人假扮成鹿就能混入鹿群、挤到 P109鹿奶吗?要是真的死于猎人箭下,那双目失明而又年迈的双亲怎么办?即使不被猎人射死,遇到大型食肉动物,其他的鹿可以凭借速度逃生,郯子怎么办?怕是只能做猛兽的美味!吴猛希望蚊子咬了自己就不去咬父母,其智商确实是无法再低了,蚊子数量不是固定的,不是只有那么几个。郭巨活埋了3岁的儿子就能满足赡养母亲的粮食需要了?真的埋了儿子,使老祖母失去孙子,能不心痛吗?老祖母能够活下去吗?若老人因失去孙子而痛不欲生,郭巨的孝行又有什么意义?上举诸人,从做儿子的角度看,确实都是大孝子,但是,若用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们的要求衡量,显然违背了孝的本质,简直是愚不可及!这些,古人未必不懂,在编录“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故事时,郭居敬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说明孝感神明的灵验性,但恰恰影射出孝行的极端化价值取向和趋于愚昧的特点,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孝行愚昧化的现实。 《二十四孝》所辑故事都是唐代以前的。至于宋代以后孝行的极端与愚昧,较之《二十四孝》自是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举一个《宋史·孝义传》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打开《宋史·孝义传》,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愚孝行为。《宋史·孝义传》正式记录的75位传主,除了世代同居、教化乡里的行为以外,其余孝行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毁伤身体为双亲治病,二是服丧超过礼制的规定。如太原人刘孝忠,家中贫困,母亲生病 3年未愈,听说人肉可以治病,刘孝忠就先割左大腿的肉给他母亲吃,后又割左乳的肉喂他母亲;母亲心脏疼痛剧烈,刘孝忠就在手心中烧火,让自己代替母亲受疼,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又有莱州人吕升,父亲双目失明,吕升自己剖肤切肝,用肝为药,终于使父亲重见光明。又有冀州人 P110王翰,母亲双目失明,王翰把自己的右眼挖出,装进母亲的眼中,结果使他的母亲“目明如故”。在当时,割肉疗亲几成风气,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宋朝理学高涨,守礼自是行孝的要求之一。但是守礼不能过度,过度即违背孝道,也没有意义。《孝经·丧亲章》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父母去世,哀痛无比,孝子自然是撕心裂肺地痛哭,言谈举止、服饰容貌都不再考虑是否合乎礼节要求。亲人刚去世时,孝子因悲痛是难进饮食的,但3天以后必须进食,不能“以死伤生”,因哀悼死者而使生者受伤害,死者的在天之灵是不安的。孝子因失去亲人、悲哀过度而消瘦赢弱,但不能危及孝子的生命,这是圣人的教诲。为父母服丧3年,是为了说明丧事是有终结的。但在宋代,孝子行孝往往超过礼制的规定。《宋史·孝义传》多有记载和表彰。如大名人李坯,母亲去世以后,把家产交给弟弟经营,自己在母亲墓旁搭一个茅草棚,号啕大哭,昼夜不止,天天手挖肩背,把母亲的坟墓添了一丈多高;6年里不近酒肉,不进家门,被乡人尊为李孝子。又有徐州丰县人李祚,母亲去世后,在墓地居住27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官府都上奏朝廷,一一予以旌表,被尊为典范。 P111
臧知非,1958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获河南大学历史学硕上学位,1991年获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人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周条社会结构研究》(与导师田昌五教授合著)、《吕不韦传》、《中国道教发展史纲》(与刘锋博上合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合著,第一卷),《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等。发表舂秋战国史,秦汉史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文化史研究。
重述神话-白金典藏版 本书特色 “重述神话”是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的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重庆出版社是“重述神话”项目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参与...
安房直子(1943-1993)日本著名的女性童話作家,日本女子大學國文科畢業。1962年發表《月夜的風琴》走上童話創作之路。成名作為1970年的《花椒孩子》。她...
东亚文化研究系列-东亚三国志 本书特色 《东亚三国志》:韩国人喜欢表现、中国人性好含蓄、日本人性格被动。中国的文化,是“忍”。“忍”意味着“心字头上一把刀”,让...
故园往事-一集 本书特色 《故园往事一集》由李新宇所著,本书是散文随笔。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史地、乡俗、志异三个部分。**部分为史地,主要描述了作者的家乡青...
读库.0801 本书特色 2006年,命运多舛的文化刊物《万象》、《书城》在相继经历休刊复刊后,逐渐式微,更深入的走向精英知识分子小圈子趣味,一本由个人出资策划...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本书特色 借助竺可桢的科学烛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进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神妙境界。——施...
真日本 内容简介 虽然人们都呼唤着本真,但本真的东西其实是不让人喜欢的,比如真理,缪塞说“真理的本质是骷髅。”所以追求真理是要被上火刑的,*终他自己对世界都绝望...
老钱:富人的精神起源 本书特色 这部亦庄亦谐的作品就上层社会的形成和意义所做出的深刻思考,是可读性与社会启示意义的完美结合。——施瓦辛格对于美国上层社会,《老钱...
新华字典(第10版)双色本 内容简介 本词典是在荣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国家辞书奖特别奖的第9版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主要增补了部分新词、新义、新例和少量字头,...
徐中舒(1898~1991)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25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
江湖社会习俗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
祝鸿熹汉语论集 目录 章炳麟——现代汉语言文字学的开山大师王力先生对训诂学的新贡献徐复先生对《广雅》研究的卓越贡献《说文》所称“古文”中的假借学王国维对古文献 ...
童子礼 家诫要言-中华蒙学经典 本书特色 吴洋等编著的《童子礼家诫要言》由《童子礼》和《家诫要言》两部分组成。《童子礼》是明人屠义时编的一步蒙学教材,主要针对学...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本书特色在人类历史上,“我”这一独立个体和主体的诞生,是*具创造性也*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却是一项永远不会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 本书特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分十六讲叙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阶级制度、封建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租税、刑法等方面,详...
祈福纳吉宝鉴 本书特色 通达命运,吉顺人生 读书人如何聪明好学?职场人如何飞黄腾达?生意人如何财源广进?如何穿戴好运来?如何饮食...
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 内容简介 走入神鬼狐妖的世界,却比人的世界来得更纯净、更精彩:巧笑倩兮的婴宁、妩媚爱娇的鸦头、大智若愚的小翠、凄婉哀怨的公孙九娘…...
《川味人间》是央视热映大型美食纪录片《川味》顾问曾颖最新力作。作者用54道菜肴,30余幅手绘画,书写舌尖上的人间情事,往日的川间烟火。追逐了多年的珍馐美味与仪式...
舌尖上的法国 本书特色 探秘法国各地正宗美食 感受美食中的浪漫与激情 品位美味中的历史与文化 舌尖上的法国,激发味蕾的想象舌尖上的法国 内容简介 法国是欧洲*看...
齐如山作品系列:谚语录 本书特色 谚语,“国民心理中的经典,国民心理中的信条,国民心理中的格言”,他留下了两种谚语录,总计一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