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我们为什么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初版序从泥土中生长,在对话中学习
第二版补记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
激情与科学的态度:从老中医绝食说起
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对国际物理年的另一种纪念
民间科学与类科学
阿米什人与传统纳西族的生存逻辑
规律可不可以被违背?
“真”的实在抑或幻境
知识:立场与变焦
食物是物种之间的中介
哲学的技术化:升华还是死路?
实质等同与实质不同
卡辛斯基与工业文明批判
后记
学妖隐形,却神通广大,决定着谁能出场,怎样演出。先有四姨太效应,才有马太效应,成功背后有玄机。吃什么,不吃什么,以何为据,如何判断?“实质等同”是纸上模型,“实质不同”才是现实常态。规律能否被违背?违背了是否被惩罚?阿米什人为什么,且能够,拒绝现代化?卡辛斯基本是数学天才,为何给科学家寄炸弹?专家的专业日益细化,谁来对完整的世界和生活做出判断?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科学文化对话集(增补版)》:刘华杰(2005.12.10):在民科大会与其他小的活动中,交流可能不充分,但人们要问一下,在科学界,2005年乌鲁木齐召开的大规模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共有6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就充分吗?“表演交流”确实是现在许多重要会议的惯例。对此,也应当用平常心看待。科学在建制化过程中在许多方面模仿了过去的宗教,也讲究仪式、“圣事”,也就是说“表演”是科学运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大会”和“公会议”(CO)原来都是宗教概念嘛!也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关注、研究民科,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某些民科所做之事十分可笑,显然无认知意义;另一方面,部分民科所做的东西十分精致,即使专家也很难分辨优劣,比如许多民间数论、数学研究者做的工作。对前者我们可能不屑于研究,对于后者,我们不可能做一般性的研究,因为每一项都非常专门化,我们不可能以专家的名义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审查进而判定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民科做的工作,我们在认知的意义上也不可能都十分清楚。“不被认可”有认知方面的含义,但社会学层面的含义更多些。我说的“认可”不是指个体同意,而是指集体背书,或者个体以集体的名义对某项工作给予承认。比如科学杂志对投稿的同行评议,评议人都是个体,但杂志社对回收的评议结果进行综合时,*后以统一的权衡判定一份投稿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发表。*后的决定代表着科学共同体的意见,至少此杂志范围的小的科学共同体吧。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指出:评审一般是匿名的,甚至事后也不能公开。这有多方面的考虑,也表明在科学活动的认证上,个体意见是隐藏着的,加权后的集体意见才端出来。“民科”是一种社会角色,不应当始终与某个个人捆绑在一起,特别是不能与他的一生捆绑起来。一个非民科可以变成民科,一个民科也可以变成业科、正规科学家,一名正规科学家有时也表现出民科气质甚至做某些方面的工作与民科完全一样。*近我接触的一些事情更加深了这一判断:科学家的民科气质并不比你所说的民科的民科气质更差。凡此种种现象与其中的人是分不开的,但只要不始终捆绑,叙述过程中现象与主体可以适当分离。我赞成就事论事,某科学家在做A事时表现的是科学家的普通行为,做B事表现的是民科的行为,做C事时表现得与普通百姓没差别,于是我们也应当区别具体事物对待此人。特别是,不能像某打假英雄将刘兵当讲师时做的事算在现在刘兵教授身上笼统地讲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如何如何,当然那人举报的刘兵当讲师时做的事情也是虚拟的。“交流”也类似,只是比“认可”弱许多。能交流,未必能得到认可;得到认可,当然表示可以交流。对于民科,我想他们与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之间以及他们自己之间,不排除一定意义上的交流。特别是他们自己之间,现在多数由命运相似而聚集在一起,“学术分科”还不细,不排除将来可以细致地充分交流,长沙会议是一个好的苗头。……
田松,吉林四平人,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
文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任教十余年。偏爱跨学科案例研究,如以民科、牛奶、食品工业和垃圾为对象的综合研究;是国内最早关注垃圾问题的人文学者,由此关注环境问题,并扩展为文明研究。著有《科学史的起跳板》《警惕科学》《稻香园随笔》等。 刘华杰,吉林通化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将分形概念应用于SSK;提出“逾层凌域方法论”“双非原则”“技术成本非对称原理”和“博物与科学平行说”;借助个人知识、阿米什技术观、现象学、科学编史学、可持续发展等学术资源而倡导复兴博物学,主张“博物+”方案。
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特定媒介职业、对媒介的控制部分,论述了其历史...
乡土中国-大家小书丛书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大家小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收集的十四篇文章是费孝通于1946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时的讲义...
王锺翰学术论著自选集 目录 上编民族史研究1.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2.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3.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4.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五辑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学者专家,他们深入实际,调查并总结社会工作的经验,对社会公民权利...
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
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的专著,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具体包括了:文学存在方式研...
反思科学-江晓原自选集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江晓原,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第*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
往復人稱“將無同”
《电商数据化运营》内容简介:2015年是淘宝发生剧烈变化的一年,淘宝的领导层换帅了,淘宝规则又调整了,天猫变邀请制了,淘宝的很
中国文献史 本书特色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所著的《中国文献史》未分章,而是以连续的15个小节构成。介绍了儒、释、道以及历史、地理、律法、语言学、农业、自...
中国在梁庄 本书特色 2010年“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温铁军、阎连科、李敬泽倾情推荐还原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揭...
他是马克思笔下旧时代的开明专制 领袖,也是基辛格极力推崇的“均势外交”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既见证了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皇朝的兴衰沉浮,也左右了世界秩序的走向;....
平等还是精英 目录 平等的理想精英的现实——代序**章精英的概念及其意识形态第二章从统治阶级到权力精英第三章政治与精英的流动第四章知识分子、管理人员和官僚第五章...
书学史 本书特色 祝嘉的这部《书学史》共分为十四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按惯常历史断代分类,每一朝代单列一章。同一朝代因政权交替分立以及书风演变较大者另...
新人文主义的桥梁 内容简介 《萨顿科学史丛书》总序本书说明**章 萨顿之前的科学史学科一、引言二、科学史的早期发展三、从学科史到综合科学史四、独立的科学史学科的...
一次看懂社会科学-鉴古.明今.看未来 本书特色 马英九推荐2011年台湾暑期青年阅读好书台湾教育专家推荐父母和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一起阅读,启发孩子的科学思维,...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是季老谈在清华5年求学的事儿。这是他青年读书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季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
融合社会关系与社区结构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面向数据挖掘领域,特别是推荐系统研究的一本专著。本书共7章,系统地分析和介绍了有关推荐算法的发展历...
传播学 本书特色 《传播学》由鲁道夫·F·韦尔德伯尔、凯瑟琳·S·韦尔德伯尔、迪安娜·D·塞尔诺编著,学习版是一本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与阅读的书。内容包含了传播学的...
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观察笔记 本书特色 朴实视角白描三十年旅美见闻,*全面的美国教育观察笔记自由如何深入美国人心的详细展示零距离了解美国*宜读本“目前为止新移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