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我们为什么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初版序从泥土中生长,在对话中学习
第二版补记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
激情与科学的态度:从老中医绝食说起
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对国际物理年的另一种纪念
民间科学与类科学
阿米什人与传统纳西族的生存逻辑
规律可不可以被违背?
“真”的实在抑或幻境
知识:立场与变焦
食物是物种之间的中介
哲学的技术化:升华还是死路?
实质等同与实质不同
卡辛斯基与工业文明批判
后记
学妖隐形,却神通广大,决定着谁能出场,怎样演出。先有四姨太效应,才有马太效应,成功背后有玄机。吃什么,不吃什么,以何为据,如何判断?“实质等同”是纸上模型,“实质不同”才是现实常态。规律能否被违背?违背了是否被惩罚?阿米什人为什么,且能够,拒绝现代化?卡辛斯基本是数学天才,为何给科学家寄炸弹?专家的专业日益细化,谁来对完整的世界和生活做出判断?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科学文化对话集(增补版)》:刘华杰(2005.12.10):在民科大会与其他小的活动中,交流可能不充分,但人们要问一下,在科学界,2005年乌鲁木齐召开的大规模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共有6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就充分吗?“表演交流”确实是现在许多重要会议的惯例。对此,也应当用平常心看待。科学在建制化过程中在许多方面模仿了过去的宗教,也讲究仪式、“圣事”,也就是说“表演”是科学运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大会”和“公会议”(CO)原来都是宗教概念嘛!也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关注、研究民科,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某些民科所做之事十分可笑,显然无认知意义;另一方面,部分民科所做的东西十分精致,即使专家也很难分辨优劣,比如许多民间数论、数学研究者做的工作。对前者我们可能不屑于研究,对于后者,我们不可能做一般性的研究,因为每一项都非常专门化,我们不可能以专家的名义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审查进而判定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民科做的工作,我们在认知的意义上也不可能都十分清楚。“不被认可”有认知方面的含义,但社会学层面的含义更多些。我说的“认可”不是指个体同意,而是指集体背书,或者个体以集体的名义对某项工作给予承认。比如科学杂志对投稿的同行评议,评议人都是个体,但杂志社对回收的评议结果进行综合时,*后以统一的权衡判定一份投稿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发表。*后的决定代表着科学共同体的意见,至少此杂志范围的小的科学共同体吧。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指出:评审一般是匿名的,甚至事后也不能公开。这有多方面的考虑,也表明在科学活动的认证上,个体意见是隐藏着的,加权后的集体意见才端出来。“民科”是一种社会角色,不应当始终与某个个人捆绑在一起,特别是不能与他的一生捆绑起来。一个非民科可以变成民科,一个民科也可以变成业科、正规科学家,一名正规科学家有时也表现出民科气质甚至做某些方面的工作与民科完全一样。*近我接触的一些事情更加深了这一判断:科学家的民科气质并不比你所说的民科的民科气质更差。凡此种种现象与其中的人是分不开的,但只要不始终捆绑,叙述过程中现象与主体可以适当分离。我赞成就事论事,某科学家在做A事时表现的是科学家的普通行为,做B事表现的是民科的行为,做C事时表现得与普通百姓没差别,于是我们也应当区别具体事物对待此人。特别是,不能像某打假英雄将刘兵当讲师时做的事算在现在刘兵教授身上笼统地讲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如何如何,当然那人举报的刘兵当讲师时做的事情也是虚拟的。“交流”也类似,只是比“认可”弱许多。能交流,未必能得到认可;得到认可,当然表示可以交流。对于民科,我想他们与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之间以及他们自己之间,不排除一定意义上的交流。特别是他们自己之间,现在多数由命运相似而聚集在一起,“学术分科”还不细,不排除将来可以细致地充分交流,长沙会议是一个好的苗头。……
田松,吉林四平人,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
文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任教十余年。偏爱跨学科案例研究,如以民科、牛奶、食品工业和垃圾为对象的综合研究;是国内最早关注垃圾问题的人文学者,由此关注环境问题,并扩展为文明研究。著有《科学史的起跳板》《警惕科学》《稻香园随笔》等。 刘华杰,吉林通化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将分形概念应用于SSK;提出“逾层凌域方法论”“双非原则”“技术成本非对称原理”和“博物与科学平行说”;借助个人知识、阿米什技术观、现象学、科学编史学、可持续发展等学术资源而倡导复兴博物学,主张“博物+”方案。
文字学常识 本书特色 《文字学常识》是文字学家胡朴安先生在持志大学、国民大学、上海大学、群治大学历次讲授文字学知识的讲义结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
在线社区开放性对消费者信息分享行为影响机理——基于社会影响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稿从在线社区情境开放性入手, 综合运用心理学实验、田野实验、问卷调研等研究方法, ...
理解鲍曼 本书特色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之一。鲍曼以其在社会学方面超乎寻常的敏锐以及作为一个创作者与阐释者所表现...
编辑推荐★ 世界著名医学与健康博物馆、以“那些无可救药的好奇者的免费目的地”为宗旨的英国惠康博物馆出品★ 据BBC Radio 3“A Body of Essa...
★社会学者小熊英二继《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民主”与“爱国”》等著作之后,研究日本集体社会意识的又一力作★正式雇佣=终身雇佣,论资排辈=稳定升迁,应届毕业生批...
不确定之美-给模糊的赞歌 本书特色 我们真的可以把一切都说的清晰准确吗?即使我们追求科学与精确,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非此即彼。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含糊不清,语言就是...
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 本书特色 自元朝以来,京杭运河成为国家的重要命脉,关于运河的专门著作也层出不穷,这些著作是当代研究大运河的主要资料来源。《中国运河文献书目...
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 本书特色 《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推出的长篇重要评论,阐述的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重大问题。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百岁新稿-[修订版] 本书特色 周有光所著、张森根所编的《百岁新稿(修订版)》中文章为作者九十多岁以后写成,接续上册《耄耋文存》。字里行间可见出作者头脑非...
湖湘近现代文献家通考 内容简介 本书近80篇依传主出生年、月先后为序排列。生年不详者,参考其年代大体排人相应位次,可能不尽准确。撰写时,每一列传略遵一定体例,依...
中国学术通义-新校本 内容简介 欲考较-国家-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非停...
中译者导言斐洛是希腊化时期犹太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从生活在散居地的犹太人的角度思考如何诠释希伯来经典才能够得到当时地中海世界其他民族(希腊、罗马、埃及、波斯)的...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内容简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颇具知名度,主要缘于其狄公案系列小说的创作及对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开拓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精)》是)柯南道得意的长篇著作之一,可以说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代表作。本书主要讲的是詹姆斯·摩梯末医生带给了歇洛克·福尔摩斯一扎神秘的手稿,这...
《国史讲话:春秋》内容简介:商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我们已不能详确知道了。大约在耶稣纪元前二千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中部,有一种比
太湖文化:第二辑 本书特色 在上古时期,“太湖文化”就在“长江文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在与中原、西北、东北、岭南、西南等文化区域的传播交融中起着重大的作...
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 本书特色 《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是杨宪益先生对话文章的汇编,含媒体访问、师友对谈等。集中...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的途径 本书特色 詹姆斯·罗尔编著的《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
《周国平论哲学:做自己的朋友》内容简介:如何让哲学帮我们叩开人生、教育的大门?周国平用优美的笔调娓娓道来。全书共分八辑,主
现代图书出版导论 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勒林先生在德国出版界从业近30年,对出版社的管理和图书市场营销都有丰富的经验。本书是作者30年辛勒耕耘的结晶,他以出版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