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自己的路》收录了李泽厚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所写作的杂感、散文、发言提纲、讲演记录、访谈记录、各种序跋等,内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学经验与经历,以及关于社会时代的种种见解、看法与意见。长短不齐,问题不一,或信手拈来,或脱口而出,虽或有不够严谨之处,但更感直率、亲切与真实。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文章,当时思想受到较多限制,作者重在为青年呼吁呐喊,反对各种权威和阻力;中编收录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89年的文章,当时社会思想变得急躁狂热,作者左右受敌,而初心不改;下编则收录了作者1989年之后尤其是1992年以后的海外作品,文章风格变得更为确定鲜明。
阅毕此书,我们不但进行了一趟哲学思想之旅,也对中国过去二十年间进行了短暂回顾,于此我们可以窥见社会风尚的变迁、巨人前行脚步的艰辛,以及新思潮涌动的力量。
★ 本书是关于李泽厚的自我剖析之书,直率、亲切、真实,捕捉历史深层问题,勾勒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图景。
★ 作者李泽厚,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其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他构建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具有令人折服的原创性,这足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列。
★ 冯友兰、朱光潜、宗白华等学界泰斗赞赏有加,钱理群、易中天、蒋勋、赵士林、何新等百名学者一致推崇的大师。
★ 从微小的侧面,记录和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读懂大师背后的故事、时代与人。
★ 双封设计,典雅装帧,考究用纸,尽显经典的沉淀质感。
谈起我走的道路,必须从我的母亲开始。
1930 年6 月13 日,我出生在汉口,但籍贯是湖南长沙。父亲是邮局高级职员,英语很好。他在我小时候便死去了。父亲死后,家境顿陷困境。做着小学教师的母亲,惨淡经营,备尝艰苦,勉强送我兄弟二人上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至今这句话似乎还在耳边,却不幸竟成为谶语。母亲也没活到四十岁就死去了。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总不免泫然涕下。
记得当年为了几个臭钱受多少气,如今有钱,又有什么用?也记得当年春节,亲戚家吃着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贫困的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之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帮助我冷静地、批判地、愤怒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与温暖;而母亲讲的“只问耕耘”的话语和她艰苦奋斗的榜样,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一定要排除万难去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
国外有人认为,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一个人在学术上、文艺上的某些个性特征,应该注意到他的少年时代。我近讲,研究美学好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终于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走上了研究美学的道路,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的确,在十四五岁的少年时代,我就带着忧伤和感慨,写过新诗和小说,模仿过艾青和艾芜,也填过“凭栏欲向东风恼,莫笑年华早”“无言独自倚危楼,千里沉云何处放离忧”之类的词。一半可能是无病呻吟,一半也有真实性。例如,我爱上了一位表姐,却长期不能表白,她倔强、冰冷而美丽……总之,大概是情感方面的因素,使我没能去钻研那毕竟更为枯燥、单纯、严格的自然科学。至今好些人为我惋惜,包括一些老同学、老朋友,我自己搞不清是否应该惋惜,也许应该。
我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就是时代。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当时湖南著名的省立一中,却因没钱入学,只好进了吃饭也有公费补助的省立师范。这也是一所名校,但当时学校充满一种复古氛围,死气沉沉。在安化桥头河上了一个学期之后,搬到了长沙岳麓山左家垄山坡上。校前有两株日本人留下的樱花,暮春时节,开得极为热烈。而极目远望,湘江如白带,似与楼齐,非常好看。
当时进步学生运动开始风起云涌,时局也日趋动荡,学校却保守到连《大公报》之类“小骂大帮忙”的报刊都少见。我只好每星期天过河,在城里的各家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报纸和书籍,这其中的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正是在这种大量阅读和比较中,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的一些马列基本知识,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得来的(我故意选择靠后的排次,上课时我也可以偷看自己的书),有好些是“禁书”,是冒着一定的危险来读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并且,在这种阅读中,自己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说,这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我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喜欢空洞、烦琐的东西,比较注意书籍、文章中的新看法、新发现,比较注意科学上的争辩讨论……这恐怕都应追溯到自己那个穷困、认真、广泛阅读的青年时期。
1948 年夏,我在师范毕业后,经历了失学、失业,直到1949 年才当上乡村小学的教师。1950 年,我以志愿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期,我生活上仍然非常穷困。当时吃饭不要钱,有时还发衣服,每月有三元生活补助费。记得我那时只能买零星的活页纸,硬本没用过,甚至有时连牙膏也不买,用盐刷牙,把那几元钱积存下来,寄给正在上中学、父母双亡的堂妹。可能是因为欢乐总与我无缘,加上又得了肺结核,一些活动不能参加,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
当时我独自住在楼顶上的一间“阁楼”里读书。那间房并不是宿舍,光线极暗,白天也要开灯。我在1958 年出版的《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一书,基本是那时写成的初稿。特别是当时很少有人搞资料,我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了许多原始资料。甚至1979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中的某些材料,仍利用了当年所做的卡片。有的年轻人看我现在写文章很快,以为这是“天分”,其实我是下过笨功夫的。
我的经历相当简单,但生活的波折仍然不少。当时二十几岁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因而环境压力更大了,“白专”之类的非议颇多,至于下放劳动和工作,我在单位中大概是时间长的一个。因此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创伤折磨,所在多有。这也许是我比较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的原因。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学会了使思想不受外来影响。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顽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了。
在八十年代,影响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泽厚……我们需要李泽厚式的思想家、李泽厚式的哲学家。我们不是超越李泽厚,我们要达到他的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很迫切的问题。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他(李泽厚)总是能把握住思想文化的历史脉搏,不失时机地把学术界的关注目光引向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八十年代后的“美学热”和“文化热”,便都与李泽厚有关。几乎可以说,李泽厚的目光扫向哪里,哪里就会“热”起来。
——易中天(中国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中国好几代有志于美学或哲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李泽厚都扮演着精神导师和灵感来源的角色,从而把他们从僵化思想和惰性思维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王柯平(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李(泽厚)先生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余年中,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整整一代人,颇像英国的著名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和法国的著名思想家让•保罗•萨特。
——顾明栋(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教授)
李泽厚:
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曾为图宾根大学、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哲学和美学研究。
李泽厚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他的理论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极高成就,而且其构建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具有令人折服的原创性,这足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列。
李泽厚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其著作包括:美学四书《美的历程》《美的哲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哲学著作《我的哲学提纲》《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思想史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杂文集《走我自己的路》等。这些著作,对世界、对人生、对美学、对生活,见解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读者。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 本书特色 本书卖点:1.主人公传奇:为什么当年公派留美学生时,有美籍教师说:潘光旦不能去谁还有资格去!一条腿的社会学家潘光旦,以坚韧的...
你可以.爱-[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世界**禅宗大德 一行禅师与张德芬、梁文道、奥普拉一起聆听一行禅师的入世佛法一行禅师的*佳幸福配方修习慈悲喜舍,破迷开悟...
易学基础 本书特色 《易学基础》立足于易学客观真实的产生和发展历史,阐述易学的真实思想、方法及其发展源流,揭示易学的功用和意义,旨在传承和发扬其中有生命力的内容...
不失望 本书特色 圣严法师根据“人生佛教”的理念,开讲从心出发的生活禅“心六伦”——职场伦理、家庭伦理、族群伦理、自然伦理、生活伦理、校园伦理。圣严法师以真修实...
道德的市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13 本书特色《道德的市场》讲述在从事本研究的工作过程中,特别需要感谢两个人,即诺贝特·霍尔斯特教授和哈特穆特·克利姆特教授,他们...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
精读康有为 内容简介 康有为先生学行小传一、专著春秋董氏学春秋董氏学自序春秋旨**作经总旨奉天天子诸侯等杀立君书不书讥赏罚不当亲德亲亲恶伐同姓伤痛敦重恶欲为君则...
禅修次第-跟释迦牟尼禅修 本书特色 西方著名禅修大师艾雅?凯玛从禅境的九个层次依次讲解,厘清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详细解答了如何禅修,在每个禅定阶段会遇到...
东西文化碰撞中的人:东正教与俄罗斯人道主义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一些相关的译作和研究作品以及当时出版的工具书,使国人知...
理学纲要 本书特色 吕思勉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中国四大史学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
新儒家哲学十八讲 本书特色 方东美教授是中国当代一位伟大的哲人;可惜其著作译介到西方者太少!——九七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哈耶克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
图说美学 本书特色 常宏、朱珂苇编著的《图说美学(精)》采取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引入“图说”理念。选择了美学发展历程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为端口。众多精彩故...
基督教要义 本书特色 《基督教要义》本书以简明易懂的方式,系统地阐明了基督教神学的要义。全书共四卷。*卷是论述人如何认识作为创造主的上帝;第二卷探讨人如何认识作...
实践理性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指与我们的行动和选择有关的理性。所以,实践理性首先与我们
101个人生悖论 内容简介 《101个人生悖论》是真事和虚构的故事的混合,也是哲学理论和哲学沉思的混合。所以,这不是一本书后带着答案的逻辑谜题集——因为伦理学不...
该丛书所收作品均为古波斯文学大量的经典作品,译者队伍集中了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波斯语和波斯文学研究人才,其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博丹论主权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第44期,以“博丹论主权”为论题,围绕博丹的主权理论收集了多篇很有参考...
般舟三昧经-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净土类-40 本书特色 本经为现存大乘经典中*早时期问世的作品,也是有关弥陀经典中的*早文献,是净土经典的*早先驱。《般舟三昧经》...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叔本华》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进行了简洁的阐释,尤其聚焦于叔本华思想的原
形而上学 本书特色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