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是作者的父亲代为整理的,这是作者从小学到大学十万字的作品,是作者生命成长五光十色的涂抹,一曲立志报国、奋发图强的心灵之歌,能给当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导向,也是一副极其珍贵、可供“观摩”、可供思考、可供研究的个体心理发展“活的版图”,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实践观照意义;与日记练笔同期发表的各类作品,以及封封家书的“纸短情长”,展现了人性*本真、*单纯、*丰富、*深刻的内心体验,充满了“为人民而活”的炽热情感,是一本能引发青少年强烈共鸣的生活化的励志读本。
这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是作者的父亲代为整理的,这是作者从小学到大学十万字的作品,是作者生命成长五光十色的涂抹,一曲立志报国、奋发图强的心灵之歌,能给当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导向,也是一副极其珍贵、可供“观摩”、可供思考、可供研究的个体心理发展“活的版图”,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实践观照意义;与日记练笔同期发表的各类作品,以及封封家书的“纸短情长”,展现了人性*本真、*单纯、*丰富、*深刻的内心体验,充满了“为人民而活”的炽热情感,是一本能引发青少年强烈共鸣的生活化的励志读本。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藏书 本书特色 楚辞是我国战国时期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反映楚国人民心声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四言诗为主的诗体之后,在楚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神秘的奎因先生》内容简介:萨特思韦特先生是一位干瘪瘦小的老头,却有着女性般敏锐的情感。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一直扮演着旁观者
那些人 本书特色 一路走来,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这些人和事当中,总会有一些什么能够留存下来,影响着我们的心智和人格,在事过多年之后再坐下来静静回味,仍然是...
英国人的性格 本书特色 内容简介本书是爱默生在两次旅行英国之后,所写的一本讨论英国国民性格、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散文集。原书共有19章,本书精选了其中的1...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4 本书特色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4》由耿立主编,精选2014年全国各地报刊的散文佳作,广泛地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
遇见你,真好 本书特色 本书以读者品牌为引领,收入罗振宇、毕飞宇、马伯庸等各领域作者的数十篇散文,文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遇见你,真好 内容简介 本书聚...
比成功更宝贵的-周国平自选集-下卷 本书特色 《比成功更可贵的——周国平自选集》(下卷)所辑篇目为文札和随感,由周国平自己编选,荟集了...
《爸爸送给青春期儿子的私房书》内容简介:青春期是一个问题多发的时期,其根源在于,这一时期男孩子的特点是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
《孙机文集》共四种八册,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下)《中国古舆服研究》(上、下)《中国古文物论丛》(上、中、下)。孙机先生生前为中国...
http://lianzai.book.qq.com/book/3968/index.htm在此阅读作者简介 西川,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
康有为经典文存 内容简介 以发动戊戌变动闻名于世的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杰出领袖和保皇派首领,还是一位卓越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
不同颜色的悲伤 本书特色 ★25篇散文诗,玩味宫泽贤治、高村光太郎、夏目漱石等大师笔下的"物哀"与"侘寂"★心灵的熨斗,抚慰你心头的褶皱★诗歌文学馆赏、角川财团...
郁达夫的杭州-作家与故乡 本书特色 青葱蓝碧的富春山水和天下独绝的西子风光,滋润陶冶了郁达夫的天赋与情怀,他那清新、畅达与充满激情的文字中,记述了故乡的山光水色...
二十世纪诗词史论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马大勇教授关于二十世纪诗词研究的论文近二十篇,凡三十万字。以2007年发表《二十世纪诗词史之构想》为标志,作者在学界率先提出...
企鹅经典:高老头 本书特色 巴尔扎克著张冠尧译的《高老头/企鹅经典》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
外国散文-岛崎藤村散文选 本书特色 岛崎藤村(1872—1943),日本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他一生著作丰富,除诗歌、小说外,他还留下了大量...
文汇原创丛书:我经历的那些人和事 本书特色 收入这本集子的都是作者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作家。就创作方式而言,作者采用的大都是记叙“我看”的方式。书中作者套用了张爱玲...
李贺诗-唐宋名家诗词 本书特色 李贺诗多精品,黄世中评注的这本《李贺诗》选录了一百零八首,约占全诗百分之四十五,比例较大。本书选诗主要以作品的传诵度为主要依据,...
自然之歌-最受当代青年喜欢的精美散文 本书特色 共赏精美散文,透过名家笔触,感受唯美。翻开本书的那一瞬间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享受阅读之乐、感知之乐、人生之乐...
《于坚的诗》主要内容:在这个日益光滑的世界,于坚的诗歌是少有的粗砺言辞之一。他的诗,经常以“非诗”的方式出现,经常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