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琳·施拉姆(Carolyn Schlam)是一位屡获殊荣的美国画家、雕塑家和玻璃艺术家,师从著名画家诺曼·雷本,目前是加利福尼亚州卡马里奥海峡群岛工作室的常驻艺术家。她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写作的热情结合起来,目前已出版两本艺术类书籍《艺术的乐趣:如何观看、欣赏、谈论艺术》与《创意之路:从工作室看艺术创作》。
卡洛琳·施拉姆(Carolyn Schlam)是一位屡获殊荣的美国画家、雕塑家和玻璃艺术家,师从著名画家诺曼·雷本,目前是加利福尼亚州卡马里奥海峡群岛工作室的常驻艺术家。她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写作的热情结合起来,目前已出版两本艺术类书籍《艺术的乐趣:如何观看、欣赏、谈论艺术》与《创意之路:从工作室看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历经曲折,他们需要努力尝试不同效果,探寻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商和其他希望在市场上推广某位艺术家作品的人不见得持有和艺术家本人相同的立场。他们喜欢给艺术家的作品定性,因为定位明确的产品更容易商品化。
——引自章节:第二章|什么是视觉艺术?一些基本定义
(但艺术家)的远征要求他尝试每一条可能将他引向追寻之物——或者可以说是他的“圣杯”的大道和小路。艺术家想走漫漫长路,而不是捷径,他想拜访每一座可能隐藏着目标相关线索的小村庄。当你走在博物馆里,邂逅某位艺术家的与其代表作看起来不同,乃至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作品时,请记住这一点。请认可他偏离个体艺术舒适区而做出的努力,看看这些偏离部分对应着你对他的哪一部分认知。
——引自章节:第二章|什么是视觉艺术?一些基本定义
本研究以考古工作所发现的汉代城市遗址为基础,复原汉帝国的城市与城市体系,并对其特点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将着重关注汉帝国的中
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 内容简介 明代首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代服饰艺术的典范。明朝前期,明太祖提倡恢复大汉文化传统,承袭了唐宋玉带等服饰风格,确立了明...
《中国跑步指南》内容简介:《不跑会死:中国跑步指南》是一本专门写给中国跑者的指南书。《不跑会死:中国跑步指南》站在中国跑者
艺术设计基础平面构成 本书特色 栾黎荔主编的《艺术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教材采用多元、多样、多维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构想、传达方式、实施具体计划与应用等方面...
张十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庐江,1959年6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83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1986年
《博物馆与文化》内容简介:曹兵武文化论集共三种:考古与文化、文物与文化、博物馆与文化。这是他从事文博事业三十余年工作实践和
中国名园 内容简介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其独树一帜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江南园林的秀丽典雅,均令人沉醉迷恋。《中国名...
《建筑研究2:地形学和心理空间》内容主要来自2011年5月25日至5月29日,在南京和上海两地举行的第二届“当代建筑理论论坛”国际研
本书向我们介绍的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古典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作者保罗。麦克金德里克曾任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多次访问过希腊
本书是以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即空间体验的深层心理学角度,来揭示了人对于场所的体验与感悟。书中通过建筑空间与戏剧艺术叙事和
田野考古方法——调查、发掘与整理(石兴邦)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王振江等)考古摄影(赵铨)考古测量(郭义孚)考古绘图(张孝
艺术丛话 内容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浙江桐乡人。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翻译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师范学校...
欧阳询皇甫君碑-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本书特色 孙宝文编的《欧阳询皇甫君碑》为“彩色放大本中国*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
学科定位与理论建构:文艺美学论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学理定位与学科特性、理论问题与学术视野等。学科定位与理论建构:文艺美学论文选 目...
《教育的常识》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凝聚了尹建莉老师教育理念精华以及古今中外圣贤以及心理学大家教育箴言的教育常识经典。正如尹建
迈克尔·波德罗(Michael Podro,1931—2008),英国艺术史家,英国国家艺术院院士,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曾先后就读于剑桥大学的耶...
艺术概论 内容简介 继承艺术遗产*重要的是批判性原则。批判,不是简单的抛弃或者否定,而是吸取其精华,剔出其糟粕。也即抛弃那些落后的、反动的、腐朽的思想内容,抛弃...
打开城市百宝盒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引人耐读的建筑艺术图书——以开阔的视野评点世界都市建筑,引导你去观察、去发现城市环境中诸多美好的创造。打开城市百宝盒 内容简介...
《昨天的故事》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全部选自《今天》的“重写文学史”专栏,其中大部分作者
本书是对近十多年来在中国掀起的“新纪录运动”的实践上的展示与理论上的分析。上半部以访谈、对话的方式,让这个运动中的多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