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日本社会上的右倾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些学者、文化人从极端民族主义的右翼立场出发,打着反对“自虐史观”的旗号,极力复活“皇国”史观,为侵略中国及亚洲的历史翻案,抹杀史实、美化侵略、推卸罪责、散布反华仇华言论、毒化中日关系、混淆日本国民之视听,遂使右翼思潮成为一股持续不退的逆流。
本书以十几位有代表性的、民间身份的日本当代右翼学者文化人的主要著作为研究对象,站在中国民间学者的立场上,对他们美化和否定侵华历史、推卸侵略罪责、敌视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右翼历史观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全书从深层次文化视角出发,史论结合地研究日本右翼学者、文人的种种劣行。全书以大量的**手资料触目惊心地揭示了日本右翼文人的文化侵略以及抹杀史实、美化侵略、推卸罪责、散布反华仇华言论、毒化中日关系、混淆日本国民之视听的行为。作者站在中国民间学者的立场上,对他们美化和否定侵华历史、推卸侵略罪责、敌视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右翼历史观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书摘
田中正明的这个“证据”与第九个“证据”属于同一类性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当然也不可能做关于大屠杀的调查,故未提南京大屠杀。这只能表明中共的严谨态度。只有等到日本战败后才有可能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详细调查,所以,南京大屠杀到了东京审判时,真相已经得以大白于天下了。有谚语云“时间是*好的证人”。南京大屠杀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可以掩盖一时,但终究会水落石出。换言之,水落石出需要时间。这再次表明,田中正明处心积虑预设的“前期资料”、“后期资料”说,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对法律和公正而言,材料不分前后,只分正确与否、可靠与否。
田中正明提出的“第十一个证据”是“国际联盟没有作为议题”。“第十二个证据”是“美英法都没有提出抗议”,“第十三个证据”是“美国英国的新闻媒体几乎没有触及”。
实际上这三个所谓“证据”说的都是一回事。根据已有的中13学者的大量研究和史料证实,日军大屠杀大都是有预谋、有组织的,他们将中国人成批成群驱赶到河沟、洼地、江畔,然后扫射“处理”。这样“处理”便于尸体掩埋,或容易让江水冲人大海。而暴露在南京的主要街道上的尸体则不占多数,故短期内清理完毕。另一方面,日本占领南京初期出于不言而喻的原因,对南京进行了严密的信息封锁,不许外国记者自由采访,在刺刀枪炮底下的中国人幸存者为保生存也不敢提供、无法提供事实真相。正如田中正明所说:一直到了“事件的第二年(1938年)夏天,美、英、法等国媒体提出视察南京战迹,日军对他们说OK,他们十五六个人乘专机到达南京”。(《总结》第224页),而这时距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半年;又如田中正明所说,国际联盟第十八次大会是在1937年8月13日至10月6日召开的,**百次理事会是在1938年1月26日开幕的,**百零一次理事会是在5月召开的,这些会议均在这些记者采访之后。在消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国际联盟没有将南京大屠杀作为议题,岂不是很正常的吗?
田中正明提出的“第十四个证据”是“没有颁布钳口令”。说日本教科书上写的“国民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是“谎言”,说当时日本军部政府都没有颁布关于“南京事件”的钳口令,而只有“流言蜚语取缔法”,也没有禁止对“南京事件”的报道。
此条“证据”更是不值一驳。众所周知,日本战时已经完全没有言论自由,新闻报道全在军国主义战时体制之下,并用一系列的法规予以强制实施。在此情况下,完全不必对“南京事件”特别发出所谓“钳口令”。因为日军在中国屠杀无辜中国人已经是家常便饭,南京大屠杀虽然数量巨大,在日本军部政府看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发特别的“钳口令”,意味着实际上已经有了控制舆论和信息的全面的“钳口令”。
田中正明提出的“第十五个证据”是“没有目击者的‘大屠杀”’,说当时的日本记者没有谁看到过南京大屠杀,并援引阿罗健一在1986年的《正论》杂志上发表的旧日军及其随军记者的访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后还把自己也摆了进来,以“笔者所看到的南京”作为证据。
田中正明的“没有目击者的大屠杀”,完全是欺世之谈。“目击”到南京大屠杀、如今见诸于文字资料的,不知凡几。例如,著名的东史郎先生不是目击者吗?然而田中正明等日本右翼分子对此一律采取不承认的蛮横态度,并指这些目击者为“污蔑”,为“损害皇军名誉”。这样将目击者抹杀掉了,在田中正明眼里就“没有了目击者”。同时,田中正明又搬出了阿罗健一在80年代对原侵华日军及随军记者的采访作为依据,说他们都“没有看到屠杀”。采访那些死不反省的侵华分子,让他们来作证明,则无异于作伪证,结果当然只能是“没看到大屠杀”。问题是,田中正明早在《虚构》一书中,就表示“后期资料”不可信。这些对老兵的采访文章难道不是田中正明所说的那种“后期资料”吗?这前后的矛盾,说明了田中正明“证据”到此处,仍然无法掩盖南京大屠杀真相,只好顾头不顾尾了。*后甚至把自己也拿出来作“见证人”,实在是自欺欺人的拙劣伎俩而已。
总之,田中正明是日本右翼分子中大屠杀抹杀派的代表。他将其后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注于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辩护、对日本战犯的美化、对南京大屠杀等日军暴行的抹杀。他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南京事件的总结》等书中,表现了一个抱着为侵略战争免罪、为战后被处死的松井石根等战犯复仇的强烈冲动,显示了为掩盖罪行而不择手段的那种病态的顽固与执拗。田中正明这种献身于“抹杀”事业的执著“精神”、他在实施其抹杀“作业”中所使用的手法、所寻找的“空子”、所提出的论点、所下的判断,所做的“总结”,为后来的右翼抹杀论者们——如松村俊夫、东中野修道、小林善纪等人——悉数继承,并“发扬光大”。而且从抹杀论者的手段伎俩与“水平”上看,田中正明的后继者们,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田中正明。可以说,田中正明及其抹杀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日本右翼文人南京大屠杀抹杀思潮的一个源头。P.211-214
王向远,1962年生于山东,文学博士。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方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十年来独立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文章100余篇。已出版《东方文学史通论》《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翻译文学导论》《中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与陈言合著)《比较文学一百年》(与乐黛云教授合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结的病理剖析》等论著及《初航集——王向远学术自述与反响》13种。另有译著4种,合作主编丛书4套50余册,主编《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等工
英国文化选本(上下)新版 目录 序前言1ROGERASCHAMSeeingtheWind观风杨自伍译7FRANCISBACoNIdols0ftheMind头脑中...
媒介化风险与传媒责任伦理 内容简介 《媒介化风险与传媒责任伦理》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章导论,第二至第三章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四至第五章是主体部分,第四部...
(2018)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本书特色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介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以...
于光远短论集(1997-2001)(全四卷) 内容简介 简介《于光远短论集(1997—2001)》分为四卷:**卷(1997-1983);第二卷(1983—19...
柏文蔚文集 本书特色 《柏文蔚文集》由孙彩霞主编,主要选编柏文蔚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国民党一大之改组以及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各时期的电报、函札、公牍批示、宣...
新中国人口六十年 内容简介 六十年是一个甲子轮回,回望和总结是为了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整装出发。新时期,人口理论和实践将不断发展。希望此书的出版作为新中国人口领域...
德国精神 内容简介 舒绍福先生编著的这本《德国精神》,既向我们展示了德国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激发我们发奋图强的动力,也向我们揭示了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其他...
孙小礼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由孙小礼先生一生中较为重要的文章编选而成,包括一些历史名人如蔡元培的教学理念,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原...
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对詹姆斯·凯瑞的仪式传播观作了系统、深入、全景式的分析研究,对全面了解仪式传播观有一定的帮助。隐藏的...
《人类的性存在》(第8版)是人类性行为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美国200多所大学/学院采用《人类的性存在》(第8版)作为教材,其中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维斯分...
诸子著作年代考 内容简介 古籍真伪问题是古代文献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竹简帛书的大量出土使得这门学问由“真 伪”的单向考订,变成一门“真 伪”双轨同时进行的学...
MEMO 2018《三联生活周刊》的观察与态度 内容简介《三联生活周刊》从1995年复刊以来,一直以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和一贯秉持的人文情怀,为读者忠实记录着...
杨昌济集 全二册 湖湘文库(2008/11) 本书特色 ★ 16开布面精装,总达129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杨昌济,近代伦理学家,教育学家,毛泽东之恩师,...
《日本经济转型与治理变革论》内容简介:在战后七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和企业一直在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创新之路
迂回与进入 本书特色 把中国文明作为重新思考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作者要向西方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rdquo...
电视玄机性谎言宣传片 内容简介 揭密“令人厌倦、急躁而又富足的电视行业”的真相,探究美国电视业的内幕与本质,细数美国电视的运作全过程。 本书是“北广媒介译丛”中...
周飞舟,1968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行为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著有《制度变迁与农村工业化》、《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
儒-大师说-(第一辑) 本书特色 “大师说”系列,由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任名誉主编,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任主编,汇集了国内诸多著名大师如汤一...
《不哀之歌》内容简介:如果说有谁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推广,曹利群必位列其中,他在古典音乐评论和推广上用力颇深。《
重订增广 本书特色 蒙学之书,又来已久。李斯《仓颉篇》、史游《急就章》出自当时*高级知识分子之手,又因为是初学启蒙用书,想必也拥有当时*多的读者《汉书艺文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