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8年前,198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存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版。
一直有很多读者来信希望住大陆重版此书,我总觉得理论著作不比文学作品,容易过时,自己又抽不出时闷修改,没有答应。但是,后来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那是2002年10月1日北京放长假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馆希望我在长假期的**天为市民。由于通知匆忙,我无法准备,临时凭记忆讲了此书第五章《未知和两难》中的部分内容。这个演讲在中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后来根据观众要求而重播的次数,破了这个栏目的记录。
这个现象有点奇怪,但我当时在讲台上已经感受到了。这么多北京市民来听我演讲,有很大一部分是想解我在这些年一波又一波诽谤浪潮前的态度,并来为我作出当面声援。但他们听我一讲艺术创造的深层奥秘,立即间惊讶而肃静,而我己也觉得这种珍贵的艺术气氛已经有点陌生。为此,我住演讲*后发了一声感慨,希望嚣阵阵的文化艺术界,能有更多的人重新回过头来做一点真正属于文化艺术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匆匆翻看了一下这本旧著,居然唤回了不少自信,便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本付印。
关于这本书,有以下几点需要向今天的读者交代。
**,我在写作这部书前,已经长时问沉湎过从亚里士多德到康、黑格尔的精神体系,深知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理论教材,是何等极左和贫乏,因此故意与那种框架作对,只以国际美学思维和自身审美经验为标准,自行构建。曾经沧海难为水,我自行构建的原则是力求简洁、轻便、质感、明了,彻底放弃任何装模作样的理论架势。
第二,我希望这本书能直接有助于艺术实践者,特别是有助于准备从事叙事性作品创作的学生,因此努力增加感性解析。这很难,因为在艺术中,感性是至高目标,即便耗尽理性也无法完全到达,而且越是感性越能暴露解析者真正的审美水平。理论家*怕举例,这一点,连黑格尔在《美学》中也常常露怯。所以,这本书中的探索有点冒险。我选取的理论偏重于法国因为觉得法国的艺术思维更靠近感性;我选取的实例偏重于电影,因为电影的综合程度、空间效能和群体接受,比其他艺术更经得起分析。我更乐于分析当时刚刚面世的作品,因为这样能使读者有直接的切身感受。在写作之时我正好担任r中国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学术委员会主席,因此也顺手牵羊,多分析了几部莎士亚戏剧。
第三,我希望艺术实践者面对艺术理论的时,不要被学究式的重重分割所吓退,因此本书在探寻一种对古今中外都大致适合的“通理”结构。我把不同时空的艺术经验邀于同室.熔于一炉,来展现人类对艺术认知的“异中之同”。由于我已在以前的著作中系统地梳理过“同中之异”,因此对于这次跨时空的邀集有一种选择的自信。
第四,写作此书,还需要另外一方面的胆量。因为就在写作过程中,中国又掀起过好几个极左的政治运动,不仅外国现代派文艺受到猛烈驱逐,而且只要稍稍离开一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早年对文艺要求,都会受到严厉批判。一些“文革”中的大批判干将,又在化着名字整人、咬人,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倒春寒”。在这样的形势下写这一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被扣上“资阶级自由化”帽子的风险。但我毕竟是比较勇敢的,而当时文化界这样勇的人还有不少。因此,重印这本书,对我还有另一番作用,那就是可以举着它笑视今天还在忙碌的大批判干将们,说一声:“我们是交手多次的老相识了,别来无恙?”
第五,希望今天的读者者能注意我在18年前醒目提出的“创造”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对艺术的绝对意义,对整个中国文化没落和再生的绝对意义。尽管我没有预料到后来我们会面对那么长时间的文化保守主义和艺术保守主义,但似乎又有一点模糊的预感。因,我在论述这个慨念的时候十分动情,在写完十章之后又附加了写法比较特别的一章。这*后一章,在出版当初由于具有广泛的针对性面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这本书的内容,当时还应邀在国内不少省份讲过。那都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连我的学生和听众,也已渐渐老去,更不必说我自己。
老不怕。此生总算细细地钻研过艺术了,这是人生很大的福分。
2004年7月于青海塔尔寺
此书是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中的一本。作者余秋雨从艺术的本性、艺术的眼光、人生意识等方面对艺术的创造进行了大胆剖析。此书印刷精美,喜欢余秋雨的人不妨一读。
本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987年,同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在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次。此次,由作者自己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本付印。
余秋雨,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7年毕业留校任教。“文革”结束后为该院讲师、教授,并曾任副院长、院长职务。主讲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理论史等课程,所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分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国家文化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项。散文集《文化苦旅》为他带来不虞之誉,被目为学者型散文创作,与后出的系列散文《山居笔记》同受境内外华文文学界称赏。
作品目录第一卷 星冈茶寮初到东京/02餐厅的经营之道/04料理之心/07对料理师的聘用/10食器乃料理之衣/12海之蓝与天之蓝/19美味畅
词史 本书特色 北大文学史四讲 凡大师治学,必举重若轻、治大国若烹小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毓盘《词史》 二十世纪...
中国文化ABC:文学与艺术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ABC:文学与艺术》内容涵盖“古典文学”“上古神话”&ldquo...
细说字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探讨现代字谜构成和制作规律的书籍。它详尽地分析了楷体汉字在字谜中的应用情况,具体探讨了楷体汉字在适应字谜设制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
神是宇航员-古老传说的现代观察 本书特色 埃里希?冯?丹尼肯,当今世界超级畅销书作家、有32部作品问世,被翻译成35种语言,累计在全球售出63000000册,作...
天地有大美--现代科学之伟大方程 内容简介 貌似神秘的一个个方程,是当代许多杰出科科学理论的核心部分。但这些方程难以理解的形式常常会成为一道障碍,使我们无法理解...
黄永年文史论文集(黄永年文集)全五册 本书特色 黄永年先生一生发表的论文约计百余篇,大部分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生前曾集为《文史存稿》、《文史探微》、《茭蒲青...
安藤忠雄、草間彌生發出的藝術旅行邀請函一生一定要走一趟的跳島冒險!「比日本人還要了解瀨戶內藝術的Carol Lin,最新作品終於出爐!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深度旅遊...
本书是金里卡集中为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辩护并加以修正之作,内容分为:一、从学理上对自由主义传统精神进行梳理(如从穆勒到罗尔斯),并区别和探察了自由主义思潮内部的各种...
中国与中国人-图文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看中国的经典作品。作者以在华的丰厚积淀、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他在中国传教过程中了解到的社会多个方面,包...
法国文化史(1-4卷) 内容简介 这部文化史是试图对人类进化的过程进行追踪寻迹,亦即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顺应或扭转这一进程而锤炼出的反映人类进货的种种表现形式的...
巧学灯谜 本书特色 灯谜爱好者的解谜宝典;灯谜初学者的启蒙良师。巧学灯谜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帮助读者了解灯谜的常识以及学会如何猜灯谜,如何制作灯谜。玩灯谜的好...
艺术创造论 本书特色 此书是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中的一本。作者余秋雨从艺术的本性、艺术的眼光、人生意识等方面对艺术的创造进行了大胆剖析。此书印刷精美,喜欢余秋雨的...
彝语基础教程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主要以凉山话为主。凉山话属北部方言,该方言一是语言保留较好,二是使用人口多,分布地区广,分布在四川和云南两省,使用人口200多万...
民国的那些先生 本书特色推荐阅读: 《季羡林手稿精编:传统文化与国学》丛书共为四册,分别为《传统文化之美》《民国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
怪谈 内容简介 《怪谈》收入小泉八云收集编纂的39篇流传于日本民间的神怪故事。其中有些是对民间传说时行加工而成,有些则是作者自己的再创作。全书洋溢着冷酷缥缈的气...
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 内容简介 “文化浪荡者”潘国灵近年来踏着细碎的脚步,游走于香港的大路小路,弯路直路,以迷失而又清醒、投入而又疏离的目光看着这座城市,更把晃...
最简句法入门:探究英语的结构 本书特色 本书清晰、详尽地介绍了建立在乔姆斯基*简方案理论基础上的一 些*新句法理论。作为句法学理论和英语句法教材,本书内容丰...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琴音鼓浪·厦门卷 内容简介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琴音鼓浪厦门卷》中林鹤寿故居、林尔嘉故居、林维源故居、李清泉故居、黄奕住故居、陈嘉庚故居、...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 本书特色 田青编著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收录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