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者,大智慧大学问家也。他们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人类文明进步的明灯。人们呼唤大师,尊重大师,乃至崇拜大师,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的构建,必须对大师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弘扬,对大师的论著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解读。在中国文化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大师的理念、精神和人格,尤显得那样可亲、可敬、可爱。可以讲,大师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难得的原动力。有鉴于此,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推出这套《大师讲坛》丛书。基本创意是: 1.选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学术大师的原著编辑成册,让读者原汁原味不走样地去品味大师;2.按照大师众多论著的不同主题和不同特色进行大致的分类,如分为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人生、教育、宗教、家庭等,分册出版,给读者理解和把握大师提供一定的方便;3.以“讲坛”作为平台,大师用“讲授”的姿态娓娓道来,读者以“听讲”的心态去领略大师的智慧和才学,以达到心灵的对话和学术的沟通。 大师以其独特的社会贡献,大都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无形中就拉大了和广大民众的社会距离,为准确地理解大师设置了某种障碍。再加上现实和历史的差异,以及大师往往个性超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些“隆癖”,理解大师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实,我们应该破除对大师的“迷信”,将大师“ 拉到”平民行列中来,以平常心去面对不平常的大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大师是人不是神,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而真正的大师,从来不会去包装和卖弄自己,更不会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他们总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师的亲和力往往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他们一点儿都不神秘。他们还常常用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语言去表达高深的学理,让人叹为观止。前不久在南开大学刚刚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讲“数学就是好玩儿”;近百年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师金岳霖讲“哲学就是概念的游戏”;而大名鼎鼎的胡适在谈到历史研究的艰巨性时则将历史说成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这些看似戏言的调侃,其实藏着艰深的学理和哲理。是一般循规蹈矩的教授和学者讲不出来的,只有大师才会有此惊人之语,大众之语,真诚之语。实际上,用一颗真诚和平常的心去认识、理解大师,才能比较真实地窥见大师的本来面目,才能有所收获。 此外,从读书的一般常识上讲,关注历史、把握精神、不断思索,也是阅读大师作品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谓大师,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时势造就了大师,而不是大师造出了时势,大师的高明之处是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能够触摸文化的前沿,在解决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学术问题中闪烁出其超人的智慧光芒,所以历史感和时代感是理解大师的前提。换言之,就是首先要将大师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乃至学术文化背景中去领略其风姿。也正因为大师是从历史走过来的大师,要汲取和传承的核心就应该是大师的思想,尤其是精神,而不是寻章摘旬,照抄照搬,甚至于生搬硬套,出现东施效颦的偏颇。大师具有永恒意义的是他们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社会文化主张。文化的传承,说到底是精神的传承。只要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不死,民族和国家就不仅不会灭亡。而且还有振兴的希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师的精神,大师的灵魂,总是从不同角度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走向。。在追寻大师精神风貌的过程中,必要的思考是必须的,而且要勤动脑,多思索。应该是在理解后的接受,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照搬。盲目的崇拜式的照抄,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有害的。大师是追求真理的典范,决不是真理的化身。以为只要是大师的东西就不假思索地盲目认同,那就不自觉地走到了大师反复倡导的怀疑精神、科学精神的反面。这些几乎人人都知道的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这里又在罗嗦,是求共勉也! 通常情况下,大师多是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有突破性的研究,对自然、人类、社会有永不磨灭的贡献。但也有另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思 想文化启蒙大师,就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和闪光的亮点,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较突出。例如,梁启超就是一个典型。梁启超(1873—1929) 一生虽然只度过了56个春秋,却留下了一千四百多万字的宏篇巨著,涉及史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图书文献学、佛学、伦理学、美学等许多方面,而且论述精当,创新意义明显,不少属经典之作。梁启超既能用学术语言、学术思维来写高深的学术专著,也善于以报章文体,笔尖常带感情地去向大众宣传。他主办的《新民丛报》,影响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几代青年。毛泽东、周恩来、胡适等都曾是梁启超的崇拜者。梁启超还十分注意和善于观察政治和文化的走向,总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前途及命运着眼,提出一些惊人的新见解,给民众以宝贵的精神食粮。他的很多论断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宝库里,梁启超是占有一定位置的。所以,他的作品从在世时就一再翻印,到如今仍为广大读者所欢迎。除了各种单行本之外,曾印有不同版本的文集、专集、合集,也出版过按专题编的类编等。这里推出的梁启超讲文化、讲教育、讲读书、讲修身、讲诗词书画等,虽然也有类编的味道,但还不尽相同。一则是从相关内容中选取*具代表性的精华编为一册,只求精,不求全;二则不做绝对的分类,一些经过历史检验又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佳作,即使和分类略有出入,也保留原貌,一并收入,给读者以选择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三则不是简单的编排,在版本的选定和文字、内容的校订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还适当插入一些图片,以求图文互动。。这些尝试,主观愿望当然是不错的,但有待实践来检验。所以,衷心希望读一者多提宝贵意见。 李喜所 2005年5月25日于南开大学书来堂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本书记录了这位革命伟人在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其中包括作者欧游心影录节录,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对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的关系等内容。
天问:我是谁 关于克隆关于世界关于诗人 内容简介 “21制高点丛书”站在当代高科技前沿俯视发展大趋势,探索社会人的生存环境,揭示人类的成功与失败以及面临的窘迫,...
数论初步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写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整数的整除性、不定方程、同余与同余式等基础知识。在介绍一些经典结果时,给出了它们的背景及应用...
近年來國內最炙手可熱的繪本作家。1998年8月首度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1999年以《向左走‧向右走》、《聽幾米唱歌》和《月亮忘記了
音乐欣赏(第一册) 内容简介 为适应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水平,我社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1月27日颁发...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 本书特色 “戚序本”是依据曹雪芹临终前手稿进行传抄而形成的一种抄本。本书是历史上**部以“戚序本”为底本,以早期“石头记”抄本为参校...
回到古代的人很多,回到古代的方式有很多种,所去的时间地点人物也大大不同。有连身体去的,有灵魂单独去的;有一个人去的,有两
中古文史丛稿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对古代文学、史学研究的理论文章涉及地域、家族等因素和学术、文艺的关系等领域,文章有:略论南朝学术文艺的地域差别,关中地区与汉代文...
中国校园性观念调查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走火的象牙塔、变调的协奏曲、校园里的网络即食恋情、让诱惑疯狂到底、校园性开放的催生剂、异域校园的性文化传真、结语——不容...
北宋的古文连动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古文连动发生的背景——儒学力求经世致用的时代;古文连动的理论基础(上);古文连动的理论基础(下);古文连动发展...
新编甲骨文字典 本书特色这部《新编甲骨文字典》增订版,是作者在一九九三年版《新编甲骨文字典》的基础上增删修订的。作者对旧版《新编甲骨文字典》的修订,是直接写在书...
中国近代小报小说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海小报小说和北京小报小说两部分,分别阐述其特色。上海以白相地界小说为主,承古代侠义之余脉,结合洋场风情,为武侠小说别开新...
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 本书特色 潘建专著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以西方女性主义整体发展为...
谈艺录 内容简介 钱锺书先生(一九一○一一九九八年)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均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
走出儿童文学拘囿的安徒生研究 本书特色 安徒生童话的“成人性”,或许是拥有真实的安徒生童话阅读体验者的共识。在丹麦,人们从未将他当作单纯...
《武汉故事》作者池莉,黄梅雨淅沥在老朽木门上发出的气味,使我有的《细腰》。一种闲得无聊又惴惴不安的心绪,使我有了《绝代佳
唐诗与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以唐诗为例,来考察与论述文学与政治的合度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至少摸索出一些经验教训和规律性...
中国文学史 本书特色 1.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史著作,尘封六十年横空出世2.一本让钱理群、洪子诚、莫砺锋、刘再复、陈平原、陈思和、王德威等二十几位大学者激动发声的奇...
瑞金内分泌疑难病例选 内容简介 内分泌代谢病是一组涉及器官、组织众多但诊治较为困难的疾病。本书由国内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诊治中心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阿城先生全新作品。收录的文章为阿城先生亲自选定,其中许多篇目为阿城先生独家提供,从未见于国内报刊或网络。体例也为阿城先生
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 年 本书特色 从宋至清中国妇女的财产权利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20世纪在民国的民法改革后其变化尤其深刻。本书是对中国妇女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