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章 坎坷求学的少年 (1)
耕读之家 (1)
滴水穿石的座右铭 (5)
兄长如父 (6)
效实的新闻人物 (8)
第二章 如冰似火的青年 (14)
猫鼠实验的启示 (14)
三位老师 (16)
这不是我呆的地方 (23)
从此走上科研路 (29)
爱妻叶毓芬 (31)
赌气留洋 (35)
初露锋芒 (37)
热血青年 (43)
获博士学位 (47)
第三章 国破人流离 (52)
投奔陈铭枢 (52)
北上山大 (54)
抗日学潮 (58)
战火纷飞西迁路 (61)
在中大的日子 (65)
“同济”难同心 (67)
来自李约瑟的敬意 (71)
受聘复旦 (74)
与三青团的较量 (77)
艰难岁月里的科研成果 (80)
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 (84)
第四章 建设新中国 (90)
冒险回国迎解放 (90)
肝胆相照 (94)
**副校长 (98)
组建海洋研究所 (110)
有关海鞘的后继研究 (120)
文昌鱼 (122)
李森科学派 (132)
首届遗传学座谈会 (148)
第五章 风雨中的坚持 (158)
步履维艰 (158)
五教授案 (161)
四国渔业会议 (169)
克隆先驱 (173)
“文化大革命”风暴 (183)
肿瘤免疫实验 (194)
核质杂种鱼 (198)
第六章 老骥负重在征途 (203)
**次中美科研合作 (203)
童鱼出世 (209)
忍辱负重 (213)
硕果累累 (220)
鸳鸯失偶 (222)
长了平衡器的金鱼 (225)
第七章 重生的喜悦和生命的遗憾 (228)
乔木春华 (228)
良师益友 (234)
科研是靠双手做出来的 (242)
放眼看世界 (245)
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48)
鞠躬尽瘁 (255)
永远的怀念 (258)
童第周大事年表 (261)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74)
本书致力撷取可信的一手资料,描绘出童第周真实一生的大致线条,显现其独特经历所孕育的丰富个性色彩,并解释为何童第周能在生活清贫的家庭环境中还能成为一代科学名家,正视与正确评价他作为近代科学界偶像的真实文化意义。 本书语言平实,资料翔实,重现了童第周坎坷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塑造了一位形象饱满可亲的科学巨匠,值得一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闻此噩耗,童第周夫妇的心情都十分悲痛。叶毓芬的心脏病一直比较严重,但那P222时因为她的级别不够,还不能去北京医院而只能在附近的医院就诊,医生误诊她的背痛是神经痛,让她采用锤打肌肉的松弛疗法,但无效并日益严重。受此噩耗刺激后,更是一蹶不振,于3月11日因心绞痛抢救无效而去世。 风雨相伴40多年,夫妇俩很少分开过,如今一个撒手而去,留下的一个悲痛欲绝。据童第周之子童时中回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沉重的打击、无限的悲痛,常见他坐在那里陷入痛苦的深思,他流着泪对我们说,我对不起她,她这几天不舒服,我没有陪她去看病她工作成绩很出色,但由于我,她却未能升为教授。”20世纪30年代初叶毓芬从中央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有相当的科研成果,论资历,论水平,早就应该被评为教授了。60年代,有个日本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拿着一本书指着书上叶毓芬的照片,指名要见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当时形势下未能会见),却不知这位他们眼中的著名科学家至死都只是个副研究员。原因就是童第周一直是叶毓芬所在单位的领导,叶毓芬的晋职材料一次次报到他手里,却一次次被卡下了,把名额让给了别人。在山东大学的时候,叶毓芬就有资格提教授了,但童第周当时是校务委员会负责人,把她拿掉了。到北京中科院动物所工作后,副研究员中曾有两个提升研究员的名额,大家都说叶毓芬有那么多论文,这回总该轮到她升了吧,但任所长的童第周又把她给拿掉了,升了别人。 “我要是早点带她到大医院去看看就好了”,这是童第周在叶毓芬去世后常常自责的一句话。因为3月5日那天早上,因病在家休息的叶毓芬听说严绍颐要到广西去出差,生性重情重P223义的叶毓芬就一个人摸到实验室,嘱咐严绍颐代她向在广西水产研究所工作的学生和朋友们问好,严绍颐连忙应承了,见叶毓芬脸色非常不好,行动迟缓,就劝她赶快回家休息,并一直把她送到了动物所的大门口。下午出差前去向童第周告别时,就顺便说了叶毓芬的情况,劝老师早点回去陪陪师母。童第周原来认为他又不是医生,在家陪着也没用,又治不好她的病,但严绍颐认为有亲人陪着,至少病人的心情会好些,童第周被严绍颐说动,答应马上就回家去陪陪叶毓芬。但有些事情是无法弥补的,童第周正准备回家,家里的电话就到了,叶毓芬病危。童第周急忙赶回家,情急之下,靠家中的保姆和一个邻居的帮忙,才七手八脚地把叶毓芬送进了附近的中关村医院。童第周放下所有的实验工作,在医院里守着妻子,看着叶毓芬苍白的面容,他才意识到一向坚强能干的妻子已是一个衰弱的老人。11日,叶毓芬去世。 叶毓芬与童第周在性格上属于互补型,童第周性格内向,不大讲话,一心放在工作上,不考虑生活,出差时都是由叶毓芬为他整理好行装,平日在家则都是叶毓芬给他做饭吃。叶毓芬非常乐观,很健谈,整天有说有笑的,甚至在晚年还会描眉点唇地淡妆一下,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很有女人味。P224她一辈子乐呵呵地相夫教子,从没有因繁重的家务影响了自己的科研工作而怨天尤人,几个孩子也培养教育得非常成功,一个个都学有所成。同时,她又是一位勤奋努力,自尊自强,与丈夫在事业上并驾齐驱的女强人。有人统计,夫妇俩合作的科研论文有29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60%以上,他俩由此被誉称为中国生物界的“居里夫妇”。童第周对她的评价也非常高:“她工作非常突出,观察仔细,甲是甲、乙是乙,反复观察。统计也非常仔细,她总是反复计算,以求绝对准确。” 现在,实验室里只剩下童第周一个人了,“但他一直保存着叶毓芬使用过的桌椅和实验用具,每天都要仔细地擦拭一遍,像是等待着妻子安详地走来和自己一起做实验似的。”一个女人,*后能得到丈夫这样的尊重和怀念,她是幸福的。P225
一本论述和介绍中国苏杭沪宁一带古典园林的专门著作,中国建筑学家童寯著。作者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
新编越南语口语 内容简介 这套丛书选择了语言中*基本的功能表达和*常见的情景表达所需要的句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重点突出。在编写方法上特色鲜明,采用了句型加补...
本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再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
簡介:蘆屋誠一的表兄弟、冰見啟介從鄉下搬到都市來。他是為了繼承老家的旅館,特地來熟人的飯店學習旅館管理。對誠一而言,雖然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
只要穿上那家店的西裝,就可以獲得成功。位於骨董街一隅的SHIDA是一間眾口相傳的裁縫店。身為室內設計師的城野大海趁著工作空檔前
《曹文轩经典作品》作者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红瓦》、《草房子》、《根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成英、法、日
文明史纲 本书特色 作为一部史学著作,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它是由当代*有名的一位史学有以一人之力撰写一部通史。第二,写作方法独特:全书各个部分自成一体,...
儒林宝训丛书——省心短语 内容简介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和主流,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一脉相承,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在...
1912-2014-王安石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本书特色 自清末民国以来,王安石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焦点历史人物人物之一,相关著述较多。《王安石研究论著索引(19...
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方法 本书特色 学习型企业文化正在取代传统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中国企业和员工的成长有其独特...
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民国时期老地图 本书特色 《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比例尺为1:15000,尺寸为(61.5X82.1cm),些图为再版图,时间为民国十年十二月...
中国文学史(全二册)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史(上下)》通过简明的体例、凝炼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中国文学史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如身处世...
走近刘禹锡 本书特色 《走近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美国之音-2005新闻听力二季度合集特别英语(磁带版) 本书特色 二本学习手册八盘磁带。 汇智时代公司独家拥有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在中国合法授权,出品美国之音*新广...
现代文学研究论衡 内容简介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20篇文章,前10篇写在北京读书及河南大学工作期间,后10篇写在清华工作期间。作者*初写作学术评论,是以锻炼个人的学...
人文社现代作家集编选研究:1951-1966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部分交代了新中国文学的发生及与民国文学的差异,同时梳理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
《心智力》内容简介:今天,新产业、新科技、新模式在不断地涌现,而且在发展速度、幅度、深度上不断提升。新时代的底层逻辑变了,
思潮前沿中国当代儿童文化研究思潮.前沿.中国当代儿童文化研究: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家个案研究 内容简介 李利芳著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家个案研究/思潮前沿...
文学中的色情动机 内容简介 为什么几百年前的文学作品还能深深打动我们?这是文学评论家的一大难题。莫德尔在本书中就旨在于回答这一问题。他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以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