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流月去无声(代序) 李光谟
序 章 /1
**章 大溃退 /9
平津沦陷 /9
长沙遇故知 /15
风云际会 /22
第二章 流亡西南 /37
再见岳麓山下 /37
在昆明 /47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 /54
第三章 万里长江**古镇 /66
三大家族的兴起 /66
从昆明到李庄 /77
“中研院吃人”事件 /95
第四章 险象环生的山坳 /101
揭开“吃人“的秘密 /10l
梅贻琦来到李庄 /109
史语所被劫案 /120
第五章 李庄剿匪记 /126
蒋介石发出密令 /126
川南匪患 /132
沉尸扬子江 /141
第六章 乱离之世 /147
金岳霖的梁家情结 /147
梁思成与林徽因 /155
傅斯年辞职别重庆 /163
第七章 雾中的印痕 /168
傅斯年上书朱家骅 /168
悲情李济 /181
彭山汉墓的发掘 /184
第八章 山坳里的学者们 /189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189
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 /205
十万青年十万军 /218
第九章 国土重光 /228
泪花溅街头 /228
战后的北平与李庄 /236
“江南才女”的心中之痛 /24l
第十章 我东日归,我情依迟 /251
同济归海 /251
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258
山中,走出四对情侣 /265
第十一章 南望北归 /277
还都南京 /277
去留两徘徊 /285
吴金鼎、梁思永、林徽因之死 /289
豪门硕儒的毁灭 /296
尾声 不思量,自难忘 /305
鸣谢 /316
主要参考书目 /317
本书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围绕李庄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中心,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了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文化精英与同济大学师生在艰难困苦中、不甘屈服、立志为学的精神风骨。
下山之后,梅贻琦等再次来到位于李庄镇郊外上坝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租住的小院,专程看望一直萦绕他们心头、*为挂念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此时的林徽因患有当时号称不治之症的肺结核,正发着低烧,几乎失去了工作、生活能力。只见她斜卧在一张行军床上,瘦削苍白,浑身虚弱无力,说话困难,再也没有了当年“太太客厅”时代那种谈锋甚健、豪情不止的风采了。在此前的6月30日,梅贻琦等人曾专程看望过梁、林夫妇,当时的情形是“徽因尚卧病未起床,在其病室谈约半小时,未敢久留,恐其太伤神也”。 今天,尽管梅氏一行心中颇为踌躇,恐再令这位多情的病中才女神伤别离,在无法解除其身心痛苦的情形下,准备多坐些时候,尽可能给对方多一点抚慰,尽到一点师长和朋友的责任。交谈中,梅贻琦得知,由于李庄相对闭塞,除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外,学术研究也很难拓展。刚到此地时,身体尚好的林徽因主要整理几年前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考察的报告,现在重病在身,已无法工作,考察报告由梁思成一人整理,但迟迟未能定稿,令梁、林夫妇甚感苦恼与无奈。当林徽因得知联大叙永分校将有可能回迁昆明时,不禁悲从中来,谈到自己不适应李庄气候、水土,导致病情加重,提出想重返昆明,与西南联大那些教授朋友们在一起的愿望。作为前辈的梅贻琦听罢,不禁凄然,但未置可否,原因是“余深虑其不能速愈也”。 下午3时,长丰轮靠到李庄码头,梅贻琦等作别送行的陶孟和、李济、董作宾等好友,即行登船,时年40岁的梁思成坚持独自一人踏“地漂”(趸船)把客人送到轮上,此举令53岁的梅贻琦深为感动,更生出“余对此小夫妇更为系念也”的牵挂爱怜之情。 “想不到离开北平才四年光景,徽因的身体竞糟糕如此,真是不堪回首呵!”梅贻琦望着梁思成那同样瘦弱的身子和疲惫的神情唏嘘叹息着。梁思成听罢,表情忧郁,默不作声,梅贻琦想再说几句宽慰的话,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说起,遂侧身望了一眼大江对面那气势磅礴的桂轮山和山中白云深处若隐若现的一座古庙宇(当地称雷峰塔),灵感忽闪,轻轻说道:“思成呵,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四年前的今天,你们小夫妻正蹲在五台山佛光寺的梁柱上放声高歌吧?” 一句话触动了梁思成敏感的神经,他稍感意外地惊愣了片刻,随着一句低沉沙哑的“梅校长……”,眸子已经湿润。梁思成咬紧嘴唇冲梅贻琦点了下头,抬手想掩饰那双发烫的眼睛,随着一阵风浪刮过,泪水还是流了下来 …… 长丰轮鸣笛启程了,岸上的梁思成望着浩浩长江中渐渐远去的船影,耳边回响着梅贻琦这位尊敬的长者离别的话语,四年前那个令人心血荡漾、颇具传奇色彩的场景又在眼前晃动起来—— 1937年6月下旬的一天,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人员的名义,踏上了赴山西考察的旅途。 这是他们从事中国古建筑考察以来.第三次也是*重要的一次山西之行。梁、林夫妇在古建筑考察领域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得力于山西的古建筑实物。也正是这次意义非凡的旅行,迎来了他们古建筑考察生涯中*为辉煌的巅峰时期。 此前,作为受过中西文化教育与专业学术训练且成名甚早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在对现存古建筑学的绝世之作《营造法式》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木框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而唐代作为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建筑风格不但具有独到的特色,并负载着这一文化血脉转承启合的关键性使命,如能亲眼目睹唐代的建筑遗存,是任何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者都心向神往、梦寐以求的事。从整个历史长廊的大框架推演,自现代至唐朝,虽经历朝更替和无数次战火兵燹与天灾人祸,按事物的正常发展消亡规律推断,应该仍有少许的唐代木框架建筑存于某个角落,发现它的踪迹甚或一两件完整的实物并非绝无可能。于是,寻找这样一座存留于人问的世间建筑,就成为这对年轻夫妇久萦于心的梦。P4-5
《沉沦》于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是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在《沉沦》里作者完全无视社会道德观念,大胆地写出被情欲折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来透视京味文学的新成果。作者通过王朔、刘恒、冯小刚、王小波、刘一达等个案...
杨向奎学术文选 内容简介 这部文选是作者从各种期刊的自己著作中选择出来的,共十六篇文章,可以分作四组。**组四篇属于中国哲学与中国经济学,中国经学本来多哲学思想...
民国文学研究-翻译学.手稿学.鲁迅学 本书特色 《民国文学研究》由翻译学、手稿学、鲁迅学三卷构成。研究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翻译文学,让它浮出历史的地表、参与...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21.00) 本书特色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他1929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定居法国。他的...
小儿触摸健身法(特惠品)本书特色 小儿触摸,流行风潮伸出您的手,对宝宝的肌肤进行柔和的刺激轻轻地触摸,表达浓浓爱意轻轻地触摸,祛病痛,助健身 小儿触摸健身...
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 本书特色 《学术之星文库: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选取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十二个作家同时又是编辑家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其编辑活...
光武韬略 内容简介 常言说,乱世出英雄。作为一朝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刘秀的确是一个能文能武、睿智聪明慧的明君,他的韬略智慧当然不是他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
名篇词例选说 本书特色 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名篇词例选说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
地图艺术与设计 本书特色 本书理论与实践、借鉴与创新相结合,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地图艺术设计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尝试探索了尚未引起地图设计界注意的问题,分析研究了一...
飞扬与落寞-中国古代文人的另类面孔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今,凡文人,大概无非两类。一是以文学为目的者,一是以文学为手段者。为目的,往往执著追求,弄不好要为文学送掉小...
生真面目な生活を送る高校教師、悠のもとに転がり込んできた疎ましい人物…それは、若手俳優の黒崎祥こと弟の涼司だ。中学時代か
知识考古学与十七年小说研究 本书特色 十七年小说作为特殊年代的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是一种尴尬的文学存在,因为和政治的关系太过于紧密,十七年小说便被判定为伪文...
托尔斯泰与雅斯纳亚(波浪纳庄园) 内容简介 《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托尔斯泰与纳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主要内容包括:前部的园林和建筑、俄罗斯*大的作家故园、独具...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畅销版:神奇的故事 内容简介 霍桑的作品素以关注人的心灵状态而著称,《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神奇的故事(畅销版)》是霍桑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
钱钟书其人其学,如奇峰瀚海,让人观览不尽,流连忘返。蜀中学者子谦先生,多年潜心于此,卓有创见,自成一家之言。该书即为其思
宗教情结与华人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宗教文化与现代作家、宗教文化与中国话剧、台湾文学中的宗教情结、香港文学中的宗教情结、泰华文学中的宗教情结等。宗教情结与...
水浒解密 内容简介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
无边的乡愁-悲剧精神与华语诗学 本书特色 田崇雪编写的《无边的乡愁:悲剧精神与华语诗学》研究了周梦蝶、郑愁予、洛夫、余光中、痖弦、黄翔、犁青等几位中国香港、台湾...
增评唐宋八家文读本 内容简介 《唐宋八家文读本》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有作者自序及凡例十则,阐述选文宗旨与选本体例,并对八家之文做出总体评断。选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