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民国和当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名著。书分六辑,前四辑:天凉好个冬、毕竟是书生、无奈的群体、谁在思考。1999年文化艺术版《逝去的年代》的第五辑是“《观察》研究”,考虑到谢泳先生已在2005年出版了专著《储安平与<观察>》,故删去此辑,由谢泳先生新增两辑:“第五辑 书生私见:旧史料与新观点” 和“第六辑知识分子的抉择:离开的与留下的”。这两辑采撷自谢泳先生近几年所撰之尚未结集出版的知识分子研究文章,约14万字。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全新的著作。
第一辑 天凉好个冬
吴先生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面,正是他那种对正义、对公道的被人漠視敢于挺身而出的知识分子品格,可以想见,如果今天知名的知识分子,都能像吴先生那样,敢于路见不平,以言相助,那又是一种什么情形?
——《普及吴祖光)
晚年冯友兰
晚年费孝通
寂寞钱端升
安福三才子
天凉好个冬
普及吴祖光
陈寅恪与周扬
张东荪这个人
吴晗的悲剧
过去的教授
遥想教授当年
常风先生
冯雪峰的悲剧
第二辑 毕竟是书生
1988年钱钟书给《光明日报》写了一则短文《报纸的开放是大趋势》,压抑了多年的钱钟书终于说话了,可惜时间不久,他又沉默了,而这时他已到了人生晚年,这次的沉默,也意味着,除了过去学术文章中偶有自己的愤懑流露出外,钱钟书40岁以后,几乎没有再说什么自己真想说的话,而这样的机会对钱钟书这样的老年学者来说已经赶不上了。
——《钱钟书:书生气又发作了》
金岳霖的理想和无奈
杨树达的屈辱
叶企孙饶毓泰的死
汤用彤的顾虑
汤用彤写序
陈垣的转变
顾颉刚的恐惧
晚年贺麟
吴恩裕的学术转向
失望的王芸生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尹达的学术道路
王瑶曲折的学术道路
钱锺书:书生气又发作了
第三辑 无奈的群体
1948年,张申府因在《观察》上发表《呼吁和平》,被开除出了民盟,1951年张东荪又出了那事,之后的运动不断,仔细一想,整批倒下的都是那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再说张东荪》
再说张东荪
胡适与冯友兰
怎样评价傅斯年
吴世昌的选择
令人困惑的梁思成
晚年曹禺
由王瑶想到陈旭麓
舒芜:回到起点
范文澜的无奈
谁给了周扬压力
胡风案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无奈的群体
以小见大
三个教授的命运
第四辑 谁在思考
我所理解的底线有两条,一条是带有民族情感的,如外敌入侵时,应当持一什么立场。中国人最讲这个,在这方面失节,通常不会被后世谅解。一条是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如公然违反人类行为的准则,中国人好像不太在意这一点,所以许多在这方面过了底线的人很容易被谅解,这是很悲哀的。
——《做人的底线》
过去的大学生辩论
为什么怀旧
钱锺书与西南联大
反认故乡是他乡
自欺欺人
什么文化养育了他们
论战的规则
做人的底线
学者的道德
胡适的学生
金岳霖的名言
北大往事
有意味的百分比
电视与学术明星
1959:谁在思考
西南联大与中国大学教育
鲁迅、郁达夫日记的比较阅读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与衰落
第五辑 书生私见:旧史料与新观点
我想对中学历史教员说句话:我们现在教授历史的方法是相当落后的,虽然这个责任不完全在个人,但我想说,虽然大制度一时无法改变,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还有一些机会告诉学生如何了解真实的历史,我们要有这个自觉,我们要在这方面努力。历史教员不能完全以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来传授历史知识。我有这个感受,主要来源于近期一些青年学生判断历史的思路。中国的历史教学局限明显,这个大概不需要争论。如今中学里教授历史的基本习惯,不是告诉学生要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历史真相,而是简单告诉学生历史知识。
——《历史教员的责任》
当明引不当暗袭
陈寅恪谈学术规范
如何理解档案解密
学术批评要与人为善
知青的最后辉煌
今天我们如何了解国史
历史教员的责任
我们有没有自由主义传统?
关于燕京大学研究院
危机时代中的西南联大
老北大和老清华的外聘教授
恢复高考与阶层流动
张芝联译《英国大学》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条史料
陈寅恪诗的标题问题
几则读书札记(七则)
第六辑 知识分子的抉择:离开的与留下的
如果说有一种清华精神的话,我以为这个精神主要体现在旧清华身上,而新清华就其主导的教学风格与学风而言,和其他同时代中国大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个区别主要指当普遍的政治气候主导一切的时候,清华能够特立独行,而显示其个性和风格,在新清华时代,我们很难看到这种气质在清华作为整体精神风貌呈现出来,相反,在新清华的蒋南翔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总能和现实政治达成平衡的清华,而不论这种政治是进步与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这些曾经引为自豪的清华自由主义精神瞬间消失,“听话,出活”成了一种新校风,把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在班上,这种新时代的创新,很难让人再想起清华的自由主义精神。
——《清华精神与北大传统》
胡适的直觉
胡适关心黄晖
周一良五十年代的思想倾向
怎样理解舒芜
储安平与季羡林
给储安平的一封信
二钱与陈衍之关系
钱锺书的“代笔”之作
钱锺书的科举观
关于金礼仁
费孝通的一封信
清华精神与北大传统
李拓之译《英译唐诗选》序言
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
学部委员中为什么没有法学家
钱学森和他的同学徐璋本
董时进——一个被遗忘的知识分子
重版后记
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五集:长篇小说卷:二 本书特色 《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5集·长篇小说卷2)》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文...
沈从文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色 凤凰、北京、上海、青岛、苏州、昆明、济南、咸宁……似乎并无关联的数座城市,却勾勒了一位大家——沈从文漂泊的一生一位饱经沧桑的“乡下人...
俄国文学的有机构成 本书特色 本书所选的21篇文章,为作者从业以来所发表的重要文章,内容涉及作家研究、流派研究,以及俄罗斯思想研究,既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又有宏观...
陈墨评金庸书系-文化金庸 本书特色 金庸小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就有这样的奇迹: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是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或...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论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100年的中国文学舞台上时隐时现,有着它自己运行鲜明轨迹。现代主义从西方引进中国之后,在长时间内产生...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文坛小世界(精装) 内容简介 《文坛小世界》大都是孟繁华近年来发表于报刊的文章,按内容大体分作五辑:“人与事”,是写老师或朋友的。有的...
《我纷纷的情欲》是木心的诗集。作者简介 木心,原籍中国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九八二年定居纽约。著作:散文集《琼美
誰かと付き合うって、どういう感じなんだろう?想いが通じあった御崎と有川。だけど、初めての恋人という存在に御崎は戸惑ってば
修订本中英文双语版_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 本书特色 《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中英文双语版)(修订本)》: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
新文学的本原 本书特色 本书从生存现象学的视野,叙述了自康有为导端以至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后终结于鲁迅的新文化与新文学的本原历程,揭示出文学*本原、...
容恬終於又回到熟悉的西雷,不料卻發現百姓因新王的昏庸而民怨四起、動盪不安,光景遠不如他與鳳鳴離城時。就在他決意儘快推翻容
《自由中國》從1949年底創刊到1960年被迫停刊為止,是台灣貫穿19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政論雜誌。以此為中心,集結了名義上以胡適為
诗词格律新讲 本书特色 《诗词格律新解》较为详细、系统、规范地介绍了诗与词的格律,并讲解了相关基础知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便于理解、方便记忆,是诗词爱好者入门...
杨世骥文存 本书特色 杨世骥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尚未为学界所认知,以《文苑谈往》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的学术史价值尚处于被遮蔽状态。鉴于《文苑谈往》...
“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五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时间的总和。”——克里斯·韦尔这是一本经典的成人绘本,也可称为
快快乐乐学作文 内容简介 欢迎你来到多彩多姿的快乐作文天地。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当一个小小观察家,看云、赏花、听风、闻草;也可以在游戏创作中,把想像捕捉出来,把感...
民事法理与判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关于民事法理与判决之论文二十篇,并其性质,分为契约法总论、契约法各论、侵权行为法、身份法、比较民法、其五部分,代表个人研究...
小说地图 内容简介 漫游小说世界的三段路程。路程一:从外在到内在。由经营外在情节转为进入人物的内心活动,20世纪小说叙述*具典范性的变迁。路程二:叩问现实的本质...
单健民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单健民先生一生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全书共分四部分: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其中“专病论治”一节充分反映了单健民先生...
「1.2.3.木頭人」,幾米畫筆一揮,那些小人兒、小貓、小狗、大象、獅子、企鵝們……全都不動了,那些歡聲笑語,涮地──一下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