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田健次郎
一九四九年生於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中退。博士(文學)。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宋代思想、日本江戶時代思想。著作包括:《道學の形成》、《近世儒學研究の方法と課題》(編著)、《聖教要錄、配所殘筆》(譯作),以及論文〈朱子學と禪〉、〈三教図への道—中國近世における心の思想〉等。
野口善敬
一九五四年生於福岡縣,九州大學文學部哲學科(中國哲學史)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博士(文學)。花園大學文學部佛教學科教授(特聘),臨濟宗妙心寺派長性寺住持。專門領域為中國近世禪宗思想史、臨濟宗學。著作包括:《元代禪宗史研究》、《訳注.清初僧諍記》、《東沢瀉》、《ナムカラタンノーの世界》等。
陳繼東
一九六三年生於中國安徽省,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滿期中退。博士(文學)。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專任講師、武藏野大學人間關係學部副教授,現任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日中佛教交流、中國近代思想史。著作有《清末佛教の研究》,主要論文有〈近代佛教の夜明け—清末、明治佛教界の交流〉、〈哲學と宗教の狹間—近代中國思想における佛教の位置〉等。
西尾賢隆
一九四二年生於石川縣,花園大學佛教學部畢業,大谷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學分取得。現任花園大學特聘教授,博士(文學)。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日中交流史。主要著作有《中世の日中交流と禪宗》、《中國近世における國家と禪宗》等。
肥田路美
一九五五年生於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美術史專修畢業,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中退。博士(文學)。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美術史、佛教美術史。主要編著有《佛教美術からみた四川地域》、《中國四川唐代摩崖造像—蒲江、邛崍地区調查研究報告》、《淨瑠璃寺と南山城の寺》及多篇論文。
小島毅
一九六二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了。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副教授。專門領域為儒教史、東亞王權理論、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輔助金特定領域研究「東アジアの海域交流と日本伝統文化の形成」(二○○五—○九年度)擔任計畫總主持人。著作有《中國近世における礼の言說》、《宋學の形成と展開》、《東アジアの儒教と礼》、《義經の東アジア》、《海からみた歷史と伝統》、《中國の歷史07. 中國思想と宗教の奔流》、《近代日本の陽明學》、《靖國史觀》、《足利義滿 消された日本國王》等。
馬淵昌也
一九五七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中國哲學專門課程(博士)、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學分取得中退。文學碩士、碩士(佛教學)。現任學習院大學外國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中、近世知識人思想史(隋唐佛教、宋明儒學)。主要論文有〈劉宗周から陳確へ—明代儒教から清代儒教への轉換の一側面〉、〈清涼澄觀の安國批判をめぐって—初發心成佛と一生有望〉等。
程正
一九七一年生於上海市,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禪學科畢業,同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佛教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修了。博士(佛教學)。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禪學科副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禪宗史。主要著作及論文有《禪學研究入門〔第二版〕》(合著)、〈淨覺—その人と思想〉、〈俄藏敦煌文獻中に發現される禪籍について〉、〈唐代社會における《般若心經》の位置づけ〉等。
磯部祐子
一九五五年生於宮城縣,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中退。富山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文學。主要著作有《中國地方劇初探》(合著)、《北方の河》(翻譯、解說),主要論文有〈中國民間演劇の再燃〉等論文、共同著作多部。
張文良
一九六六年生於中國河北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文學)。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佛教史、中國華嚴思想史。著作有《澄觀華嚴思想研究》,另有論文、共同著作、譯文等著作豐富。
邢東風
一九五九年生於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畢業,中國人民大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博士(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愛媛大學法文學部人文學科教授。專門領域為中國思想史、中國禪宗史。主要著作有《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禪宗與禪學熱》、《神會語錄》、《馬祖語錄》,另有論文、共同著作、譯文等著作豐富。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言 沖本克己
體例說明
第一章 宋代思想與文化 土田健次郎
第一節 宋代思想文化史素描
一、 宋代思想史的定位
二、 北宋前期
三、 北宋中期、後期
四、 南宋
第二節 道學登場
一、 朱子學登場
(一) 何謂朱子學派
(二) 朱熹的思想
二、 道學與佛教
(一) 佛教對道學形成的貢獻
(二) 達到最高存在之可能性──佛與聖人
(三) 內心與外界
(四) 修養論的發展
(五) 因應死亡
(六) 三教並存之道
三、 朱子學之後
【專欄一】 佛教與朱子學 小島毅
第二章 元、明佛教 野口善敬
第一節 宋代佛教傳承與獨自發展
斷代與通代——兩種觀點
第二節 元代佛教
一、 元朝對佛教的禮遇措施
二、 佛教宗派的階級關係
(一) 西藏佛教的定位
(二) 禪、教、律的關係
(三) 與其他宗派的關係
三、 華北、華南的區域特色
四、 華北佛教
(一) 教宗的狀況
(二) 曹洞宗──在家士大夫的活躍
(三) 曹洞宗──出家人的活躍
(四) 臨濟宗的並立
五、 華南佛教
(一) 獨自興盛與統制
(二) 臨濟宗的榮盛
(三) 隱遁禪風
(四) 華南的教宗發展
六、 其他佛教——白雲宗與白蓮宗
第三節 明代佛教
一、 元代至明代
二、 前期——洪武、永樂時期
(一) 善世院時期
(二) 設置僧錄司
(三) 變更宗派分類
(四) 明初嶄露頭角的僧侶
(五) 對西藏佛教的因應措施
三、 中期——宣德至嘉靖時期
(一) 明代中期的僧侶
(二) 西藏佛教的活動
四、 後期——隆慶、萬曆至明亡
五、 萬曆三高僧(明末四高僧)
(一) 雲棲袾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二) 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三) 紫柏真可(一五四三-一六○三)
(四) 蕅益智旭(一五九九-一六五五)
六、 超越禪門三高僧的發展趨勢
重視師承法系
七、 宗旨論爭
(一) 棒喝與綱宗論爭
(二) 濟、洞宗旨論爭
(三) 「主人公」論爭
八、基督教批判
附 論 清初佛教
一、 辮髮與遺民僧出現
二、 清初四帝與佛教
三、 世祖與兩位禪僧
四、 西藏與世祖、聖祖
五、 法王世宗現身
六、 高宗的佛教去勢行動
七、 結語
由盛轉衰──僧侶的自覺
【專欄二】 佛教與陽明學 馬淵昌也
第三章 民間佛教信仰的諸相 陳繼東
第一節 中國庶民與佛教信仰
儀式、教派、結社
第二節 佛教四大名山
一、 聚集於「名山」的信仰
二、 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
三、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
四、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
五、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
第三節 民間信仰的各種型態
一、 明代「羅教」之例
二、 香花僧與葬儀
三、 佛典刊行——民眾在助印中的寄願
四、 觀音信仰與女性
五、 結語
【專欄三】 中國四大名山 程正
第四章 中日交流史 西尾賢隆
第一節 唐代後期的中日交流
一、 唐大和尚鑑真東征
二、 還學僧最澄,以及留學僧空海
三、 日本禪宗初傳──義空
四、 圓仁所見的會昌廢佛
五、 公驗、過所中所見的圓珍
第二節 趙宋時期的中日交流
一、 北宋的求法日僧──奝然、成尋
二、 兩度入宋求法──榮西
三、 南宋後期的入華日僧──圓爾
四、 渡日僧──蘭溪道隆
五、 南禪寺《一切經》
第三節 蒙古人統治下的元代中日交流
一、 八思巴文字印
二、 北條時宗──招聘宋朝名僧
三、 元朝國信使──一山一寧
四、 新安沉船與東福寺
五、 古源邵元及其撰文
第四節 明代中日交流
一、 絕海中津與蒲室疏法
二、 成化四年──奉明憲宗之表
三、 遣明使──策彥周良
【專欄四】 中國說唱曲藝與佛教——紹興宣卷 磯部祐子
第五章 佛教美術 肥田路美
第一節 中國佛教美術的起緣
一、 佛教初傳與佛教美術
二、 最早期的佛像
三、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古式金銅佛
四、 現存作品的偏向與研究史
第二節 石窟美術
一、 營造石窟
二、 北魏的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
三、 法滅盡意識與石窟
四、 刻造摩崖大佛
五、 石窟美術大眾化
第三節 佛教雕刻與佛教繪畫
一、 中國式佛像誕生
二、 崇尚「印度式」造像與靈驗像
三、 寺院壁畫與變相圖
四、 日本迎請的佛像與佛畫
第四節 佛舍利與佛塔
一、 阿育王塔與仁壽舍利塔
二、 中華形象、印度形象
【專欄五】 中國佛教協會 張文良
第六章 中國佛教現狀 陳繼東
第一節 清朝佛教遺產
一、 皇朝更迭造成的變化與重生
二、 清末日僧所見的中國佛教
三、 清朝佛教的變革
(一) 廢除試經制
(二) 廢除漢譯咒文
(三) 《禪門日誦》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復興近代中國佛教
一、 從楊文會傳法活動中顯示居士佛教的盛行
二、 馬鳴宗的成立與背景
三、 楊文會的教判思想
四、 邁向宗派統合之道
第三節 未完成的佛教改革
一、 社會近代化與排佛
二、 太虛的佛教革命
三、 邁向世界佛教的構想
四、 提倡「人生佛教」
第四節 面臨分歧的中國佛教現狀
一、 共產黨政權下的統制與改造
二、 現代佛教的復興實例——南普陀寺
三、 加速經濟成長與寺院變異
四、 社會主義國家與佛教的應有型態
五、 佛教在現實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六、 結語
【專欄六】 居士佛教 邢東風
年表/參考文獻
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朱熹解易 本书特色 中国儒家诸子中,朱熹被称为朱子,中国易学史上,朱熹易学是又一个里程碑。 —...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 第二版 本书特色 禅宗思想是纯粹中国化的,又是大众化的老庄哲学。它的发端不是达摩,它的传承也不是达摩至弘忍的单传直指,以心传心。此书是传世金...
到 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批评大家埃德蒙威尔逊的早期代表作,从历史写作与历史行动的关联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是怎样...
译道与文化 本书特色 关于本书 本书专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始建于1973年,积35年的努力,创立了“中译翻...
《增删卜易(编注白话版)(套装共2册)》由李文辉编著。《增删卜易》之书,旧题:野鹤老人著;湖南李文辉觉子增删;楚江李我平鉴定。
消极自由有什么错 内容简介 以赛亚·伯林是当代影响巨大的理论家,他所提出的“两种自由概念”引起政治哲学界的广泛争议,伯林对浪漫主义思潮、德国唯心论、俄国现代思想...
南华雪心编(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南华雪心编(套装共2册)》由方勇教授进行点校整理。是有史以来篇幅*长、内容*丰富、*完整、*有成就的《庄子...
实践与真理-认识论研究 本书特色 本选题是陶德麟先生认识论研究方面代表性文章的结集,共分四部分:*部分“真理标准问题探析”收录1978年...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本书特色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既是曼海姆代表作的书名,也是其知识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维护现行秩序,“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本书特色 《经典天天读、哲学经典: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经典天天读·哲学经典》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哲学类的图书,适合喜爱哲学或研究哲学...
原始《周易》原理-两千多年前的八卦应用方法揭秘-(上下卷) 目录 导言上卷**部分探索原始《周易》的思路**章探索原始《周易》思想体系的思路**节原始《周易》的...
1852.1-1855.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 本书特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首次汇集了我国现行的主要信访法规、文件,包含国务院信访条例;包...
反乌托邦思想的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对反乌托邦思想做了系统的哲学思考。现代乌托邦是希腊古典乌托邦和犹太——基督天国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乌托邦运动就是要把天国移到...
人的价值学 本书特色 罗范懿编著的《人的价值学》用三个原理来阐释“人的价值学”。分别是上篇“和分”概念原理,通过古今中外众多案例,论述人类在进化和发展中与动物想...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五经异义疏证 驳五经异义疏证 本书特色 汉代通儒许慎、郑玄淹雅宏通,审思明辨,折中今古文,综核五经释义异同,分别撰成《五经异义》、《驳五...
圆觉经讲记 内容简介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在禅门中因其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结合而传习...
孔子改制考(国学基本文库) 内容简介 《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
学哲学用哲学(上下册) 本书特色 本书约55万字,分上下两册,主要由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
人类今天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在互动交流中繁衍生息。然而,这样的生存境况并非没有张力存在。对于一些道德的争议问题,当人
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 内容简介 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中,然而休谟对归纳法的质疑却使得归纳成为“哲学的耻辱”,对归纳法的辩护导致了现代归...